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17 06:3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4:34
宜兴均陶,因稀有的资源,独特的工艺,深厚的文化底蕴且赏用功能兼具而享誉人间,成为难得的艺术瑰宝。呈现了好者日众,喜者愈喜的局面,极大地促进了这一文化行业的发展。在群星璀璨的陶都均陶艺人中,有一位出类拔萃的中青年女性陶艺家葛武英,她怀着对紫砂艺术文化的满腔熟情,在紫砂艺术的殿堂里辛勤耕耘。她的作品往往表现出气质脱俗,造型别致的鲜明特点,泥料巧色自然,意韵独树一帜,读其作品,赞其性情确实是一种享受。
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宜均陶器开始进入皇宫,成为御用器物;乾隆、嘉庆时期(1736~1820年),宜兴丁山的葛明祥(1736~1811年)葛源祥(1742~1820年)两兄弟烧照的宜均陶器蜚声中外,是烧制宜均陶的名艺人,世称“葛窑”。日本人最为喜欢,凡受验制品底铭“葛明祥”、“葛源祥”款识者以重金收购。葛武英出生于陶都丁蜀陶艺世家,自幼受家庭传统制陶的熏陶,1986年考入江苏省宜兴市丁蜀紫砂工艺一厂,专业学习陶艺理论和制壶工艺,深得多位前辈大师的特别艺术指导和着意栽培,梅香自苦寒来,作品已形成了“气韵丰茂,神形皆备”的独特风格,得采众家之长,自成一派;现已成为紫砂工艺美术师,江苏省陶瓷协会会员、上海市收藏协会会员、*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员,并与张晖先生(陶艺设计师)创办《淘砂苑》制陶中心,在上海中福古玩城1B-03号设立作品展示厅,作品深得众多茶人和紫砂爱好者的青睐。
宜兴均陶兴于北宋,盛于明清,由于皇室消费、陶艺发展,士大夫饮茶改为“沏泡”而得以在全社会广泛流传,其中又因为文人的介入和文化品位的提高,使“字随壶传,壶随字贵”,时至今日,曼生壶仍然身价百倍,为世人所钟爱。“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土一丸土。”宜兴紫砂壶素面素心,充满人文气韵。造型讲究“形、神、气、态”,巧不如拙——质朴、文雅、简约忌浮艳。壶与书画是工艺与文化的结合点,它综合哲学、文学、书法、绘画、金石、篆刻、考古诸多方面知识,“诗书画印”,寄托精神。紫砂壶以“内秀”见长,书画陶刻具哲理人文,意味隽永者最佳。葛武英女士独特的设计创意与精湛的壶艺水平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著名书画家汤兆基、韩美林等多位名家与葛武英女士合作铭壶。葛武英女士的诸多作品已被江苏省南京博物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无锡市博物馆收藏。
探索壶艺的创新,既要有取舍地继承传统的优良特色;又要能吸收新的东西。要有新的突破,要能够发现在外形下透露出的内在真谛;而这个真谛就是美的本身。一件较为完美的作品,必须自已能够抒发艺术语言,给人油然而生的一定艺术感受。通过多年的探索和不断总结,葛武英女士与我交流一致认为壶艺创新要注意三个要素:
其一是形,即壶的形象,也就是形状式样。这来源于对造型的熟悉深度,取决于自己的精心设计。其二是神,即壶的神韵,也就是通过形象表达散发出的情趣;创作的时候,万不可仅在平面上探求,而要在起伏上思考。其三是气,即壶的气质,也就是形象内涵的实质性的美的素质。紫砂壶艺是实用工艺美术产品,是具有艺术气质的实用品和装饰品,要求作品的气质要美。
2006年9月25日上海旅游节,著名书画家汤兆基先生艺术精品展与葛武英女士(特约合作)陶艺展成了活动期间耀眼的亮度。汤兆基先生“身兼三绝”,其书法功力扎实、清秀而富张力——形如其貌;其篆刻刀法稳健、疏密有致——韵如其性;其绘画山水术境、守拙存真——品如其德。砂壶铭刻是金石艺术的延伸,此次陶艺展铭壶与出生宜兴陶艺世家葛武英工艺美术师合作,所选壶形为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吴经提梁”大气饱满如楼台层起,高屋建瓴;“秦权壶”如高山坠石,显示出坚实的存在感;“石瓢壶”素雅包容,箪食瓢饮令人回味;“西施壶”秀逸灵动,似仙女下凡……汤兆基先生在书法、篆刻,绘画的同时,又涉猎紫砂铭壶,全方位展示了他的艺术领域,汤兆基先生原来已与紫砂工艺美术大师涉猎过铭壶,此次艺术精品展汤兆基先生特约合作葛武英女士,双方共同谱写了《丹青壶缘》的艺术诗篇,汤兆基先生高超的艺术素养,精益求精的要求,成就了此次合作活动的*成功。汤兆基先生完美的书画艺术形式与葛武英女士的紫砂作品相互融合,相得益彰,作为对茶文化的又一次阐释,重开文人铭壶之光彩,以卓越的艺术修养成就了茶饮、茶具品位的升华,书写了艺坛的一段佳话。汤兆基先生与葛武英女士合作的这几件作品,做到了形、神、气三者融会贯通,以多元的艺术形式表达泥土的质朴,赋予古老的紫砂传统与时代共鸣,显示出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已成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读葛武英的作品,在品壶,品人中,见其艺品、人品,裨益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