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事业兴败的原因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17 08:4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7:11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至1894年,清朝*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的封建统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第一,在洋务运动时中国在制度方面存在不足,但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同当时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当时封建生产关系相抵触,其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 ,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统治,一部分*(维新派)试图以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力主兴办洋务,在*的代表有奕欣,在地方的代表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被称为洋务派。而另一部分官僚则坚决反对采用西方科学技术,被称为保守派,以倭仁为代表。而慈禧也只是暂时支持洋务派。这样的局势,很有可能随时变动,是对运动非常不利的。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同时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必定会遏制洋务企业的发展。同时,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因此,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虽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改变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也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这也可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来综合理解,即腐朽的清朝统治阻碍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生产力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外壳中发展起来的,是同封建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阻碍分不开的。
第三,其目的不对。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为挽救清王朝发动的一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其重点在军事、外交、机器制造以及与之直接相关的某些文教事业,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本质在于维护封建*统治;并且洋务运动是在封建官僚主导下进行的,这些因素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随着中日甲午战争清*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兴办了近代新式学堂,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对外国经济势力起了一些抵制作用。
第四,洋务企业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没有现代的企业管理理念,取而代之的是贪污、浪费等一系列不良的习气,这些不良习气对于企业的生产、发展都是不利的。新引进的生产力是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不相容的,是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桎梏下充分地发展起来的。洋务企业建立的是现代企业,使用机器生产,将现代的生产力嫁接在落后、封建的社会制度上,这样显然是难以成功的。
第五,洋务运动的失败使有识之士看到了洋务运动的严重缺陷,认识到中国要走上独立富强的现代化道路,必需将改革从物质技术层面进一步转向*制度和思想文化层面。正是在这种认识之上,甲午战争之后,维新变法和*运动迅速兴起。所以洋务运动的真正历史作用不在于它的正面作用,而在于它所提供的历史教训。即中国要现代化就必须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进行生产关系方面的改革,尤其是建立在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思想文化教育制度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