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21 05:1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8 03:51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
悠然南山,这是把高山看做行云。南山怎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态。试想一下有一座大山你要攀爬上去一定汗流浃背,如果以陶渊明那种心态对待就完全不一样了。请先看下面一段文字:
………………………………………………………………………………………………………………
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
请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非常著名。普遍认为,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表现了一种无与伦比的自然生态意境,可以看成陶渊明整体风范的概括。但是王安石最推崇的却是前面四句,认为“奇绝不可及”,“由诗人以来,无此句也”。王安石作出这种超常的评价,是因为这几句诗用最平实的语言道出了人生哲理。那就是:在热闹的“人境”也完全能够营造偏静之境,其间关键就在于“心远”。
正是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而且,即便处在边缘,也还是充满意味。什么意味?只可感受,不能细辨,更不能言状。因此最后他要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余秋雨《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
陶渊明诗中出现的“南山”,成为一种象征。而非实指某座山。
“南山”作为文化原型,在《诗经》中广泛出现,在汉代文化里也有充分的表现,陶渊明的回归“南山”是一种文化认同,因此,他回归之后同样很满足,甚至还有幸福感,达到真归的境界,以至于成为后世文人的一种人格楷模。
正如那句话: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论语》
——————————————————————————————————————————
附:
《寻》
作者:洛夫
松下无童子可问
实际上谁也不知云的那边有些什么
登山不作兴奔驰
擦汗也只是在风来之前进行
又腿发软,足证峰顶距离天堂
尚远。上面轻雾如烟
看来颇像魏晋南北朝的诗句
至于寺钟
传到耳中时已是千年后的余响了
所以,如以陶渊明那种方式看山
就不致汗湿青衫,气喘如牛
但我必须攀登
只为搜寻那一声声
惊我心且动我魄的
空山中的蝉鸣
这就是绝顶了
我回首向山下大声欢呼
我终于找到了
一枚灰白的
蝉蜕
《隐居城市》
作者:曲有源
无菊可采的时候
就伸出自己的手
五指的花瓣慢慢舒展
掌纹之蕊是几十年的路微缩而成
释放着异样的苦香
早已高飞尽的鸟儿
即便留下来
也抢救不了那几片天空
有大烟囱不停地喷吐
孤云越闲越黑
楼房横过来又岔过去
遮挡的不仅是眼晴
南山没有也就算了
敬亭山更无处可寻无聊
所有无聊的时候
只好把自己放在对面
所不同的是
久而生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