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总读后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14 19:1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4 05:47
拥有平和情绪,学会正确沟通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亲子之间、夫妻之间,还是同事之间、师生之间,都经常会发生因沟通不畅而导致情绪失控的现象。因此,学习非暴力沟通对于人际交往至为重要。
《非暴力沟通》的作者卢森堡博士早年师从于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后来他发展出具有启发性和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不仅教会人们如何在个人生活使用,同时解决了众多世界范围内的冲突和争端,卢森堡博士也因此而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
这是一本引导我们体谅别人体谅自己、实现内心和外界和谐的书,也是一本避免人与人之间互相伤害的书。这本书让我的沟通理念、与人谈话技巧发生了很多改变,主要有:
一、学会了不做道德评判,只是客观地观察事实。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是很难做到的。回忆一下,在我们和孩子、学生的沟通中经常会进行评论,比如我们会说自己的儿子花钱大手大脚,这就是一个评论,这个评论听上去就是一种批评,而人一旦听到批评自己的语言,就会产生抵触心理,影响后面的正常沟通。我们完全可以陈述一个客观事实:“你今天买玩具花光了你这一个月的全部零花钱。”这样的陈述没有任何批评和指责的意味,但是孩子却可以从中感受到这样的后果:接下来半个月自己将没有零花钱可用。就已经起到了父母想要的结果,比批评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导致孩子抵触、叛逆效果要好得多。
再比如,两个学生起了冲突,老师也可以进行客观的陈述:“在小明无意中碰了你一下时,你狠狠地揍了小明一拳。”这样的表述比老师说“你怎么这样蛮横呢?人家又不是故意的,你为什么这么霸道呢?”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前者可以使沟通继续下去,从而解决问题,而后者只能使师生间的关系恶化。
二、学会了体察自己的感受并明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体察自己的感受,了解自己感受的根源,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举一个例子。比如,当我们听到有人批评自己时,我们可能会有四种感受。第一种是认为自己犯了错,因此会自责、内疚、惭愧,甚至厌恶自己;第二种会指责对方。比如对方说自己自私,我们会驳斥对方:“你没有权利这么说,我一直都很在乎你的感受,你才自私!”这时,我们会感到恼怒;第三种是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有些伤心,因为我们看重信任和接纳;第四种是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也许就会想:“他伤心可能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是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
因此,我们要学会了解自己的感受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需要。比如学生没有背熟课文,我们可以说:“你没有在规定时间内背熟课文,老师感到很失望,因为老师希望你能把这些知识掌握得更扎实一点,在第一次月考中拿到进步奖。”当我们明确地说出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时,学生就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相反,如果我们只是指责学生说“你为什么没有在规定时间内背熟课文呢?你肯定没有用心背诵!”那么只会让学生更加厌烦学习。
三、学会了用心倾听他人,认真体察他人的感受。
倾听是沟通的前提。只有认真倾听他人的语言,了解他人的感受、需要和请求,并及时给予反馈,才能保障沟通的效果。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地体会对方。但是,全身心倾听他人并不容易,因为我们在听他人谈话的时候,常常急于给别人提建议、给别人安慰或者表达我们自己的态度和感受。如果一个人想要别人了解自己的处境,但他听到的却是别人对他的安慰和建议,那么他就会觉得很不舒服。比如孩子很自卑,说自己丑得像一只猪,妈妈却说孩子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孩子就会感到很生气,因为孩子的感受没有得到认同。
在倾听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之后,我们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如果我们已经准确领会了他们的意思,我们的反馈将帮助他们意识到这一点。反之,如果我们的理解还不到位,他们也就有机会来纠正我们。此外,这样做还有助于人们体会自己的状况,从而深入了解自己。比如当朋友对你说:“我又误机了,我真是个混蛋!”你就可以用心倾听并给予反馈,对朋友说:“你很失望,是因为你希望能够信赖自己,是吗?”而当朋友指责你说:“你从不把我当回事儿,要不是我帮你,你自己一个人能处理这么多事情吗?”你也不必辩解,而是用心倾听并给予反馈,对朋友说:“你好像有些失落,你希望得到欣赏和肯定,对吗?”而当闺蜜向你抱怨说:“想到我丈夫,我就有些气恼,我需要他的时候,他总是不在我身边。”你也不用评价她的丈夫,而应该用心倾听并给予反馈,对闺蜜说:“听起来你很伤心,因为你需要体贴,对吗?”
四、学会了宽恕自己、爱自己。
人无完人,每一个人都有做错事的时候,做错事之后的自我评价很重要。如果一个人做错事之后不断自责:他们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是错的或不好的,他们应当为此感到痛苦,因此而陷于自我憎恨之中,导致无法从失误中获益。虽然很多时候,人会通过严厉的指责得到教训、吸取经验,从而促使自己向好的方面转化,但是这种转化是出于羞愧或内疚这些具有负面影响的心理,对人生命的改变并没有任何益处。
这时我们需要做的是用心体察自己的心情,了解自责所反映的自我需要。比如,如果发现我们痛骂自己:“你看你,又把事情搞砸了!”我们马上就可以问:“我什么样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一旦意识到自己尚未满足的需要,我们的身心状态就会发生明显的改变,我们不再感到羞愧、内疚和沮丧,而开始体会到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这些情感,不管是忧愁、失望、恐惧、悲伤、挫折感,或其他的情感,其目的都是推动我们去满足需要和追逐梦想的。
我们都应该直面人生的苦难,在遇到挫折时充分体会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感到遗憾是难免的,但它能帮助我们从经历中学习,而无需责备自己。我们意识到过去的行为违背了自己的需要及价值观,并允许这种觉察引发的情感充分流淌。一旦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我们就会考虑如何满足它。反之,如果用苛刻的语言指责自己,我们就难以找到解决办法,而且容易陷于自我惩罚的痛苦中。
这一点在亲子沟通中也表现得非常明显。当孩子做错事之后,如果我们不断地指责孩子,那么孩子就会陷入羞愧和自责之中,从而没有精力去思考如何弥补错误,并从错误中汲取生命成长的力量。如果一个孩子总是处于负面评价之中,觉得自己总是做错事,觉得自己不管做什么都得不到父母的认可,那么孩子内心就会活得没尊严,而一个没尊严的孩子,最容易放弃自己、放弃人生、放弃成长。
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自我宽恕,包容对过去的某种行为感到后悔的自己,包容采取那种行为的自己,同时也要学会宽恕孩子,宽恕犯了错误的孩子,宽恕不完美的孩子。
希望以后在教育学生和自己孩子的时候,我能够有意识地运用从这本书中所学到的理念,用正确的方法与学生沟通,使师生关系更和谐,使教育效果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