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学习的名言和含义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14 21:23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27 02:33

荀子在《劝学》中说:“南方有鸟焉,名有(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这件事,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 A、外因对事物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B、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C、实践必然经历“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过程 D、做事情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

2、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 (1)间接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2)事事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1)(3)(4) B、(1)(3) C、(3)(4) D、(1)(2)(3)(4)

3、上题材料中的“行”体现了( ) A感性认识不如理性认识可靠 B实践第一的观点 C学习书本知识比实践来得重要 D对事情要有所耳闻

4、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给人哲学思考是( ) ⑴天神是人类制造的,也能为人类服务 ⑵认识自然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⑶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类就能成为自然的主宰 ⑷利用自然规律首先要掌握规律 ⑸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利用规律,改造规律 A、⑵⑸ B、⑴⑶⑷ C、⑵⑶⑸ D、⑵⑷

5、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辍广”。其哲学含义是规律( ) A、是不可抗拒的 B、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C、存在和发生作用需要有一定的条件 D、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荀子说:“凡人之患,弊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注:曲-局部;理-规律)。据此回答

6、荀子的这句话表明( ) A一切现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B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处理好整体和局部关系 C要透过事物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D由于人们易受现象的迷惑,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7、我们不受大蒙蔽而明大理,就要( )(1)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2)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相结合(3)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4)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A(1)(2)(3) B(2)(3)(4) C(1)(3) D(3)(4)

8、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 A、间接经验不如直接经验可靠 B、理论来源于实践,而不是源于书本 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会向自己相反方向转化 D、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9、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这一观点说明( ) A、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主观比客观更重要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矛盾着的双方是不可分的

10、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话正确阐述了( )关系 A、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 B、金钱和人生价值 C、事业理想和艰苦奋斗 D、个人与他人、社会

11、对孟子的上述观点正确理解是( ) ⑴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⑵个人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⑶个人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⑷个人的社会价值主要是精神贡献 A、⑵⑶ B、⑴⑵ C、(1)(4) D、(3)(4)

12、孟子说:“心之官则思。”荀子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李时珍说:“人的记忆皆在于脑”。这些论断的共同点在于( ) A、心是思维的器官,是智慧的支柱 B、人是用脑进行思维的 C、人们的思考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器官作基础 D、心和脑实际上是思维的器官

13、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说明他已经( ) A、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认识到君主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重要性 C、感觉到群众在社会中的力量和作用 D、懂得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4、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体现了( )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唯一原因 B、外因对事物发展是不可缺少 C、在事物发展中,内外因同等重要 D、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15、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安石说:“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这些千古名句主要告诉我们( ) A忧患与安乐、逸乐与灾祸是矛盾的 B要反对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 C享乐主义具有危害性,应该反对 D必须走出拜金主义的误区,应该先前看

16、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从哲学观点看( ) ⑴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和连续性 ⑵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即否认了运动的间断性 ⑶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运动的观点 ⑷否认了事物质的规定性,把事物看成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是不可知论观点( ) A、⑴⑵⑶⑷ B、⑵⑶⑷ C、⑴⑵⑷ D、⑴⑵⑶

17、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所包含的哲理是矛盾( ) A、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双方是根本对立的 C、双方的转化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D、矛盾是无法解决的

18、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说明( ) A、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的积累必然会引起质的变化 D、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19、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也就是说要注意火候。这说明() A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B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C要坚持适度原则 D要重视量的积累

20、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这主要说明() A美与恶都是主观自生的 B美与丑,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C美与丑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D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21、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他的观点( ) ⑴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⑵在认识理论上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⑶批判了那种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感性的活动的观点 ⑷肯定了人的抽象思唯能力和预见能力 A、⑴⑶ B、⑵⑷ C、⑴⑵ D、⑵⑶

22、老子说:“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一段话体现哲理( ) A、物质决定意识 B、矛盾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 C、事物都有前后相继的发展的过程 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

23、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段话说明( ) A、万事万物都在运动之中 B、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间并不存在界限 C、必须在运动中把握事物 D、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互为存在条件

