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16 23:0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8:35
学校议政 学校不仅是学习的地方,也是集会议事的场所 《左传· 襄公三十一年》载,郑人在乡校“议执政之善否”,子产力排众议,“不毁乡校”, 开中国历史上官方容忍学校议政之先声。从“子产不毁乡校”这件事,可以得出一个印象:当 时的学校不仅是学习的地方,也是集会议事的场所。 黄梨洲对这则《左传》故事烂熟于胸。他的名著《明夷待访录》有一专门的《学校》篇, 集中了他对教育与*关系的理想描述。梨洲开宗明义就说:“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 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士”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呢?孟子曾说:士从事为君主和社会公众服务的工作(“仕”) , 就好像农夫从事农田耕作一样( 《孟子· 滕文公下》 :“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这也就 是说,出来做官为君主和社会公众服务,是“士”的职业。然而,学校仅仅造就“士”还不够, 一定要让治理天下的思想和方法都出自学校,只有这样,设立学校的宗旨才能算是完备的。 这是强调给普通知识分子以议政的权利和场所。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黄宗羲说,君主一人认为的是或非, 不一定是正确的是或非,应当把它公开出来,请学校中的“士”来议论。这种“学校议政”的想 法,距离现代代议制度仅有一步之遥。黄宗羲的思想在古代儒家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向近代 的民主思想迈进了一大步。 黄是在明亡清兴的历史震荡下展开反思和探索理想的,在当时高度集中的帝制社会中, 一切是非标准都取决于皇帝。“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天子荣之,则群趋以为 是;天子辱之,则群挞以为非。簿书、期会、钱谷、戎狱,一切委之俗吏。……而其所谓学 校者,科举嚣争,富贵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势利一变其本领,而士之有才能学术者,且往住 自拔于草野之间,于学校初无与也,究竟养士一事亦失之矣。” 三代之后,天下事的是与非都由朝廷决定。天子所表彰的,就群起拥护认为正确;天子 所惩罚的,就群起鞭挞认为错误。簿书、期会、钱谷、讼狱全都委派俗吏管理。……这些人 心目中的学校,成了科举嚣争,富贵熏心之地,也就顺从着朝廷的势利改变了职能;而有才 能的士人,却往往出自民间,与学校开始不相干了,结果,学校连养士的职能也失去了。非 但不能养士,最后还达到“害士”的地步。养士既不成,议政更杳无踪迹了。 黄宗羲十分赞赏过去的“清议”之风:“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