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17 05:4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7:47
华君武1915年出生在浙江杭州。华君武在自己的自传《漫画一生》中是这样叙述的:“我自幼喜欢绘画,但一画静物,就很狼狈,总也画不像,我喜欢用比较随意的、写意的手法画画。这符合我的性格,最终我选择了漫画。”华君武开始学漫画是在初一,那是一幅学校里面学生打防疫针的漫画,他看到一群在打预防针的学生很调皮,虽然打针是有点疼,但是却故意装出很疼的样子来,于是他就画了学生打针时装出的鬼脸,没想到这幅画居然在浙江省立一中的校刊上发表。后来,他又用漫画表现“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句诗,被《浙江日报》刊登出来。从此,华君武开始了他漫长的漫画生涯。
1933年,华君武到上海大同大学附属中学上高中。在上海的五年生活,成为华君武漫画创作中第一个重要的时期。到上海以后他就开始往更多的刊物上投稿。那时的上海有很多漫画界的重要人物:丰子恺、鲁少飞、张光宇、叶浅予等,也有众多专门登载漫画的刊物。华君武一开始就选中向林语堂主办的《论语》杂志投稿,后来就画得多了,便不断地投稿。到1936 年第一届全国漫画展览召开时,华君武已被选为筹备委员。
他向漫画界前辈学,也向报刊书籍上的外国漫画家学。华君武当时是以画“大场面”著称的,一张画往往画上几十成百的人物,这就区别于其他的漫画家,而有了自己的特色,如《一二·九运动》、《江北大世界》等就是这一类型的作品。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八一三”日本侵占上海后,华君武不愿当亡国奴,他瞒着母亲,在别人的帮助下从上海出发,经过香港、广州、长沙、汉口、重庆、成都、西安到了延安。正是从延安开始,华君武的漫画与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紧紧的交织在了一起。
在延安最初的几年,华君武的漫画继续模仿外国人那种漫画的表现方法,并不受当地百姓的欢迎。他们在墙报上面画连环画、宣传画,老百姓会看津津有味,但一看漫画就看不懂。后来华君武的漫画就往民族化、大众化方面追求,延安去的老百姓不喜欢看,那么就要转变,就要深入到工农兵当中去,学习他们的语言。华君武说:“这都是后来我追求的一个方面,假如没这些东西,我的漫画也不会这样,所以现在我说真话,没*党对我的培养,我就没今天华君武的漫画。”
华君武所创作的《1939年所植的树》,是当时最受争议的一幅作品。这幅画很简单,画的是延河边上有一棵光秃秃的树。华老回忆说:“那个时候,漫画都是跟社会、生活常发生一些联系,不像现在有一些叫休闲漫画,那就没有关系了,我们那个时候也没休闲漫画,那个时候的漫画终究要对现实里边看出一些矛盾来,看出一些问题来,就是做漫画的题材,所以那个时候在延安,一天到晚,在我们鲁艺到延安城里要走十里路,要到杨家岭要走十几里,那个时候延安什么也没有,就是黄土,黄土有的种的两棵树,这两棵树也没人管,到后来,那个树光是一个树干,都被牲口吃了,也没草,延安很苦的。——因为那个时候要植树,再过一两年,还是那个样子,这么高,再高一点,这么细一根棍,所以常常来来往往过去,老看见这个东西,我就认为,种了树又不去管理它,就画了这幅漫画。”
毛*看了这幅漫画后,专门把华君武请到了他的住处,就漫画的创作进行了一次长谈。他认为,可以批评不好好管养树的现象,但应该让读者知道是哪个地方种树不管树,不要让人家以为整条延河的植树都不好了,要把一般和个别,全局和局部区分开,不要以偏概全。
此后,华君武片面性的漫画相对减少了,他的漫画作品无论在题材还是在风格上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其锋芒直指民族的敌人和阶级的敌人,产生了一批佳作,如《肉骨头引狗》(图8)、《丰收》、《诱降》等。延安时期,限于当时物质条件,华君武漫画的创作和发表不多。 1945年6月,华君武参加鲁艺文工团,前往东北解放区,到《东北日报》工作,一直到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在东北的五年,华君武的漫画,开始被广大老百姓所熟知。这一时期他的作品内容多是揭露美帝国主义援助蒋介石打内战和反映蒋家王朝的崩溃,及时而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进程。 《磨好刀再杀》