24、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它告诉我们认识论的道理是( ) A、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B、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C、信言是否美,美言是否信,关键要看言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D、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25、“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其中包含的哲理有()(1)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体(2)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3)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4)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1)(3)(4)B(2)(3)(4)C(1)(2)(3)D(1)(2)(4)

26、“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轻重、大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B事物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C轻重、大小事无条件地相互转化D量变与质变存在根本区别

27、孔子曰:“爱人者则人爱人,恶人者则人恶人。”这一思想体现的哲理有( ) ⑴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客观的 ⑵矛盾的双方是不可分的 ⑶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⑷外因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 A、⑴⑵⑶⑷ B、⑴⑵⑶ C、⑴⑶⑷ D、⑵⑶⑷

28、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主要体现了下列哲理( ) A、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B、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和改造的 C、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D、要做到按规律办事先要创造一定条件

29、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哲学含义是()(1)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有了先进的认识工具,人们就能认识事物(3)生产实践的发展,促进了认识工具的发展(4)人们认识世界的*,促进了实践的发展 A(1)(3)B(1)(4)C(2)(3)D(1)(2)

30、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说:“多思出智慧”。这说明( ) A、思考在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B、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从现象开始 C、现象是入门的先导,认识了现象也就认识了本质 D、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过程,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31、、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段话体现哲理是() (1)认识是变化发展的(2)理论和实践应当相结合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读书和实践是知识的来源 A(1)(2)(3)B(2)(3)4()C(1)(2)(4)D(1)(3)(4)

32.<<易·系辞下>>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A事物由穷到变,由变到通,由通到久 B事物矛盾发展到了尽头,就必然发生变化,以解决矛盾,这样,变化后的事物又顺利地向前发展,不断解决矛盾,事物就会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因而可以长久地发展下去 C事物由穷到变,到通,到久,无限地发展下去 D穷则思变,变则思通,通则思久

33.《淮南子》中说:“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这表明了() A事物内部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B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相互联系的 C人们不能否认或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 D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34、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种观点( ) ⑴说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静止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 ⑵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否认了事物的发展变化 ⑶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⑷否认了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A、⑴⑵⑶⑷ B、⑵⑶⑷ C、⑴⑵⑷ D、⑴⑶⑷

35、苏轼说“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人之。”从哲学上看,这句话( )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的条件 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

36、同是根据《兵法》但却造成两种不同结果,这说明:( ) A、矛盾具有普遍性,两者没有共性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C、《兵法》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D、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37、上述事实启示我们(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B、意识对物质有促进作用 C、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学习书本知识

38、《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从哲学观点看,这段话表明( ) ⑴事物变化无常,人的认识能力无限 ⑵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 ⑶事物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⑷自然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认识了前者也就认识了后者 A、⑴⑶ B、⑵⑶ C、⑶⑷ D、⑵⑶⑷

39、《孙子兵法》曰:“兵者,诡道也。故能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近。……此兵法之胜,不可先传也。”这说明( ) A、人的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变化面变 B、事物有*和假象,*反映事物的本质假象以否定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 C、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撇开事物的现象而抓住事物的本质 D、事物的本质是很难把握的

40、《孙子兵法》曰:“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其中包含的哲理是() A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B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事物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D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41、上述两种观点都是对 ( )的回答 A、世界观和方*关系问题 B、意识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问题 C、人类社会是否具有客观性问题 D、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

42、从哲学上看上述两种观点( ) A、都肯定了世界观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B、都肯定了意识是世界的本质 C、前者肯定了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物主义;后者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属于唯心主义 D、都肯定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43、赫拉克利特说:“世界不是任何神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创造的,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火。”这说明( ) A、世界的本质是火 B、世界上没有神 C、事物都有发展过程 D、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44、赫拉克利特的观点( ) (1)承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2)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3)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4)否认了相对静止的存在 A、(1) (2) B、(2) (3) C、(2) (4) D、(3) (4)

