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之战,曹操损失并不算大,他为何要主动撤兵?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16 01:40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2 11:38
原因有二:
一、曹操的后勤跟不上,久战必败
当时曹操的势力主要还是在中原,曹操是靠着把控当朝皇帝来指挥势力的。所以曹操要与刘备在汉中开战,那么曹操的后勤此时其实是从中原内地出发,运送到汉中的。这之中的距离太远了,根本难以支持曹操一方的军队进行有效的战斗。而且太长的后勤供应线很容易就会被刘备偷袭,这样子的话损失就更大了。所以如果长期胶着在汉中战斗的话,那么对曹操而言是十分不利的。
而且汉中对于曹操而言,并不是一个必须拿下的地盘,相反对于刘备而言则是一个必须拿下的地盘。所以汉中之战刘备就是在倾尽全力在战斗,而曹操则束手束脚。拿下了汉中就必须面对从此以往长期的刘备一方的攻击,而失去了汉中对于曹操来说损失并不大,所以最终曹操还是放弃了汉中。
二、曹操将汉中最重要的资源——“人口”,都迁移了出去
在古代,人口这一资源其实是战争的根本,是最为重要的一个资源。而曹操就是在将汉中的百姓都迁移出去之后才撤兵的。刘备拿到手的只是一个空城,而就算是空城刘备也必须拿下,所以刘备就必须花费更多的力气去经营汉中。这就使得刘备虽然赢下了汉中之战,但是其实汉中给刘备造成了更大的拖累,从这方面来讲,曹操其实也不算是输了。
毕竟曹操撤离了一个对自己而言不太重要的地方,而又给地方留下了一队烂摊子。刘备想要经营汉中,就必须发展当地的人口,那么刘备就是需要将蜀地的人口迁移到汉中,这其中的工作量远比曹操将汉中的人口迁移出去要大的多。
所以综合而言,曹操主动撤兵其实对于曹操而言是利大于弊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2 11:39
自建安二十四年,魏蜀博弈迎来转机,蜀国实力空前膨胀,此时魏国防线压力巨大,中线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围困曹仁,樊城危急,剑指许都,威震华夏,而西线汉中之战主帅夭折,夏侯渊命亡天荡山,曹操亲赴战场,这也是曹操一生中出席的最后一场大战,这是宏观战局。
微观战局是,其实自前两年都是蜀军失利,但是219年之后,刘备放弃了阳平关,南渡沔水,扎寨定军山,这是汉中之战的转折点。
定军山的位置在汉中盆地的南方。走马谷东边一点。而阳平关的位置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西联金牛道(连接蜀中),北通陈仓道(连接宝鸡)非常适合绕道突袭(但前两年刘备试过了,已经失败了,所以放弃了。)所以他留下高翔驻守阳平关外,自己率领主力翻过米仓山(向南)南渡沔水,缘山稍前,于定军兴势作营。也就是说绕道了曹军身后,一改被动局势,这一套操作夏侯渊也没有办法,只得围营山下,做南围,召张郃从广石(也就是马鸣阁道——陈仓道)回来,在走马谷下做东围,防止刘备突破,但刘备还是选择了东边突破,他先在南围和东围都放了火,这都是小儿科了,他真正的目的是混淆视听,然后再率军猛攻东围,东围被破,夏侯渊所部就孤立无援,后果可想而知,西线守全军覆没,整个宏观战局就崩溃了,但夏侯渊好歹兵力压制,怎么可能会让这种情况发生,所以他亲率一半部曲增援,主帅凸出,分兵而制,而且是后手出击,兵家大忌,法正献策可击,老将黄忠出征,亲斩夏侯渊,赵颙些个刺史以上*将领。
张郃败撤阳平关,和之前的守军郭淮合军,西线守军此时已陷入彻底的被动,靠着最后的远水扎寨一计进行最后的挣扎,两军于汉水两岸对峙。刘备虽胜,但也不敢太飘,谨慎行事,而此时诸葛亮也动员蜀中百姓,男子当战,女子当运。此时曹操闻得爱将战死,从长安横跨褒斜道,远赴汉中应战。
战前先分析曹操的运量方案,援军的数量定然远大于之前的守军,可惜战局太不利,蜀军控制范围太大,曹操为了实效性选择了漕运粮道,只是褒水过汉水,汉水过走马谷,蜀军控制走马谷,这就免不得后勤遭到蜀军*扰,大军后勤成问题。
刘备见状,不得不骄傲一下,说曹操来了也改变不了局势嘛,这场仗我赢定了,曹操也不傻,看着局势,赢是没可能了,二人还是当年煮酒论英雄般的默契和一致,所以趁还来得及,便迁徙了汉中东西段的人口四十万分别到关中,洛阳去,只留给刘备一座空城,这一操作决定了汉中往后五十年的作用,作为蜀中和关中的缓冲地带,而刘备也只是把它当做军事重镇和风水宝地用而已。