华君武这一时期作品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成功的塑造了“蒋介石”的漫画形象。也许是这一形象太有感染力了,哈尔滨的*特务组织竟以“诬蔑领袖”的“罪名”,将华君武列入暗杀的黑名单。那么华君武是如何刻画这一令敌人望而生畏的“党国领袖”形象的呢?画家自己曾作如下回答:
“这个漫画形象的蒋介石穿着一身美国大兵服装,那时蒋介石就是依靠美国的援助才有力量来打内战的。蒋介石的生理特征是光头、高颧骨、小胡子和凹进去的眼珠,我除了刻画、夸张这些特征外,还在蒋介石的太阳穴上贴了一块小小的、四方形的、黑色的膏药……旧上海许多男女流氓常常贴着这种膏药……虽然蒋介石当时是中华*的大总统,这块小小的膏药却表现了蒋介石的流氓本质。”
“当时蒋介石最感到头痛的就是中国*党……这块小小的头痛膏药也暗示天天打败仗的蒋介石无时无刻不在头痛……现实中的蒋介石总是道貌岸然,神气十足,穿着总统服,但是在漫画里他却穿了美国的士兵服,因为他是美国反动派的走卒。在生活里他并没有贴着头痛膏药,但是画上的蒋介石却天天贴着膏药,读者并没有感到不合理,反而感到很像蒋介石……”在这段话的最后,华君武写道:“漫画不仅要对形刻画,也要对神刻画。”真是一语道出真谛。蒋介石的漫画形象,所展示的不仅是生理特征,更是他反动的*本质。
《磨好刀再杀》、《在反*的后台》、《肃清贪污游戏》、《进攻的踏脚石》、《运输队》、《教师爷陈诚》、《春天到,河冰解》、《就位》、《打了再给》等都是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品。总之,华君武这些以蒋介石及美帝国主义者、*反动派为主要人物的画作,既揭露和打击了敌人,又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充分发挥了漫画作为*武器的作用,同时也在中国漫画史上留下了一大批巧妙的艺术佳构。这些作品的创作标志着华君武独特画风的正式确立。这种风格将在他下一阶段的艺术实践中得到延续和发扬光大。
东北的四年半,是华君武漫画创作的一个高峰时期。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实现了一次重大的飞跃,达到一个全新的水平。因此,华君武成为解放战争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漫画家之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49年12月,华君武即由东北奉调入京,任《人民日报》美术组组长,负责美术和摄影,后又改任文艺部主任。当时《人民日报》是十分重视漫画工作的。华君武在纪念《人民日报》创刊五十周年的文章中,这样回忆:“五六十年代范长江、邓拓关心漫画,我们请他们和漫画作者见面,讲解时事,分析问题,谈*,提高大家的认识,对漫画创作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说,报纸培养了漫画家。”
从1953年起,华君武兼任中国美协的领导,后来更以主要精力处理美协的事务。这样他的漫画创作也从配合时事新闻转向关注社会生活。这种变化十分值得重视。这一时期华君武漫画按题材大致可分为国际时事类、漫画插图类和内部讽刺类。
这一时期,华君武漫画创作中,更为突出,也更为重要的是为数众多的“内部讽刺漫画”。这类作品多发表在1959年至1965年的《光明日报》“东风”副刊上,画家称它为“小小试验田”。前面提到抗战期间的1942年华君武等三人曾在延安办过一个“讽刺画展”,由于当时*《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尚未发表,画作在讽刺态度和讽刺分寸的把握上存在一些不足。之后华君武的创作重点转向对敌漫画方面,但他从未放弃对社会生活题材的思考与探索,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克服了以往的弱点,而将漫画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的功能重新恢复和发展起来。