45、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属于( ) A、朴素唯物主义 B、机械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唯心主义

46、亚里士多德说:“在任何状态中或在某一状态中的一只手不能算是人的一部分;只有那只活着的能工作的手,才算是人的一部分,假如是只死手就不算是人的一部分了”。他是用( )的观点看问题。 A、片面 B、形而上学 C、孤立 D、联系

47、黑格尔说:“在纯粹的光明中,就象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这反映了( ) 的观点。 A、发展变化 B、矛盾着的事物各有其特点 C、对立统一 D、物质离不开运动

48、法国哲学家康德说:“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这一观点是( ) A、唯物主义观点,承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B、唯心主义观点,把人们发展规律等同于制造规律 C、唯心主义观点,认为规律是由上帝创造的 D、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49、培根说:“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这段话的含义是( ) A、人们获得认识是为了判断是非 B、必须将书本知识和具体实践结合 C、学习书本知识不如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50、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只有命令自然才能服从自然 B、按规律办事则事倍功半 C、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 D、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变成自然的奴隶

51、培根说:“真正的哲学家应当象蜜蜂一样,从花园里采集原料花粉,消化这些原料,然后酿成香甜的蜜。”这个比喻所蕴含的哲理是( ) A、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获得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B、在充分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获得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香甜的蜜”,理性认识是“采集的花粉” D、培根的比喻违背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取消哲学家和蜜蜂工作的不同特点

52、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辨。”这表明() A事物内部都存在矛盾 B矛盾双方各有其共同之处 C矛盾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其特点D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事物的特殊本质

53、19世纪法国文学家福楼拜说:“世界上没有两粒相同的砂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双相同的手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有矛盾的 B、世界上事物虽然都有矛盾,但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又是不相同的 C、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 D、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54、法国作家雨果说:“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这句话强调的是( ) A、理想受社会存在的制约 B、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C、人要有物质生活,更要有精神生活 D、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想

55、雨果说:“动物是生存,而人则是生活。”对这一论断分析正确的是( ) (1)生存是动物本能的欲求 (2)动物的生存是自然界中被动展开实现的 (3)生活是人的自然属性在客观世界中的表现 (4)人的生活是在社会环境中即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展开并实现的 A、(1)(2)(3)(4) B、(1)(2)(4) C、(1)(2)(3) D、(2)(3)(4)

56、德国寓言大师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这个比喻告诉我们( ) (1)理想不是现实,二者是根本对立的 (2)理想的确立和形成,仅是理想通往现实之路的一个环节 (3)把理想变为现实要靠实实在在的实践 (4)今天的理想必然会转化为明天的现实 A、(1)(2) B、(2)(3) C、(3)(4) D、(2)(4)

57、马克思说:“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这句话说明( ) A、理想源于现实 B、]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 C、理想和现实是辩证统一关系 D、要树立崇高的远大理想

58、恩格斯说:“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这告诉我们( ) A、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B、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C、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D、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59、爱因斯坦说过:“成功等于艰苦奋斗+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从理想角度看这说明( ) A、要实现理想,必须经过艰苦奋斗 B、发现规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C、只要付出汗水,就能成就一番事业 D、艰苦奋斗是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60、鲁迅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这表明( ) A、理想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 B、理想是人们前进的动力 C、理想产生于现实的需要 D、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61、“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对这句话理解对的是( ) ⑴它揭示了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笔直的 ⑵它揭示了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 ⑶它不懂得新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⑷它看不到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A、⑴⑵⑶ B、⑵⑶⑷ C、⑴⑶⑷ D、⑴⑵⑷

62、根据上题观点揭示的正确道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 ) ⑴准备走曲折的路 ⑵满腔热情地支持新事物 ⑶坚信前途是光明的 ⑷不怕走笔直的路 A、⑴⑵⑶ B、⑵⑶⑷ C、⑴⑶⑷ D、⑴⑵⑷

