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个人收入差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22:1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8 10:24
最新调查资料显示,安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4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641元,全省城乡差距由上年的3.01:1扩大到3.21:1。全省17个地级市城乡差距全面反弹,反弹幅度最大的为六安市,城乡差距从2004年的2.88:1快速上升至3.46:1,扩大了0.58倍,其次,淮北市、宿州市分别扩大了0.47倍和0.38倍,其他地区城乡差距扩大的幅度在0.01倍至0.27倍之间。
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总体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城乡居民的收入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1978年到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211.23元和113.43元上升到了7511.43元和2499.33 元,二者分别增加了35.56倍和22.03倍。扣除物价因素,从1978年到2004年,安徽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4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70%。但是图1表明,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二者的差距也在不断拉大。如表1和图2所示。198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14.7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为396.53元,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是2.05。在之后的年份里,这一指标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不同,出现阶段性的波动,但在大多数年份相对收入差距值都超过2.0,甚至有的年份超过3.0。
据分析,安徽城乡差距出现普遍反弹的原因,主要在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落差较大。2005年安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2.8%;而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增长5.7%,增幅比上年的17.5%回落11.8个百分点!其中农民的主体收入即经营纯收入仅比上年增长0.7%,外出务工收入涨幅也呈明显回落态势。
农民增收大幅趋缓,城乡差距趋向于扩大,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倾向进一步加剧,势将有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顺利实施。应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并尽快制定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的长效机制。从安徽省情况看,以下几方面值得重视。
1、加大教育惠农力度。普及基础教育,加强、完善和提高职业教育。为城市化、工业化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造就更多的高素质技术工人队伍,形成安徽人力资源优势。让教育真正成为农民、农业、农村的希望,让教育有助于增强农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并成为最终消除城乡差距,促进农民致富的金钥匙。
2、加强农村基础实施的投入和建设,极大的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从不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出发,加大对农业、农民、农村的投入,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农村形势的稳定。努力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文明、现代的人间天堂。
3、提高农技人员待遇,稳定农技人员队伍,大力推广科学种田,让优质、优产等农业科技为农民带来新的、更大的效益。
4、解放思想,突破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加工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跳出农业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出售初级产品维持收入的格局,促进农民收入飞跃提高。
5、严格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避免农资盲目涨价挤占农民的增收空间,对农业生产实行国家补贴,提高农业竞争力。在大力倡导扶持农业的同时,安徽省农资价格普遍大幅跟风上涨,程度不同的抵消了农民增加的收入,惠农*的成果相当一部分流入了农资生产和流通环节,严重伤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如何控制农资价格的不合理上涨,成为广大农民普遍关切的严重问题。有必要对农业实行农资、良种等生产经营补贴,以帮助和保护相对脆弱的农业有效地面对市场化进程,乃至提高国际竞争力。
6、有组织的促进农村劳务输出,快速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鉴于工资性收入已日渐成为农民纯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安徽省2005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已占到纯收入的38.2%,因此千方百计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不失为拉动农民收入上升“短、平、快”的有效途径。而目前大部分农民劳务输出处于自发、无序、零乱、信息不畅的状态,实际上是以“打短工”者居多,劳动保障程度低下,务工的不稳定感较重,难以实现劳务输出的产业化,使农民工资收入始终充当“副业收入”的角色。因此,建议劳动部门、农业部门、各乡镇*应将组织劳务输出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来抓,市、县一级的驻外办事处应将获取劳务信息,帮助农民劳务输出作为一项新的工作内容,并积极保护驻地本市县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处理和协调有关事务。让有组织、有保障的劳务输出为安徽省农民工增收创业,带来更多的机遇。
90年代的安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条倒U曲线?进入90年代以来,安徽经济迅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也随之大幅提高。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669元,农村人均纯收入2020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了3.18倍和2.75倍,年均增长13.9%和12.8%。与此同时,由于城乡收入增长率的差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1990年的2.51倍上升到2001年的2.81倍。然而,这0.3倍的差距并不是逐年平均扩大的,在整个90年代,安徽省城乡差距先扩大,后缩小,并在90年代末、新世纪初重新出现回升态势。其中,1990-1997年间的轨迹呈倒写的U字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