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演讲稿,600字 博文约礼,端虚勉一 主题由第二行中你理解的角度来写。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17 10:3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7:26
博文约礼,端虚勉一 主题
“博文约礼”-----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 处先秦·孔子《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端虚勉一”——外貌端肃而内心谦虚,勉力行事而意志专一;(庖丁解牛)
文,纹也,自然物性之肤理。物性显于表面即为纹,气脉通顺于腠即为理。所以“政”就是人以社会群居时寻求公正分配的权利显化机理。“教”就是孝顺道理在关节处的敦化。博文就是广博的了解和通晓事物的道理。博文而览,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达到对事物深刻的认知。
“礼”在古代是“礼”字。人穿着衣服鞋子(履)从事祭神活动。表达一种对自然和祖先深切的依赖恭敬之情,戒慎之心。人初有蒙昧兽争之气,难得有伦常之明,并没有开化。由一“礼”之恭敬行为举止,睦睦亲亲之中,清风便可袭面,良知体切尤真。以羞耻心为起点之伦常开始启明。人之良知于生命体,必和合于礼,即契合群体的合宜美好行为。在对秩序、克制、愉悦等元素的体认中,良知发育趋完美。灵性在世俗和离俗两个层面皆可安然有家。不至于飘离为孤魂野鬼,也不至于以悲苦绝绝之情堕入虚幻妄念。
所以中庸之情实为生命本体之灵知合宜之情。老子灵知的特点也是离生命体不远,并且一以贯之。佛陀在金刚经里宣化须菩提等时,都深切体认了灵知和生命体的距离。故而在“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一句里,《论语》道出了即便一个人灵知充盈,如果不以“礼”约束,一样不能尊重生命,一样不能切实可行,或行而不远,行而必乱。“礼”其实就是生命体之间相互依存和恭敬之情的纹理。所以王阳明说:“礼”即“理”也。也是维系人伦关系的最敏感的因子。良知合宜,则合于礼。灵性若可践行,也必合于礼。另一本千年奇书《素书》,培养出了张良这样的智谋之士,其核心之一也是“约于礼”的功夫。虽然张良和《素书》是典型的道家风格。王阳明属于儒学一学。“约于礼”是古代智谋良臣反复深刻磨砺陶冶的功夫。约于礼,则不乱;不乱,则免败。灵知依存于物气,在真妄善恶、有欲无欲、有明无明、有远有近、断灭承续中穿越,归于生命本体,约于礼,在“合宜”一节的微敏嬗变之中,精奇愈发明亮,与心底并无善恶之本体相映,可应天顺时,如一而至。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的功夫就开始具备了。所以“博文是约礼的功夫”是通往知行合一的深刻途径,是灵知而不惑的途径。“惟微精一,允执厥中。”是道之心法的精要。剑无虚指,必通礼之凡韵,必契礼之精妙。知行合一,可以实力发作,再上一阶。人若利根,悟其妙谛。人若钝根,知其色彩,以驱自身僵化无明之气,知守清净德本之妙,实殊途而同归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