63、“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句话形象的说明了() A事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B万事万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C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D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64、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其中包含哲理是( ) A、人应当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 B、理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D、崇高的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65、“从来凯歌出艰难”体现的哲理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66、“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揭示的哲理是( ) ⑴认识来源于实践 ⑵实践对认识具有反作用 ⑶科学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⑷实践是社会和历史性的活动 A、⑴⑵ B、⑴⑶ C、⑵⑶ D、⑵⑷

67、“读有字的书,不如去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这告诉我们( ) ⑴认识要不断地深化,扩展和推移 ⑵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⑶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⑷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A、⑴⑶ B、⑵⑶ C、⑶⑷ D、⑴⑵⑶⑷

68、“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宝的旅程。”其含义是( ) ⑴人生要有理想,理想的实现要靠奋斗 ⑵只要有理想,就一定能成就一番事业 ⑶理想对人生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⑷“立志”与“工作”是相辅相成的 A、⑴⑷ B、⑴⑵ C、⑴⑶ D、⑵⑷

69、“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一句话表明( ) ⑴理想的实现要靠艰苦奋斗精神 ⑵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⑶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⑷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实事求是 A、⑴⑵⑶⑷ B、⑴⑵⑷ C、⑴⑵⑶ D、⑵⑶⑷

70、古人云:“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今日西方教育家断言:“不提高就死亡。”这体现的哲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B事物是运动的,学习无止境 C新事物最终会战胜旧事物 D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71、“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这句话体现的哲学寓意是 ( ) (1)、事物是普遍联系,事物的联系是客观具体的 (2)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事物的外因是事物变化的重要条件 (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A(1)(2)(4) B(1)(2)(3) C(2)(3)(4) D(1)(2)(3)(4)

72、“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名言揭示的共同哲理是( ) A 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B 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C 对立统一是普遍现象 D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73、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和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从哲学上讲,这段话包含的唯物辩证法观点是( ) A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作用于客观 B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的 C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74、古人云:“奢糜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1)、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2)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3)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4)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A(1)(4) B(1)(3) C (1)(4) D(2)(4)

75、“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强调的是() A.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76.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段话表明() A. 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C. 认识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D.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77.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意味着() A. 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B. 感性认识必须发展到理性认识 C. 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不可靠 D. 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78.恩格斯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这句话说明() A. 由于实践条件的*,人们每一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 B. 在一定时代,人们不可能获得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 C. 人们认识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客观条件 D. 客观条件会妨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79.“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我们对自然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这段话表明的哲学道理是() A. 人的主观能动性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B.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 C. 只有站在自然界之外,才能统治自然界 D. 认识了自然规律就能利用自然规律

80、“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句话告诉我们() A.事物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着 B.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C.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 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27 02:34

荀子在《劝学》中说:“南方有鸟焉,名有(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这件事,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 A、外因对事物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B、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C、实践必然经历“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过程 D、做事情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

2、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 (1)间接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2)事事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1)(3)(4) B、(1)(3) C、(3)(4) D、(1)(2)(3)(4)

3、上题材料中的“行”体现了( ) A感性认识不如理性认识可靠 B实践第一的观点 C学习书本知识比实践来得重要 D对事情要有所耳闻

4、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给人哲学思考是( ) ⑴天神是人类制造的,也能为人类服务 ⑵认识自然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⑶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类就能成为自然的主宰 ⑷利用自然规律首先要掌握规律 ⑸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利用规律,改造规律 A、⑵⑸ B、⑴⑶⑷ C、⑵⑶⑸ D、⑵⑷

5、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辍广”。其哲学含义是规律( ) A、是不可抗拒的 B、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C、存在和发生作用需要有一定的条件 D、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荀子说:“凡人之患,弊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注:曲-局部;理-规律)。据此回答

6、荀子的这句话表明( ) A一切现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B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处理好整体和局部关系 C要透过事物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D由于人们易受现象的迷惑,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7、我们不受大蒙蔽而明大理,就要( )(1)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2)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相结合(3)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4)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A(1)(2)(3) B(2)(3)(4) C(1)(3) D(3)(4)

