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全民夸赞的《小丑》,似乎有点用力过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16 16:2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9-16 20:49
这一举措不太理智恰当。据官方报道,这部电影是DC电影的一个全新系列的开篇之作,目的就是将DC原著中那些成人向严重、与主宇宙无法妥善融合、或是异世界故事这三种类型的故事与主宇宙独立出来,单开辟一个系列,这样一来,DC在建立主宇宙赚钱拍相比较而言普通的电影的同时,能够充分体现其作品的深刻、讽刺、黑暗等特点,就好比最近DC近期推出的DC黑标”,其中的《蝙蝠侠:诅咒》近期还没有正式连载就已经是大火,都是一个道理。这种系列允许作者们暂时性放下单纯以吸引读者为目的的故事模式,转而投入对人物本身的塑造与刻画,这也是现在的美漫最缺少的元素,可是这个系列第一部就做小丑这个人物不太合适,因为这一系列本身就是一个不确定的元素,不知道受众究竟是多是少,还很不稳定,而DC主宇宙到现在的方针与战略计划还没有被落实,还未成型,在这样一个时间点开启这样一个计划有些为时过早,而且小丑这个角色在《自杀小队》中由于导演和编剧的问题,表现不尽人意。除此之外,黑标”系列的《小丑》与莱托的小丑新作同时宣布开始制作,本身会给观众以混乱、忙不择步的感觉,短时间内同时存在两位小丑本是很矛盾的一件事。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04:04
放心,“没那么好看“,就是字面意思,《小丑》有点被过于追捧了。
我们先来看看这部电影的成绩:
从票房上看,10月4日《小丑》登陆美国院线,截至11月15日,《小丑》的全球票房约为9.98亿美元。
现在可以大胆的说,《小丑》将是全球首部票房破10亿美元的R级电影。
从评分上看,豆瓣9.0分,20余万人参与评价,其中超过60%的人打出5星。
而该片在IMDb上的评分也不甘示弱,8.8分的成绩,逾45万人参与点评,其中超过70%的人给出了9分以上的分数。
而更厉害的是,该片立马跻身IMDb250排行榜,位列第16名。紧随它之后的,是1999年的《黑客帝国》。
这一系列的成绩,代表着圈内外对这部电影的一致好评。
那么,我们为什么对《小丑》这么追捧?
似乎到现在为止,鲜少有看到能直接说反对意见的评价,这样的“天秀之作“是否真如它在全网狂揽的好评成绩一样,或者说,有点过誉了?
小丑算是DC体系中宝藏级的角色,但是一直也没怎么被发掘,直到2008年,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神作《蝙蝠侠:黑暗骑士》的横空出世。
其实很多人一开始是冲着蝙蝠侠去的,但最终却被希斯·莱杰扮演的小丑给吸引了。
小丑,一个似乎片头黑到片尾的角色,一个看似神经质,没有高科技,没有神力的普通人,却能处处制约蝙蝠侠,扰乱高谭市的社会秩序。
很大程度上说,是诺兰和莱杰共同赋予了小丑这个角色超越漫画之外的生命与灵魂。
因为这部电影,很多人都充满着对小丑这个角色的期待,从结果导向,来深挖小丑变坏的过程。
这应该就是全球影迷共同期待《小丑》这部电影的原始初衷。
该片在美国首映的时候,*全副武装以防社会恐怖袭击事件发生。
本质上来说,这反映了社会对恶的普通共识。 就是人性是会变的,而且有许多不被关注的人,其实内心向往着恶的行为,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糟糕处境。
《小丑》的出现,从影视化角度来说,是直观的呈现了人由善到恶的心理转变,而从社会文本的角度来看,是关联社会问题的直观反映。
《小丑》有意去触及社会文本研究,然后用影视化手段去表现。
然而,他陷入了一个执迷的环境,就是始终将目光聚焦在小丑个人所遭受的苦难,而简化关联社会多元层次的深度探索。
这也就是为什么《小丑》看起来并不是一个高明的剧本的原因 。纵观全球,展现主角遭受社会苦难的电影比比皆是,国产苦情剧都要比这个深刻。
单纯的将恶作为必然导向,然后以恶为参与者,这是《小丑》影视化的弱项。
具体可参考今年的韩国热门电影《寄生虫》,知名导演奉俊昊的作品,被奉为神作。
《寄生虫》和《小丑》的共同点,就是对于悲惨的表达太满。
当我们在看一部电影的时候,如果情绪完全被一种极端的感觉占据,那造成的结果就是,完全脱离了共情的机会,最终走出电影院,忘了他到底想说什么,只记得变坏了!
不过私以为,《寄生虫》还要比《小丑》好一点的地方在于,他至少有从剧情和场景的对比,将社会*差距有一定的展现,这至少给了观众可感知的触角。
其实《蝙蝠侠:黑暗骑士》中的小丑,并非单一性格的恶,他所诠释的,也不是“小丑=恶”这一主题,而是何为善恶!
蝙蝠侠就是正义的代表,小丑就是恶的象征?
那最终一场关乎拯救谁的抉择,蝙蝠侠终将抛弃一个人,是否就是原始的罪恶呢?
当你面临牺牲一人拯救另一人,或者牺牲一人拯救一群人的时候,此时的正义与*的界限在哪?
恶,与生俱来吗?