曹操到前先派曹真为先锋赶赴现场,目的只有一个,还记得之前提到的高翔吗 ,他驻守阳平关的真正目的是确保金牛道的畅通,而这条道路是刘备的粮道,也就是生命线,但是高翔誓死守卫,以至于营地都被攻破,粮道也没有断,如此可靠,如此忠诚,简直感人肺腑,这才是刘备派系的真正魅力,
曹操断粮,刘备丰裕,这胜负立判,再加上汉中鸡肋之地,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一声令下,退军!可是这次退军是让人瞧不起的,首先是大仇未报,狼狈败逃,其次是对手是老对手刘备,刘备自此之前和自己的博弈结局从来都只是败逃,而今天却大获全胜,实在是难受,所以曹操其实内心很纠结的,所以杨修在他纠结的时候作死,结局肯定惨。
最后双方还是爆发了一些小规模冲突,比如赵云比较强势的以少胜多小规模战役,汉水之战,还有刘封和曹彰的约战,儿子之战(开玩笑的)不过这都是些战争中常有的消遣型冲突,对战争局势已经没有什么影响了,刘备也懂曹操,也掂量得清自己,没有进一步主动反击,静待曹操撤出汉中,同年五月,曹彰还真来了西安,但曹操已撤出汉中,汉中之战正式收官,以刘备当之无愧的大胜结局落幕。
刘备占领汉中全境后,继续推进,派遣刘封、孟达乘胜攻取了东三郡(魏兴、上庸、新城)可以说控制了汉中全境还附带赠品。
那么后人的评价呢,属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比较官方,诸葛亮说:“及至孟德,以其谲胜之力,举数十万之师,救张郃于阳平,势穷虑悔,仅能自脱,辱其锋锐之众,遂丧汉中之地。”司马懿则说:“昔武皇帝再入汉中,几至大败。”诸葛亮夸张一点,司马懿遮掩一点,折个中就是对这场战役的宏观战局的真实评价。
那么我个人觉得呢,这场战役属于隆中对中出现的战役,不属于遭遇战,属于刘备冥思苦想几十年的杰作,理应大胜,但是刘备的临场表现也是非常好的,不愧是身经百战的杰出将领,此战虽然蜀中男子当战,女子当运(有人凭这句话说刘备倾举国之力,我觉得有谬解,刘备势力当时还有荆州之力没有用呢)但是如此强大的动员也只是为了抵消曹军强袭的优势,其实兵力并没有投入到战场,只是心理战博弈,优势对比罢了,还有刘备以初率之军击溃了守军,击退了援军的,此战的亮点就是翻山渡水绕后,扎寨定军山,一改颓势,提现了刘备一向大胆,喜欢利用地势填补劣势的作战风格,而后来的火攻突围歼灭战则彻底锁定胜局,这个当之无愧是法正的功劳,而曹操后来的撤退也避免了进一步的损失,很理智很冷静的做法,符合曹操一贯作风,但也侧面突显了夏侯渊陷入的颓势之深,曹操和四十万大军以及曹彰的第二波强援都无力回天,这场战役具有很强很鲜明的人物个性特点,也有很多感人瞬间,比如高翔拼死守护粮道,杨洪倾尽家产鼎力助战,蜀中男子当战,女子当运,还有赵云汉水退追兵,刘封约战曹彰这样的富有英雄色彩和人文色彩的战役,这也是刘备主持作战的特点,刘备个人魅力的体现。
这场战役是刘备派系由颓转盛的转折点,但是论重要程度与规模均比不上三大战役,此战后同年七月,刘备称汉中王,魏延任汉中太守,马超辅政,同时任凉州太守,我认为这并非对马超的不信任,而是剑指西凉,再战潼关,毕竟这也是隆中对的说法,是刘备冥思苦想多年的棋局,有马超相助,如虎添翼,而且名正言顺怎么会疏远排挤,给他难堪,放虎归山呢?所以其实凉州才是刘备下一步的目标,只不过刘备称王的消息传到了建业太初宫,孙权也不得不思考自己的命运,他本身为平衡而存在,现在眼见平衡即将被打破,他也不得不让这一切重归平衡,于是发动了白衣渡江事件,名将关羽战死,刘备的计划被打乱,蜀汉势力也迅速萎缩,也为夷陵之战埋下了种子。而夷陵之战中刘备的表现,便提现了他不如曹操的一点,他不够理性,夏侯渊和曹操到情义,并非不如关羽和刘备的情义,而曹操能够忍住悲痛,刘备却被仇恨蒙蔽以致大败,不过战争具体细节,还是后话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2 11:39
首先是所在的位置,原因由于汉钟离钟园有一段距离,角逐汉中,必将拉长战线,其二便是因为内部原因,当时曹操掌权朝中有很多人抵制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2 11:40
因为战线变长,持久作战肯定不行。在彼此僵持时期,曹操是很吃亏的。在短期内内不可以获胜,因此曹操才无奈之下退兵。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2 11:40
在赤壁之战中,曹操损失惨重, 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曹操的后勤压力太大,根本不支持曹军继续与刘备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