8、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 A、间接经验不如直接经验可靠 B、理论来源于实践,而不是源于书本 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会向自己相反方向转化 D、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9、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这一观点说明( ) A、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主观比客观更重要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矛盾着的双方是不可分的

10、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话正确阐述了( )关系 A、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 B、金钱和人生价值 C、事业理想和艰苦奋斗 D、个人与他人、社会

11、对孟子的上述观点正确理解是( ) ⑴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⑵个人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⑶个人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⑷个人的社会价值主要是精神贡献 A、⑵⑶ B、⑴⑵ C、(1)(4) D、(3)(4)

12、孟子说:“心之官则思。”荀子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李时珍说:“人的记忆皆在于脑”。这些论断的共同点在于( ) A、心是思维的器官,是智慧的支柱 B、人是用脑进行思维的 C、人们的思考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器官作基础 D、心和脑实际上是思维的器官

13、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说明他已经( ) A、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认识到君主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重要性 C、感觉到群众在社会中的力量和作用 D、懂得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4、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体现了( )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唯一原因 B、外因对事物发展是不可缺少 C、在事物发展中,内外因同等重要 D、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15、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安石说:“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这些千古名句主要告诉我们( ) A忧患与安乐、逸乐与灾祸是矛盾的 B要反对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 C享乐主义具有危害性,应该反对 D必须走出拜金主义的误区,应该先前看

16、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从哲学观点看( ) ⑴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和连续性 ⑵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即否认了运动的间断性 ⑶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运动的观点 ⑷否认了事物质的规定性,把事物看成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是不可知论观点( ) A、⑴⑵⑶⑷ B、⑵⑶⑷ C、⑴⑵⑷ D、⑴⑵⑶

17、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所包含的哲理是矛盾( ) A、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双方是根本对立的 C、双方的转化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D、矛盾是无法解决的

18、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说明( ) A、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的积累必然会引起质的变化 D、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19、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也就是说要注意火候。这说明() A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B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C要坚持适度原则 D要重视量的积累

20、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这主要说明() A美与恶都是主观自生的 B美与丑,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C美与丑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D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21、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他的观点( ) ⑴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⑵在认识理论上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⑶批判了那种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感性的活动的观点 ⑷肯定了人的抽象思唯能力和预见能力 A、⑴⑶ B、⑵⑷ C、⑴⑵ D、⑵⑶

22、老子说:“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一段话体现哲理( ) A、物质决定意识 B、矛盾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 C、事物都有前后相继的发展的过程 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

23、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段话说明( ) A、万事万物都在运动之中 B、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间并不存在界限 C、必须在运动中把握事物 D、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互为存在条件

24、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它告诉我们认识论的道理是( ) A、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B、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C、信言是否美,美言是否信,关键要看言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D、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25、“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其中包含的哲理有()(1)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体(2)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3)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4)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1)(3)(4)B(2)(3)(4)C(1)(2)(3)D(1)(2)(4)

26、“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轻重、大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B事物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C轻重、大小事无条件地相互转化D量变与质变存在根本区别

27、孔子曰:“爱人者则人爱人,恶人者则人恶人。”这一思想体现的哲理有( ) ⑴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客观的 ⑵矛盾的双方是不可分的 ⑶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⑷外因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 A、⑴⑵⑶⑷ B、⑴⑵⑶ C、⑴⑶⑷ D、⑵⑶⑷

28、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主要体现了下列哲理( ) A、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B、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和改造的 C、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D、要做到按规律办事先要创造一定条件

29、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哲学含义是()(1)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有了先进的认识工具,人们就能认识事物(3)生产实践的发展,促进了认识工具的发展(4)人们认识世界的*,促进了实践的发展 A(1)(3)B(1)(4)C(2)(3)D(1)(2)

30、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说:“多思出智慧”。这说明( ) A、思考在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B、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从现象开始 C、现象是入门的先导,认识了现象也就认识了本质 D、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过程,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31、、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段话体现哲理是() (1)认识是变化发展的(2)理论和实践应当相结合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读书和实践是知识的来源 A(1)(2)(3)B(2)(3)4()C(1)(2)(4)D(1)(3)(4)

