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15 12:5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4:16
中国魔芋栽培和食用历史虽然有近2000年的时间,但中国魔芋作为产业化开发也只有20多年的时间。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日本鲜芋因灾减产,从1982—1984年连续增加进口原料,其中1984年达3790吨芋角。大量外商和中间商深入中国西南山区收购魔芋,使地方*、科技界、外贸部门、土产公司和农民都开始重新认识这种过去很不起眼,但现在是既有经济效益、又能出口创汇的魔芋的价值,并纷纷从不同角度切入到魔芋事业中来。
在众多关注魔芋作物的人中,西南大学刘佩瑛教授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早在1979年原西南农学院刘佩瑛教授承担了《中国蔬菜栽培学》中“魔芋”的编写任务,同时得知日本在寻购“金河芋角”,促使她亲自去魔芋集散地四川宜宾市及屏山县等地考察,并建议该市、县及四川省恢复和发展魔芋生产。随即她的魔芋科研和学术活动相应开展。从1981年就开始连续安排研究生做魔芋研究。1984年,四川屏山县与日本合作,以补偿贸易方式引进碓臼式精粉机,产品包销日本。该机虽已过时(噪音及粉尘污染严重),但所生产的精粉质量良好,对中国早期生产精粉仍起了借鉴作用。1985年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天泰农业新技术开发公司与珠海市和外商合作,从日本引进一条生产线加工食品,产品返销日本。1985年西南农学院申请国家科委“魔芋综合开发利用研究”项目,开发了20多种魔芋食品和饮料,提出了有机溶剂湿法加工及干法加工精粉,并与原航天部7317研究所合作研制出MJJO-1型魔芋精粉机,首创中国魔芋产业链中最重要的魔芋主体设备,对中国魔芋产业的形成起了突破性的作用。随后四川省计经委通过招投标在四川省成立了魔芋精粉企业20余家。四川省外的部分县也通过购买国产或进口魔芋精粉机建设一批企业,支撑了魔芋产业发展最关键的加工环节。随后魔芋烘烤技术和设备也逐渐形成中西结合型,魔芋精粉出口和国内消费扩大,加工业的发展又反过来推动种植业发展。1986年,魔芋种植面积四川省达0.67万公顷,全国约1.33万公顷。这样生产—加工—销售的渠道基本形成,中国魔芋产业也基本形成。
魔芋除极少量以鲜芋磨细、加石灰蒸煮成魔芋豆腐供食外,其商品性的初加工品及终端产品均必须有相应的专用机械设备。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航天部7317研究所分离出三家魔芋加工机电设备生产企业,专门生产魔芋精粉机械,在MJJO-Ⅰ型机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推出Ⅱ型至Ⅴ型。90年代中期,四川广汉市魔芋研究所推出研磨机与精粉机配套,收到显著提高精粉质量的效果。90年代以来,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技术设计院、原内贸部武汉科学设计院、成都科蕾魔芋加工技术研究所等,将魔芋加工设备的研制列入重要项目。天津市天丰裕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生产了魔芋糕及仿生食品的制造机械。90年代以来,对鲜芋烘烤转向于流动网袋式设备,使芋片质量大大提高。9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了乙醇纯化精粉工艺和设备的研究,到中、后期工艺相应设备逐渐配套和完善,并大规模投产,包括以普通精粉或鲜芋为原料直接生产纯化魔芋粉。国产设备经过科技人员不断钻研改进,达到了售价大大低于进口设备,所生产的产品质量进入先进行列,推动了中国魔芋产业的发展。
中国的魔芋产业在80年代中期逐渐形成,十几年来对外贸易虽以其产品质量逐渐提高和欧美市场逐渐形成而走向多元化,但仍因受到日本市场的钳制,而在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受到沉重打击,致使一度兴旺的精粉加工业“三起三落”,生产基地萎缩。但魔芋业界仍以对魔芋事业的执着追求,吸取教训,前仆后继,其结果是一次比一次更加完善营销策略,更以科技提高产品质量,求得生存和发展。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后,魔芋原料价格一直下降,到2000年达每吨1.8万元。此后由于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并取得较好效果,中国魔芋产业真正得到“立足国内,力争外销”的局面,原料价格一直上涨,到2008年已达4.5万元/吨,整个魔芋产业比亚洲金融危机前更稳健。
总之,中国是最早将魔芋用于医药和栽培食用的国家,但魔芋产业的形成却晚于日本,由于借鉴了日本魔芋产业形成的经验和教训,从而产业形成快于日本。中国适种区域广、面积大、种质资源丰富、劳力成本低等产业要素优越,其发展趋势将更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