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发展了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23 18:00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27 20:40
关于屈原的主要思想倾向,从古到今有一种似乎成为定论的看法。
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中评价屈原及其作品时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 ,治乱世之条贯,靡不毕见。”这里把屈原的作品《离*》直接和儒家经典——《诗经》联系在一起。而称尧舜、述汤武,又自然使人联想到那位言必称尧舜的孟老夫子。由此开始 ,屈原便披上了儒家思想的外衣。? 至东汉王逸则谓:“夫《离*》之文,依托五经以立 义。”①南朝刘勰在《辨*》中尽管提出了屈原作品中的“诡异”、“谲怪”、“狷狭” 、“荒淫”四者异乎经典,但仍然强调说:“观兹四者,同于风雅者也”。
到南宋时朱熹在 其《楚辞集注离*序》中提出:“楚辞寓情草木,托意男女,以及游观之适者,变风之流也 。其序事陈情,感今怀古,以不忘乎君臣之义者,变雅之类也。至于语方冥昏而越礼、摅怨 愤而失中,则风雅之再变矣。其祭祀歌舞之盛,则几乎颂,而其变也又有甚焉。”朱熹虽然比刘勰进了一步,指出其“托意男女”、“感今怀古”、“语言冥昏而越礼”、“摅怨愤而失中”,这些都不同于《诗经》,但仍然脱离不了“变风”、“变雅”、“风雅之再变”、 “其变又甚焉”。总之,万“变”不离其宗,最后还是归到儒家经典——《诗经》上去。
直到现代尽管对屈原和《楚辞》的研究已大大地进步了,但屈原的主要思想倾向属于儒家 ,《楚辞》继承了《诗经》现实主义传统的说法,仍占统治地位。? 郭沫若在《屈原的时代》中说:“屈原的思想上便是受了儒家的影响,尧舜等一系列的幻想 人物以及那些幻想人物演化出的哲人*的思想,他是完全接受了。”唐?在《人民的诗人——屈原》一文中也说:“屈原的思想比较接近于儒家”。何其芳在其《屈原和他的作品》 一文中则更明确地说过:“屈原明白地说出了他的理想的*就是尧舜禹汤文武那样的* 。”“他抱有*理想,这种理想大致和孔丘、孟轲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相近。”?
综上所述,关于屈原的主要思想倾向属于儒家,这似乎已经是个千古定论了。? 但是,笔者认为,假如我们能从另一个角度研究一下屈原及其作品,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屈原的主要思想倾向并不属于儒家。他以其作品及人品呈现出一种遗世独立的思想性格,这就是: 热爱楚国,忠于楚君,虽九死而不悔。这种殉道精神,同儒家的思想传统是大异其趣的。
独特的文化与独特的思想
屈原(约前340年——约前278年)生活在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空前繁荣的百家争鸣时代。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②对各家都有所了解,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其影响,但又不同于各家。他积极用世象儒家,但儒家没有他那种坚贞彻底的爱国 精神,孔子曾提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③,孟子也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④,而且孔、孟二人最后也都是“舍之藏”、“独善身”;他主张修明法度似法家 ,但他没有法家那种非先王、法后王的鲜明态度;他举贤授能如墨家,但他并不主张兼爱非攻; 他主张合纵联齐抗秦,但并不象纵横家那样摇唇鼓舌,朝秦暮楚。他和道家同产于楚国,他的作品许多神怪思想与浪漫主义想象和《庄子》同出一源,不谋而合,但他却没有道家那种消极避世的 思想。我们不能片面地根据某一方面就肯定屈原的思想倾向,但也必须看到当时各家思想或 多或少地给了屈原一定的影响,因而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思想倾向。
应该看到,屈原是作为伟大的诗人而不是作为*家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尽管他曾从政并有远大的*报负。所以我们在研究他的思想的时候,必须立足于他的作品。屈原在他的伟 大诗篇里所表现出的热爱故乡、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国家的思想情感以及浓厚的忠君 思想,是当时诸子百家所不具有的,而这一点恰恰是他思想的最大特色。这种思想性格主要 来自楚人的独特传统和文化。
? 偏处一隅的楚国,其民族传统和北方中原民族是迥然有别的。而自认为正统的中原民族则把楚人称为“南蛮鸹舌之人”。翻开《左传》一部春秋史,也就是代表中原的齐、 晋和南方的楚国的争霸史。齐桓称霸有“召陵之盟”,晋文称霸有“城濮之战”,谁遏制了楚国势力向中原发展,甚至打败了楚国,谁就是中原霸主。春秋中原霸主的“尊王攘夷”, 主要予头是针对楚国,实际上就是“尊王攘楚”。而楚民族本身则是一个顽强自主、奋发 有为的民族。它不甘心受中原民族的压抑和侮辱,坚持与之抗衡,力求发展。从《诗经·商 颂·殷武》中可以看到,早在殷商时期就有“挞彼殷武,奋伐荆楚”的记载,反映了楚民族和殷民族的斗争。又据《左传》记载,在西周初期,就有“昭王南征而不复?⑤的事件。在 芈姓王族的领导之下,楚民族迅速发展壮大,至春秋时期,楚尽灭汉阳诸姬,直至问鼎中原 ,而且直以“我蛮夷也”自居,公然与中原共主周王对抗,竟自称王。延续至战国时代,吞吴灭越,成为当时七雄中幅员最为辽阔的国家。由于楚国处于和中原民族对立的地位,其政 治军事制度、文化传统、风俗民情、民族心理等方面,都与中原民族有着明显的不同。如官名上的“令尹”、“左徒”;军事编制中的“广”、“偏”、“两”;衣冠服饰上的“南冠 ”、“楚服”;音乐舞蹈上的“南音”、“楚歌”、“楚舞”;风俗信仰上的“巫风”、“ 淫祀”;文化传统上的典籍《三愤》、《五典》、《八索》等等。正是由于楚民族和中原民 族的不同,有其相对独立的民族心理、心族特点和民族传统,所以中原显学儒、墨、法诸家 对楚国影响比之中原各国来说,要小得多和慢得多,而相对来说道家产生于楚国,和屈原有 着 同一渊源。这就是为什么屈原作品中与儒、法、墨三家一致者少,而无论是引神话、历史故事 、人物、浪漫主义色彩以至很多语句方面与《庄子》不谋而合的重要原因之一。了解了这一 ,我们就会明白屈原作品为什么对楚民族、对故乡有那样深厚的感情;为什么会有那些和中原文化的现实主义不同的大量的神话传说、丰富而诡异的想象,并由此形成了中原文化所没有的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为什么会那样“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具有鲜明的楚地特色。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楚辞》,是当时中国南方楚民族文化的代表,而不是当时整个中国文化的代表,因为产生它的基础是楚民族传统的特点而不是南北文化融合的特点。而作为这一作品的作者——屈原,他的独特的思想性格也主要是对楚民族传统文化 的继承和发展。