32.<<易·系辞下>>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A事物由穷到变,由变到通,由通到久 B事物矛盾发展到了尽头,就必然发生变化,以解决矛盾,这样,变化后的事物又顺利地向前发展,不断解决矛盾,事物就会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因而可以长久地发展下去 C事物由穷到变,到通,到久,无限地发展下去 D穷则思变,变则思通,通则思久

33.《淮南子》中说:“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这表明了() A事物内部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B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相互联系的 C人们不能否认或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 D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34、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种观点( ) ⑴说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静止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 ⑵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否认了事物的发展变化 ⑶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⑷否认了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A、⑴⑵⑶⑷ B、⑵⑶⑷ C、⑴⑵⑷ D、⑴⑶⑷

35、苏轼说“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人之。”从哲学上看,这句话( )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的条件 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

36、同是根据《兵法》但却造成两种不同结果,这说明:( ) A、矛盾具有普遍性,两者没有共性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C、《兵法》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D、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37、上述事实启示我们(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B、意识对物质有促进作用 C、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学习书本知识

38、《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从哲学观点看,这段话表明( ) ⑴事物变化无常,人的认识能力无限 ⑵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 ⑶事物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⑷自然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认识了前者也就认识了后者 A、⑴⑶ B、⑵⑶ C、⑶⑷ D、⑵⑶⑷

39、《孙子兵法》曰:“兵者,诡道也。故能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近。……此兵法之胜,不可先传也。”这说明( ) A、人的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变化面变 B、事物有*和假象,*反映事物的本质假象以否定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 C、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撇开事物的现象而抓住事物的本质 D、事物的本质是很难把握的

40、《孙子兵法》曰:“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其中包含的哲理是() A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B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事物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D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41、上述两种观点都是对 ( )的回答 A、世界观和方*关系问题 B、意识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问题 C、人类社会是否具有客观性问题 D、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

42、从哲学上看上述两种观点( ) A、都肯定了世界观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B、都肯定了意识是世界的本质 C、前者肯定了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物主义;后者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属于唯心主义 D、都肯定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43、赫拉克利特说:“世界不是任何神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创造的,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火。”这说明( ) A、世界的本质是火 B、世界上没有神 C、事物都有发展过程 D、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44、赫拉克利特的观点( ) (1)承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2)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3)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4)否认了相对静止的存在 A、(1) (2) B、(2) (3) C、(2) (4) D、(3) (4)

45、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属于( ) A、朴素唯物主义 B、机械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唯心主义

46、亚里士多德说:“在任何状态中或在某一状态中的一只手不能算是人的一部分;只有那只活着的能工作的手,才算是人的一部分,假如是只死手就不算是人的一部分了”。他是用( )的观点看问题。 A、片面 B、形而上学 C、孤立 D、联系

47、黑格尔说:“在纯粹的光明中,就象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这反映了( ) 的观点。 A、发展变化 B、矛盾着的事物各有其特点 C、对立统一 D、物质离不开运动

48、法国哲学家康德说:“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这一观点是( ) A、唯物主义观点,承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B、唯心主义观点,把人们发展规律等同于制造规律 C、唯心主义观点,认为规律是由上帝创造的 D、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49、培根说:“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这段话的含义是( ) A、人们获得认识是为了判断是非 B、必须将书本知识和具体实践结合 C、学习书本知识不如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50、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只有命令自然才能服从自然 B、按规律办事则事倍功半 C、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 D、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变成自然的奴隶

51、培根说:“真正的哲学家应当象蜜蜂一样,从花园里采集原料花粉,消化这些原料,然后酿成香甜的蜜。”这个比喻所蕴含的哲理是( ) A、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获得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B、在充分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获得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香甜的蜜”,理性认识是“采集的花粉” D、培根的比喻违背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取消哲学家和蜜蜂工作的不同特点

