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15 22:2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0 02:36
谈及“文景之治”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是我国帝国时代出现的第一个盛世,也是*较为清明的时期。出现这种局面跟一批贤才良将的辅佐密不可分,张释之就是其中的一位。
张释之是西汉赫赫有名的正直谏臣,他以秉公执法、直言敢谏闻名于世,有西汉“包青天”之美誉,当时人们赞颂他“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明代大才子顾璘也曾作诗赞美张释之:“汉庭贤士虽无数,四海偏夸张释之”,所以说张释之在法制建设方面颇有造诣,然而一代名臣张释之他的升迁之路却一波三折。
当时汉文帝是功臣派和少量皇族派共同推举的皇帝,即位之初难免会受制于功臣集团,汉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和培养自己的势力,不断提拔、重用贤才,最初张释之只是汉文帝身边的侍从官,十年没有升职,最终历经重重磨难才官拜廷尉,掌管全国的司法。那么发生了什么事情让文帝改变对张释之的看法,让他一鸣惊人,成为汉文帝的左膀右臂呢?
张释之剧照
一、为郎十年,崭露头角
张释之,堵阳(今河南南阳)人,早年与二哥张仲生活在一起,张仲家衣食充裕、生活富足,汉代选官制度主要以“察举制”为主体,除此之外也可“赀选”当官,“赀选”是文帝、景帝两朝比较重要的选官制度,顾名思义就是捐资入朝为官,当时规定家资在十万钱(中产之家)以上的人家,可捐资为郎。
张释之长大*之后,其二哥张仲捐资五百万钱,他便做了汉文帝的侍从官(骑郎),骑郎是侯补*,需要通过考核才可以转正。
然而张释之做了十年的骑郎也没有得到提拔,并不是他碌碌*,而是张释之性格耿直,不善于交际,自然得不到他人的举荐,从而失去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在汉代,骑郎的俸禄并不高,张释之还要靠二哥养活,为此他感到前途渺茫、郁郁寡欢,他觉得白花了二哥的钱,还得不到器重,不如辞职回家。
张释之的领导中郎将袁盎告诉汉文帝说张释之很有才华,现在不得志,准备辞职回家,这样的贤能之才不予以重用,实在是国家的损失。同时袁盎请求汉文帝提拔张释之为谒者,谒者也是皇帝身边的侍从,只不过级别要高些,汉文帝采纳了袁盎的建议,提升张释之为谒者。
汉文帝剧照
二、陈说秦亡汉兴之道,让文帝青睐有加
张释之做了谒者之后,一向重视人才的汉文帝召见了张释之,经过一番交谈后,汉文帝对张释之在*上面的一些看法很不满意,他觉得张释之的见解很一般,不切实际,要求他谈一些能够立刻实施的事。
张释之便向汉文帝陈说秦亡汉兴之道,文帝听后非常满意,立即将张释之从谒者提拔为谒者仆射,一下子连升四级,这是张释之得到重用的一个开始。
“不要高谈阔论,说些接近现实生活、能立刻实施的事吧。”——《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张释之升任谒者仆射以后,常常跟随汉文帝左右,一次他跟随文帝游上林苑(皇家猎场,供皇帝射猎之地),当他们来到虎圈时,汉文帝拿着册子连问上级*上林尉十几个关于虎圈的问题,上林尉笨嘴拙舌,加上事先也没有准备,没回答上来,结果看管虎圈的小吏啬夫从旁代上林尉回答,啬夫对答如流,他想借此机会好好表现自己以求得升迁的机会,文帝听后大喜,命张释之升任啬夫为上林令。
张释之从旁提醒汉文帝,选拔人才要注重考察其实际能力和道德素养,考核*单凭其善于辩论,怎么能行呢?比如绛侯周勃和东阳侯张相如,他们都是忠厚的长者,虽然不善言辞,但是他们却忠于国家和君主。
张释之还以亡秦为例,指出秦朝用人不当,重用舞文弄法、毫无恻隐之心的口辩之才,他们大多虚论浮谈,没有真才实学,玩弄法律于股掌之中,隐瞒天下事实,以致于秦二世不知自己的过错,导致秦二世而亡。如果只是因为啬夫能说会道而越级升迁,恐怕天下臣民会附合这种社会风气,然后上行下效,致使*耍耍嘴皮子就能升官发财,这样极有可能重蹈亡秦的覆辙。
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汉文帝认为张释之言之有理,并采纳了他的建议,没有提拔啬夫,可见张释之用秦之弊政来劝诫汉文帝起了很大的作用。
后来在回宫的路上,汉文帝召张释之陪乘,并问他秦朝执政的过失,张释之逐一回答,文帝听后非常满意,待他回宫后立即提拔张释之为公车令,主要负责掌管司马门。
简而言之,在文帝即位之前,国家和百姓经历了长期的内乱和动荡,社会经济萧条,汉帝国想要改变这种局面,统治者需要以秦朝弊政作为反面教材,杜绝浮夸,提倡虚心务实的工作作风,以防上行下效。汉文帝以身作则,给社会树立了良好的风气,也就是这种务实精神,使汉初社会经济渐渐恢复了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