高洁的人品与灿烂的作品
屈原的出身、地位,对其思想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屈、昭、景是楚国三大贵族姓氏,其中屈氏尤为源远流长,从楚武王子莫敖屈瑕开始,屈氏按楚国的世卿制几乎是世居要职,如屈重、屈完、屈建、屈匈等,或为将军、或为令尹,都见诸史书。与王同姓, 又为楚之世臣,与国同休戚,这一点对屈原忠君爱国思想的形成是起直接作用的。《离*》 开篇即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这正是珍视自己的贵族出身、地位,并把自己的命运同楚王、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重要表现。
楚国的世卿重臣对楚王、对国家、对民 族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屈原的远祖屈瑕在伐罗兵败后自缢于荒谷;城濮之战后令尹子玉自裁;鄢陵之战后司马子反自决;吴越之战左司马沈尹戌的自刭等等,这种对国家、 对 民族的高度责任感,为同时期其他国家所罕见。还有申包胥的哭秦廷,以及只是世为乐官的 钟仪的“南冠”、“南音”,无不表现出那种极度忠于楚王、忠于国家、忠于楚民族的精神 。屈原曾为三闾大夫,负责贵族的教育,而他本身又是极端珍视自己出身地位的人,所以那种忠楚王、忠国家、忠民族的精神他是直接继承了。在整个楚民族中,忠于楚王、楚国以及强烈的民族感情,有着悠久的传统和突出表现,它不仅体现在屈原以前的时代,就是在楚国 灭亡以后,仍然流传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民谚,而秦末陈涉、吴广、项羽、刘邦等 农民起义过程中,或者号为“张楚”,或者以“楚怀王孙心”、“楚将项燕”为号召,最后 到底是楚人亡秦。直到汉初,楚歌、楚舞、楚辞以及发源于楚地的黄老思想仍然在全国上下占有主要地位。楚民族精神的影响可谓深远矣。而屈原这位伟大的诗人,就是楚文化和楚民 族精神的光辉代表。
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楚国由盛到衰的重要转折时期,他以诗人所特有的敏感,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脉搏,预感到大厦将倾。出于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出于对楚王的一片忠心,出于对国家民族的高度责任感,他始之以*改革的呐喊,继之以悱恻缠绵的哀吟,最后自沉汨罗, 以生命来殉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屈原诗篇中那种对*势力的抗争,对进步理想的坚持,对国家民族的忧心,正是楚民族文化光辉传统和精神在屈原身上的体现。屈原的人格和他的思想性格正如他在《桔颂》中歌颂的“桔”那样,受命于天地,生长在南方,深深扎根于楚民 族文化 传统的土壤之中,是那样的“不迁”而“难徙”。
综上所述,屈原的主要思想倾向不是儒家,而是植根于楚民族文化和楚民族精神中的以楚国 、楚君为特定对象的忠君爱国思想以及为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所鼓舞的“虽九死而不悔”的殉道精神。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27 20:41
屈原热爱祖国,一生为实现祖国的安定和强盛而斗争,直至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后遂以“屈原沉江” 、“沉江” 、“投汨”比喻那些忧国忧民、为国家的危难而献出生命的人。屈原的爱国精神集中在表现在《离*》等诗篇里。他的诗篇编制宏大,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屈原的爱国精神和艺术创作,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巨大的精神遗产。从古至今,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世人都做粽并戴五色丝和练叶、举办龙舟竞渡等活动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爱国: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屈原雄心壮志,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后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仍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为念;明知面临着许多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
追求真理:从政期间,屈原坚持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等美政思想,“虽九死而犹未悔”,表达了坚持真理的的无私无畏。流浪后,仍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铭志,鼓励自己。同时,在流放期间他还写就了《天问》一书,连向苍天提出172个问题,再次表现了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宁死不屈:任职期间,屈原志洁行廉,同情百姓,为民谋利,反对世卿世禄,*旧贵族的种种特权,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作殊死斗争。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不苟且偷安、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始终“忍而不能舍也”。即使流浪以后,仍投水以明志,以剖心迹,使屈原精神上升到一个理想的高度。
体现了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