52、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辨。”这表明() A事物内部都存在矛盾 B矛盾双方各有其共同之处 C矛盾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其特点D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事物的特殊本质

53、19世纪法国文学家福楼拜说:“世界上没有两粒相同的砂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双相同的手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有矛盾的 B、世界上事物虽然都有矛盾,但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又是不相同的 C、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 D、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54、法国作家雨果说:“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这句话强调的是( ) A、理想受社会存在的制约 B、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C、人要有物质生活,更要有精神生活 D、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想

55、雨果说:“动物是生存,而人则是生活。”对这一论断分析正确的是( ) (1)生存是动物本能的欲求 (2)动物的生存是自然界中被动展开实现的 (3)生活是人的自然属性在客观世界中的表现 (4)人的生活是在社会环境中即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展开并实现的 A、(1)(2)(3)(4) B、(1)(2)(4) C、(1)(2)(3) D、(2)(3)(4)

56、德国寓言大师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这个比喻告诉我们( ) (1)理想不是现实,二者是根本对立的 (2)理想的确立和形成,仅是理想通往现实之路的一个环节 (3)把理想变为现实要靠实实在在的实践 (4)今天的理想必然会转化为明天的现实 A、(1)(2) B、(2)(3) C、(3)(4) D、(2)(4)

57、马克思说:“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这句话说明( ) A、理想源于现实 B、]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 C、理想和现实是辩证统一关系 D、要树立崇高的远大理想

58、恩格斯说:“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这告诉我们( ) A、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B、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C、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D、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59、爱因斯坦说过:“成功等于艰苦奋斗+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从理想角度看这说明( ) A、要实现理想,必须经过艰苦奋斗 B、发现规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C、只要付出汗水,就能成就一番事业 D、艰苦奋斗是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60、鲁迅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这表明( ) A、理想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 B、理想是人们前进的动力 C、理想产生于现实的需要 D、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61、“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对这句话理解对的是( ) ⑴它揭示了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笔直的 ⑵它揭示了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 ⑶它不懂得新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⑷它看不到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A、⑴⑵⑶ B、⑵⑶⑷ C、⑴⑶⑷ D、⑴⑵⑷

62、根据上题观点揭示的正确道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 ) ⑴准备走曲折的路 ⑵满腔热情地支持新事物 ⑶坚信前途是光明的 ⑷不怕走笔直的路 A、⑴⑵⑶ B、⑵⑶⑷ C、⑴⑶⑷ D、⑴⑵⑷

63、“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句话形象的说明了() A事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B万事万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C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D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64、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其中包含哲理是( ) A、人应当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 B、理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D、崇高的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65、“从来凯歌出艰难”体现的哲理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66、“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揭示的哲理是( ) ⑴认识来源于实践 ⑵实践对认识具有反作用 ⑶科学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⑷实践是社会和历史性的活动 A、⑴⑵ B、⑴⑶ C、⑵⑶ D、⑵⑷

67、“读有字的书,不如去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这告诉我们( ) ⑴认识要不断地深化,扩展和推移 ⑵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⑶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⑷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A、⑴⑶ B、⑵⑶ C、⑶⑷ D、⑴⑵⑶⑷

68、“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宝的旅程。”其含义是( ) ⑴人生要有理想,理想的实现要靠奋斗 ⑵只要有理想,就一定能成就一番事业 ⑶理想对人生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⑷“立志”与“工作”是相辅相成的 A、⑴⑷ B、⑴⑵ C、⑴⑶ D、⑵⑷

69、“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一句话表明( ) ⑴理想的实现要靠艰苦奋斗精神 ⑵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⑶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⑷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实事求是 A、⑴⑵⑶⑷ B、⑴⑵⑷ C、⑴⑵⑶ D、⑵⑶⑷

