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22 22:1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19:34
随着新能源 汽车 逐渐火爆,入局的玩家也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下,作为国内造车新势力三巨头之一的小鹏 汽车 ,在前不久发布了2020年年报。
根据数据显示,2020年小鹏 汽车 的营收高达58.44亿元,其中 汽车 销售收入为55.47亿元。相比之下,2019年营收为23.21亿元, 汽车 销售收入为21.71亿元,可以说数据均实现了翻倍增长。
不过令人可惜的是,小鹏 汽车 仍然没有实现盈利。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小鹏 汽车 2019年、2020年的净亏损分别为37.188亿元、29.918亿元。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一直看好小鹏的高瓴资本跟纪源资本也均在去年减持了股票。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投资机构早早就会减持小鹏 汽车 股票呢?是否跟企业一直处于亏损有关?
小鹏 汽车 资本市场遇冷,只是因为亏损吗?
关于小鹏 汽车 在资本市场遇冷一事,业界内部的争议还是比较多的。有业内大佬认为,小鹏 汽车 遇冷跟持续亏损有关,毕竟小鹏上市之后投资人一直在等待回报,但事与愿违。尤其在去年年底,美国做空机构就大肆唱空在美上市的中概新能源 汽车 股,小鹏 汽车 自然也深受其害。在糟糕的大环境影响下,小鹏 汽车 股价从74美元一度下跌到了25美元,市值随之大幅缩水。
不过,在资本市场受冷的小鹏 汽车 ,却在产品销量上实现了一定提升,所以小鹏 汽车 在近期的股价也出现了反弹,不过距离最高的74美元 历史 股价,仍然有很大差距。
在谈到资本市场对小鹏 汽车 的态度转变上时,有业内资深人士分析称,造车本身需要大量的资本和人才,毕竟 汽车 跟手机不一样,不管是设计、生产等供应链环节,还是从营销、销售到售后,远远要比手机复杂的多,不过替换周期也要比手机更长。
而小鹏之前之所以能够打动众多投资人,主要在于小鹏提出要在智能化体验上寻找差异化创新,而从目前市售产品的体验来看,其实际体验效果虽然不错,不过问题是,随着入局造车的 科技 企业越来越多,小鹏 汽车 在智能化上的优势还能保持多久?恐怕就不好说了,尤其在华为、百度这些 科技 巨头加入后,造车新势力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产品力撑不起市场表现,一切只是空谈
稍懂市场营销的人都应该知道一句话,“销量即是一切”。虽然早几年新能源车还属于跑马圈地的阶段,补贴满天飞、竞争压力小、资本热度高,当时就算没有量产车,PPT只要写得好,一样可以让投资人排着队往里投钱。
不过,现如今的境况就大不一样了,传统 汽车 厂商也开始逐渐发力新能源 汽车 ,再加上像特斯拉这种海外造车新势力也进入到中国市场,同时跨界造车的企业跟平台纷纷加入“造车”行列,造车新势力们可谓是如临大敌。毕竟市场就那么大地方,虽然前景看似一片汪洋蓝海,但实际上从目前入局者的数量来看,已经接近饱和了。
单就小鹏 汽车 来说,如果是跟自身相比,那么成绩还算不错,但是同横向和同级市场相比,其实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一些端倪的。比如小鹏P7的销量在同级市场中优势并不明显,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小鹏P7在今年3月新能源销量排行榜中,位居第13。而在小鹏之前的,还有蔚来、理想跟比亚迪。
要知道,当初小鹏 汽车 标榜要做新能源市场中的小米,试问小米要是靠这种销量,怎么可能成长为今天的庞然大物?要知道,从价位、空间、内饰豪华程度以及配置来讲,小鹏P7都妥妥盖过了特斯拉Model 3,甚至平心而论,小鹏推出的NGP自动驾驶导航辅助系统也要比特斯拉NOA更适应国内的道路。这点大家还可以参考我们之前的试驾视频,并非信口开河。
但是,从市场反响来看,别说Model 3了,就连比亚迪汉都比不过。市场表现如此,想必投资人心灰意冷也在情理之中。
技术优势“靠友商”,小鹏 汽车 何时才能翻身?
咱要说 汽车 销量不行,可以归结于消费者习惯尚未养成。那起码也得在技术上努力钻研一下吧,别光靠PPT“画饼”。事实上,小鹏 汽车 确实有技术,尤其在自动辅助驾驶上,但是在前段时间,小鹏 汽车 跟特斯拉之间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摩擦事件,引起了业界一片哗然。
这件事主要源于特斯拉前任首席计算机视觉科学家、现小鹏 汽车 员工曹光植博士。曹博士从特斯拉跳槽进入小鹏 汽车 ,并负责自动驾驶视觉感知业务。但在2019年3月,特斯拉却在美国正式起诉曹光植,认为他在将相关自动驾驶源代码库的压缩文件进行了备份、储存,并还窃取了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技术源代码提供给了小鹏 汽车 。
为此,特斯拉还要*强制小鹏 汽车 公布其自动驾驶源代码,不过小鹏 汽车 果断选择拒绝。但据某位业内资深人士向我们透露,二者之前的自动驾驶技术在之前确实极为相似。不过,咱们也不能听别人的“一面之词”,对吧?不过,究竟有没有“借鉴”过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想必小鹏 汽车 内部员工心里应该非常清楚。
当然,小鹏 汽车 在创新领域也不是一事无成,毕竟还搞出了“飞行 汽车 ”。不过从目前国内形势来看,就连无人机飞行都有*,这个“飞行 汽车 ”究竟何时能够商用就不得而知了。
当今之计,我们建议小鹏 汽车 应该在技术研发上尽快实现新突破,毕竟销量比不过,技术再拼不过,你让投资人相信一个不可能“飞起来”的“飞行 汽车 ”?是不是有点太想当然了。当然,如果小鹏 汽车 在技术上遇到瓶颈不好突破,那么不妨找一些合作伙伴,譬如说以技术服务商身份入局造车的华为,假设小鹏 汽车 能跟华为联手的话,相信肯定对其销量有所助益。
写在最后
从小鹏 汽车 当前的处境来看,新能源 汽车 风口迟早退热,而众多 科技 巨头却纷纷加入战局,不光竞争将越来越激烈,资本市场的注意力也会被最大程度分散。时间不等人,如果小鹏 汽车 也能跟比亚迪一样搞出来“刀片电池”这样的设计,即使充满争议但资本市场仍然愿意“抛出橄榄枝”,但如果不能,真不如趁早另谋退路,千万不要忘记,“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