受中华文化浸染的我们都知道,人之初,性本善。那么,那些最终与世界为敌的恶,到底来自何处?
曾经的正义代表,检察官哈维·登特在多次遭遇生离死别的打击之后,最终被彻底割裂了灵魂和肉体,成为一个双面人。
双面,就是正义与*共存的天生矛盾体。
《蝙蝠侠:黑暗骑士》的精妙之处,在于他并没有完全以结果为导向。小丑这个角色,是一种象征,他带来的更多是对“善恶”的思考,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去引导社会层面的文本探讨。
《小丑》则不一样,恶成了一个具象的东西,亚瑟·弗莱克所遭受的生活打击,用来累积他对社会的恶念。
这个恶,就是毁灭 。无论是周遭人物对他的欺压,还是意识觉醒之后,对社会的反叛,都成了实实在在的参与者。
因此,其实看《小丑》的时候,会相对比较轻松,因为一方面结果显而易见,另一方面,造成小丑遭遇的诸多因素,过于聚焦小丑本身。
就像是小丑登台舞台,讲着一些自以为很好笑的笑话,想要打动全世界,却因为境界太高,没有挠到观众的G点。
小丑说,喜剧是主观的,但是你们这群人,却要决定什么是好笑的,什么是不好笑的。
小丑最后在喜剧节目中的一番言论,是他对世界、对不平等的社会、对充满恶意的人,一次过于饱和的表达。
这样的处理,将小丑变成了大众心中的渴望,他在荧幕上的呈现,也成了主创想要寻求多数人认可和同情的对象。
而不是一个思考的窗口。
如果单看杰昆·菲尼克斯饰演的小丑一角,并没有什么问题,甚至我很喜欢他那只要情绪激动就会大笑不止的怪病设定,还有他在台阶上的独舞。
怪病的设定,与他真实的心声形成对比,用来恰到好处地诠释他并不开心的生活。
这与他被设定为小丑的身份,以及母亲为他取的名字叫“happy”如出一辙,都是通过强烈对比,来挖掘小丑内心的世界。
而那段台阶上的独舞,无需言语。
背景是两栋旧楼耸立之下形成的夹缝,高高的台阶形成的舞台,是小丑当前最真实的处境。在夹缝中求生存,无法拥有自己的舞台,只能在湿漉漉的台阶上展示自己,也只有此刻,他才能被世界仰视。
然而,本片却要赋予小丑更多的角色责任。
1、反映社会
小丑的遭遇,包括被工作单位抛弃,被社会渣滓欺压,被女邻居嫌弃。这些是属于自身层面的打击。
往社会层面上升,小丑的诸多遭遇,是高谭市正面临着社会危机,失业、犯罪率上升、*斗争和*、资本家的丑恶嘴脸以及上层社会对底层人的欺压等。
看似主题很多,但是都是浅尝辄止,就像本片掀起的那场街头小丑*乱,试图通过全民带上小丑面具,将小丑形象转化为社会问题的代名词。
但是,这群走上街头的人,并没有过多的展现,他们承袭小丑的外形,主要矛盾来自何处,又将需要走向何种境地,似乎都没有任何思考的余地,仅仅是盲目的破坏,然后将小丑奉为精神领袖。
这一点,可以参考《搏击俱乐部》,同样是借助民众的个人情绪,创造出一个组织的故事,《搏击俱乐部》的理由显得更加充分。
同时,本片为了让小丑看起来非常惨,将身边的人塑造得完全恶贯满盈。
无论是同事,还是陌生人,无论是底层人士,还是上层名流,都对小丑抱着最大的恶意。
还是那句话,没有对比,这样的极端情绪煽动,就成了过度渲染。
而关于本片提到的*形象,本应该有更为细致的阐述,包括他在电视上的道貌岸然与生活中的形象对照,用来反映一些*家的丑恶嘴脸,从而延伸到社会问题的前世今生,都可进一步提升故事的深度,而不仅仅是绕着小丑的悲惨重点着墨。
而片中有一个细节,就含蓄很多。
小丑一如既往地去福利所领取药物,却被告知*砍掉了这部分预算,以后小丑无法再来这里领药了。
这简单的一句话,将社会*氛围变化以及*家对民众的态度变化展露无疑。
2、反映亲情
这部分的剧情,其实主要还是用来表现小丑从善到恶的变化。
亲情,成了小丑真正放下善念的指挥棒。
一来,是疑似父亲的*,对自己以及母亲的冷嘲热讽,打碎了他对父亲亲情的渴望。
二来,通过资料得知母亲对自己曾经的行为,小丑感觉受到欺骗,最终将母亲捂死在病床。
最后,原本备受小丑尊敬的喜剧演员,邀请他到舞台上进行公开嘲笑。在小丑心中,其实一直把他当作遗失的父爱的替代品,是一种精神支柱。在那一刻,这个支柱垮掉了。
其实对亲情的描写,也是小丑最让人动容的地方,这部分设定也完全可以单独丰富成剧情。
以小人物见社会众生,是影视人的常用做法。本片是想升华小丑的主题,让大家见证小丑的诞生,也见证社会*疯一个人的罪恶。
因此,人人都是小丑,荧幕上的他们是。荧幕前的我们,也是。
但是主题虽好,《小丑》你有点避重就轻,跑题了啊。
-END-
一部电影,一个平行世界的故事
看完这部电影,你有什么想说的?
来自:石墨社(smshe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