70、古人云:“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今日西方教育家断言:“不提高就死亡。”这体现的哲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B事物是运动的,学习无止境 C新事物最终会战胜旧事物 D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71、“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这句话体现的哲学寓意是 ( ) (1)、事物是普遍联系,事物的联系是客观具体的 (2)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事物的外因是事物变化的重要条件 (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A(1)(2)(4) B(1)(2)(3) C(2)(3)(4) D(1)(2)(3)(4)

72、“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名言揭示的共同哲理是( ) A 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B 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C 对立统一是普遍现象 D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73、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和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从哲学上讲,这段话包含的唯物辩证法观点是( ) A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作用于客观 B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的 C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74、古人云:“奢糜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1)、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2)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3)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4)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A(1)(4) B(1)(3) C (1)(4) D(2)(4)

75、“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强调的是() A.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76.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段话表明() A. 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C. 认识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D.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77.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意味着() A. 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B. 感性认识必须发展到理性认识 C. 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不可靠 D. 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78.恩格斯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这句话说明() A. 由于实践条件的*,人们每一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 B. 在一定时代,人们不可能获得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 C. 人们认识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客观条件 D. 客观条件会妨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79.“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我们对自然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这段话表明的哲学道理是() A. 人的主观能动性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B.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 C. 只有站在自然界之外,才能统治自然界 D. 认识了自然规律就能利用自然规律

80、“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句话告诉我们() A.事物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着 B.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C.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 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iphone手机其他系统数据如何删除 iphone的其他系统数据怎么清理_百度... 怎样避免开关插座的安全隐患? 【有问有答】图书报价的专业称谓是什么 信息沟通的内容包括哪些 ...对应多个项目的时候,如何用函数公式把他们汇总(如图)? 昆明市官渡区交通运输局(关于昆明市官渡区交通运输局的简介) 非全幅镜头用在全幅相机上会有什么效果? 尼康z8什么时候上市 尼康z8参数发布时间规格曝光 excel中rank函数怎么用?! excel表格排位函数表格中排位函数 为什么我QQ空间的就日志打不开啊? 用&quot;只有&quot;和&quot;还在&quot;和&quot;还在&quot;怎么样造句 用还在。。。还在。。。造句 四川艾滋病人在哪里找临终关怀医院 成都华西四医院4楼是什么科?急求!!! ...关怀的医院,有没有专门针对老年人的临终关怀医院?我们住在成都温江哈... 成都三六三有临终关怀服务吗? 成都有临终关怀医院吗? 关于学习的名言 要简短的 要句子意思 所以网页打不开,QQ也不能上,网络显示已连接。 网页打不开QQ也上不上去 红豆薏米粥的做法和功效 红豆薏米的做法和功效 宝宝开襟便衣领的手工织法 有谁知道网络病毒是怎么一回事啊?该怎么预防,阻止入侵,和清除病毒? 怎样查看被封多久? 如何把视频号上的视频转发到公众 六脉神剑和降龙十八掌选哪个好 六脉神剑强还是降龙十八掌强? 汗蒸房墙面显示器出现EF 马陵山有什么好玩的啊,十一想带孩子去一趟,12岁 关于学习名言警句十句【要意思】 谁知道4条关于学习的名人名言及意思,满意我就给你加100分 我是红米手机,下载了时光相册啊,并且下载了里面的几张照片,却找不到... 为什么我的QQ宠物打不开?? 为什么IE打不开QQ空间? 为什么IE自动打不开qq空间 梦想的优秀演讲稿 当拼搏遇上青春演讲稿 言者不知上一句 番茄炒蛋先炒番茄还是蛋 16KHZ等于多少MHZ 洗澡时候左眼隐形眼镜不见了不知道是是掉了 洗澡时隐形眼镜在眼睛里不见了对眼睛后果会怎么样? 今天带上隐形眼镜后洗了一把脸 洗完后发现有一只眼睛的隐形眼镜没了 不... ...水温有点热,但洗完脸之后发现隐形眼镜不见了,到处找都没找到?请问是... 洗澡的时候隐形不见了 不小心带了隐形眼镜洗澡了怎么办 为什么打不开陌生人的qq空间 从井冈山到上海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