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大通关笔记-薛兆丰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15 18:1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10-14 14:50
中位选民,是指其偏好位于所有选民偏好序列中间的选民,其理论是在多数裁定原则下,假定选民的偏好是单峰的,则选择的结果是由中位选民的偏好决定的。偏好中的“峰”指的是,若将偏好用折线图来表示,从某一点出发,不管朝哪个方向选民的效用都会降低。中位选民定理表明,只要所有人的偏好都是单峰的,多数票规则的结果所反映的就是中位选民的偏好。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2 16:24
薛老师的经济学课从一开始就立足于为读者建立成体系和系统的“地道的”经济学思维。这次的大课,薛老师通过四个问题,向我们讲述了4位哲学/经济学家带给他的启示。
卡尔·波普尔给出了带有启发性的答案。首先他定义了科学和非科学的区别。他认为那些通过观察、记录、整理、总结、概括、归纳而建立的知识体系都叫科学。科学是在寻找被证伪的挑战,它永远是可错的,但它告诉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知识。而经济学就是可证伪的科学。而像音乐、绘画、心理学等这类收集被证实的例子的学科它是永真的,同样重要却不可证伪。
学习是个重大的投入,得花时间掂量,在选择学什么的时候,可以尝试采用科学和非科学的划分方式,带着问题多读耐用性、迁移性强的知识。
其次对艺术家而言他在创造作品的同时,也作为鉴赏家鉴赏自己的作品;对于作家而言他在创作自己的文字的同时,也在评判自己的文章。从这个角度看,知识的社会是独立于人类社会存在的。一旦知识被产生出来,它就有了自行运行的规律。对艺术家而言他只能服务于自己的作品。
卡尔·波普尔在晚年自传中也说到:“在一件伟大的作品中,艺术家不把自己的个性强加到作品中去,而是以自己的个性服务于自己的作品,他通过这种方式来成长,他与自己的作品交流,从而掌握称为艺术家的各种技艺。”
就如同薛老师在得到上的专栏内容,力图呈现的不是按照个人喜好的知识评论,而是要做成体系,弱化个人的好恶,凸显学术之美。
总结:卡尔·波普尔带给我们两点启示,启示一:为学习而学习的人,与那些不学习的人相比,可能浪费的时间一样多。----该学什么很重要。
启示二:为了创新而创新的人,与墨守成规的人相比,可能做出的贡献一样少。---对创新者而言,不能以自己的好恶进行创造,而是以自己个性去服务你的创造。
在这个问题上给予我们启发的,是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阿曼·阿尔钦。
先举一个薛老师认为是他的经济学课上最有价值的例子:渔村的故事。在一个人人出海打渔谋生的小村庄里,偶然机会出现的一艘渔船,打乱了渔村的生活现状,这个渔船在不同的人手里,导致的渔村利益分配、竞争机制、制度制约等等都是不同的。而渔村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并不是由村民的意愿所掌控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你打算把社会设计成什么样和这个世界会成为什么样不一定一致,重点在于存活。
还有一个生动的例子是关于政客选举中互怼的现象。我们以为*家是为了其远大理想才从政的,而参与竞选只是不得不进行的从政手段。然而中位选民理论却告诉我们,当选民的偏好成单峰态时(比如不选A,就选B),若我们将所有具有投票资格的选民一字排开,排在最左边支持的观点极左,排在最右边支持的观点极右,越靠近中间越中庸。那么对政客来说,能够获得最多选民的策略就是永远要比你的对手更中庸。但当有多个候选人出现时,每位候选人的最佳策略则是去寻求极端观点和小众支持,从而获取相对位置的选民选票。从这套竞选逻辑来看,*家是为了参选胜利才会提出各种政刚和理想,同我们以为的正相反。
这两个例子带给我们的启发是:竞争决定生存,制度决定人的立场和观念,而你在什么位置上决定了你的立场。
薛老师的专栏中给我们讲述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歧视,一是源于个人偏好,二是源于信息不对称。就好比劳动力市场上男女职员间的同工不同酬,就是歧视的一种。虽然从感情上来看,普遍认为这种现象并不合理,但解决的办法却不是通过道德谴责或制度约束之类的,而是要营造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竞争需要合作,狭隘导致损失,只有当歧视会给歧视者带来严重后果,威胁生存,才能减少歧视。从而,处在竞争环境里的人们会更加开放、更加慷慨、更加悦纳、更加宽容。
总结:生存之道与愿景无关。关注存活规律的才是地道的。
在这个问题上给予我们启发的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经济学家---高登·图洛克,也是薛老师的博士导师 。在专栏里讲到“租”这个概念时,薛老师特地就“乞丐拿钱是否白拿”的问题,阐述了图洛克的观点:乞丐拿施舍的过程本身是有竞争的,而竞争本身是要消耗资源的,并非白拿。同样是这位图洛克,他还提出过一个看似天真的问题:“贼对这个社会有什么坏处?”,而他的回答是贼增加了做锁的成本,社会为了防范贼而消耗的资源都是社会不得不付出的净损失。由此我们得到第一个启示:在有谓的成本和无谓的成本之间,我们需要进行拿捏,而这就需要想象力。
再来说一个例子,美国的某些州目前还有蓝法存在,所谓“蓝法”指的是禁止在星期日从事商业交易的美国法律,最初这类法律出现时,商家因为可节省周末的开店成本还不用担心竞争对手开门营业抢生意,而大力支持这类法律。然而,以当今的视角来看,这个法律早已不合理了,但在一些地区却依然没有废止。究其原因就在于最初的商家们都认为他们从中获得了好处,而废止法律就代表他们会有损失,从而掉入了“暂时收益陷阱”中。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想取消一个看起来不太合理的管制*时,会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因为根据这个*已经形成了新的利益分配格局,当想要打破这个格局时,必然会遭遇已然入局的人的反对。由此我们得到的第二启示是:要警惕暂时收益陷阱,要在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因素之间权衡。
总结:计算成本永远要纳入看不见的因素,看见看不见的才是地道的。
这次带给我们启发的是经济学家唐纳德·麦克洛斯基,这位经济学家在五十岁左右的时候遵从自己的意愿变性成为女人,改名为迪尔德丽·麦克洛斯基。当他做出这一决定时,他的经济学同事对他这一转变都表现的很宽容。
迪尔德丽·麦克洛斯基写过一本书《The Vices of Economists, The Virtues of the Bourgeoisie》来批评计量经济学、黑板经济学。她认为很多经济学家只关注数学上的计算而不关注人文的内容,比如对于新生儿黄疸情况,实践显示只需要新生儿在医院多住一晚,换黄疸的概率会降低。然而因为没有数据支持,保险公司都不愿意这么做。
她还批评黑板经济学家只善于解决自己想出来的经济问题,比如保罗·萨缪尔森提出的俄罗斯经济会超越美国,但直到1988年俄罗斯经济崩溃,才证明他的想法不正确。迪尔德丽·麦克洛斯基带还批评传统的经济学教科书里只注重数量和价格两个纬度,而对那些影响和决定企业成败的制度安排,产品质量控制,商人恪守的品德等同企业管理相关的内容却没有提及。
总结:跟生活扯不上关系的知识,学与不学都不要紧。跟生活相关才是地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