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出个论据,我要写议论文,关于站在山腰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22 05:1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3 22:49
1、高山我为峰
别爬上山顶,也别站在山脚,打从半高处看,这世界最美好。”这就是伟大的诗人尼采的诗。诗人伟大,诗却低俗,向人鼓吹一种消极的处世之道,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出入无人之境的倾心与专注,但我认为这是一首“挫志”诗,没有一点激励人的地方!人就有一次生命,而上天赋予我们的生命又是何其短暂,为了不辜负这个生命,我们应该爬上世界的顶峰,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天堂,用自己的情操和品德把这天堂打磨得晶莹剔透,让我们的灵魂如翼,自由飞翔!
哥伦布是闻名于世界的意大利的伟大的航海探险家,新*的发现者,开辟了自大西洋到美洲的新航路。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它使海外贸易的路线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从那以后,西方终于走出了中世纪的黑暗,开始以不可阻挡之势崛起于世界, 并在之后的几个世纪中,成就海上霸业。试想如果没有他的“闯出一条抢先到达东方的航路,梦想达到忽必烈没有达到的目的”的绝顶高度,如果没有他的“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了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的高远梦想,怎会有西方的崛起?怎会有一种全新的工业文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登上顶峰吧,不要在半山腰上驻足,否则我们永远感受不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快意,永远不会感受到“山高我为锋”的喜悦。
海伦·凯勒曾说:一个人感到有一种力量推动他去翱翔时,他是绝不应该去爬行的,所以这山既然有了峰顶,我们就不应该在半山腰上看世界,拾级而上,俯仰春秋,纵然风雨交加,每近一步,也都有它真正的快乐。
如果马克思和恩格斯停留在半山腰处,就不会有历经40年多年才有的《资本论》;如果歌德喜欢半高处看世界,那就不会有历经50年艰辛而创作的《浮士德》。总之,人生的脱颖而出需要的是人所登临的生命的高度,而这高度绝不是停留在半高处无志的人所能达到的。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们的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是不因虚度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为了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不悔恨、不羞愧,我们应该不顾一切的奔向那梦中的博雅塔,那梦中的香草山,去领略“山高我为锋”的喜悦!
2、半高处,俯仰绝美的风景
面对苍山的粼粼艳影,我们变得虔诚,山顶阳光悠久的照耀,山谷雾岚朦胧的浮升。足迹未至青苔遍生的阡陌,古城墙站立的姿势停留着飞鸟的初衷。是什么气息,亘古轮回的季节老去,一抹残阳感动的刹那,使我们倍感每寸土地的凝重!山脚山顶,何去何从?
请“别站在山脚”,太多的阴霾给予了同样不可倚靠的虚假朦胧抑或浓重,沉沦抑或压抑,矜持抑或背弃,纵有野芳幽香,纵有清流激石,纵有树隙间偶尔透过的光明,也在我们不期然的慨叹里,不思量的批判里,欲罢不能的伤怀里,世界就这样迷失了原像,我们就这样错过了风景。因为以一颗低迷的心去感悟阴影背后的美丽,收获的不是真实,而是畸形的世界“物之汶汶”的暗风吹来的阵阵恐惧!
请“别爬上山顶”,纵然高远放达的胸襟“一览众山小”的壮怀仍在激荡,纵然会凌绝顶“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豪情依然清晰。山顶注定了那凌云的距离,而那距离注定了视野的广博,生命却也因这广博失去了一丝丝细碎的美丽。以一颗孤高的视角,俯瞰寰宇,缺乏了几分停驻的安稳,目光也因磅礴的土地厚重的背影丧失了几许直视的勇气。世界对于我们来说,同样是一个模糊不清却浑然一体的遗憾,所有美好隐伏的众生,被网格在水气氤氲的梦里,阳光散射的吟哦里,看不到现实的美丽要怎样有感于世界的“春风秋雨”!
就如同余秋雨所说:“向往峰巅,向往高度,结果峰巅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
也许,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只构成自我嘲讽。
所以,请不要在人生的谷底做注,也不要让心灵在绝顶的裸露中出生。每个人都有向往的权利,每个人都有俯瞰的可能。只是站在半高处,我们不会因雾气而迷失美丽,我们也不会因距离的遥远时间的漫长而错过晶莹。站在半高处,选择的不仅仅是一种世界的高度,站在半高处,我们更是立定了一种生命的高度,一种体味美好,体味真实,体味人性的深度。
站在半高处,我们拥有撩拨云雾见潭影青荇的大澄澈;
站在半高处,我们拥有仰首孤云晓兰风皓月的大清明。
站在半高处,俯仰之间,让我们的心灵随同世界的美丽飘扬成彩舟云淡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