谈到此举的目的时,华君武有如下感慨:“新社会也存在旧思想、旧意识,这是人们头脑中从旧社会带来的。*党反对这种旧的思想、意识、作风,所以提出世界观的改造……旧思想不会因为社会制度的改变而自动消灭,这就是社会主义长期存在的矛盾。漫画批评讽刺旧的也就是帮助建立新的……。”1957年*发表两种不同性质矛盾的著名论断,更坚定了华君武的这种看法。不久他便推出了“人民内部讽刺漫画”。画家本人就此类漫画的创作原则总结了三条:“一,画错误的思想不针对人,亦对事不对人之意。也可以避免‘自动对号入座’。二、漫画是一种批评,对待人民内部也要与人为善,不要丑化。三、也批评人性中的弱点,思想方法上的形而上学等等,以扩大漫画的题材。”如《疲劳过度症》,大跃进的浮夸作风影响到美术界,形成一股千篇一律因袭模仿的坏风气,作为当时美术创作组织者之一的华君武,深感“用古代英雄和神仙出台已在美术创作上成为一种互相抄袭、摹仿、公式化的倾向。”神通广大、不知疲倦的仙人竟被累倒了,连最顽皮的孙猴也失去玩耍的力气。从*的话中,不难看出,他们得病的原因就在于那些只靠他们“出差”来讨生活的思想懒惰的美术家。不出现被讽刺的对象,而达到讽刺的效果,是华君武许多“内部讽刺画”共有的特点。
再如批评动不动给人扣大帽子的《杜甫检讨》,批评长篇空洞发言的《误人青春》,批评生造简化字的《仓颉认字》,批评多子女的《大”小家庭”》,批评占用公用电话胡侃的《生根》,批评杞人忧天生活态度的《看医书》,批评相声水平不高的《听相声?》等,都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可谓常看常新。
华君武建国后17年间的作品,无论是思想的深度还是选材的广度都超越了以往,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其个人风格也更加显著地表现出来,为群众所熟悉和喜爱。尤其是那一部分“内部讽刺漫画”在禁忌颇多的五六十年代,显得弥足珍贵。
“文化大*”开始后,华君武的许多作品被称作”罪证”,他遭受了长时间的批判,*搁笔十年,这却是是人们始料未及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7:47
华君武1915年出生在浙江杭州。华君武在自己的自传《漫画一生》中是这样叙述的:“我自幼喜欢绘画,但一画静物,就很狼狈,总也画不像,我喜欢用比较随意的、写意的手法画画。这符合我的性格,最终我选择了漫画。”华君武开始学漫画是在初一,那是一幅学校里面学生打防疫针的漫画,他看到一群在打预防针的学生很调皮,虽然打针是有点疼,但是却故意装出很疼的样子来,于是他就画了学生打针时装出的鬼脸,没想到这幅画居然在浙江省立一中的校刊上发表。后来,他又用漫画表现“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句诗,被《浙江日报》刊登出来。从此,华君武开始了他漫长的漫画生涯。
1933年,华君武到上海大同大学附属中学上高中。在上海的五年生活,成为华君武漫画创作中第一个重要的时期。到上海以后他就开始往更多的刊物上投稿。那时的上海有很多漫画界的重要人物:丰子恺、鲁少飞、张光宇、叶浅予等,也有众多专门登载漫画的刊物。华君武一开始就选中向林语堂主办的《论语》杂志投稿,后来就画得多了,便不断地投稿。到1936 年第一届全国漫画展览召开时,华君武已被选为筹备委员。
他向漫画界前辈学,也向报刊书籍上的外国漫画家学。华君武当时是以画“大场面”著称的,一张画往往画上几十成百的人物,这就区别于其他的漫画家,而有了自己的特色,如《一二·九运动》、《江北大世界》等就是这一类型的作品。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八一三”日本侵占上海后,华君武不愿当亡国奴,他瞒着母亲,在别人的帮助下从上海出发,经过香港、广州、长沙、汉口、重庆、成都、西安到了延安。正是从延安开始,华君武的漫画与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紧紧的交织在了一起。
在延安最初的几年,华君武的漫画继续模仿外国人那种漫画的表现方法,并不受当地百姓的欢迎。他们在墙报上面画连环画、宣传画,老百姓会看津津有味,但一看漫画就看不懂。后来华君武的漫画就往民族化、大众化方面追求,延安去的老百姓不喜欢看,那么就要转变,就要深入到工农兵当中去,学习他们的语言。华君武说:“这都是后来我追求的一个方面,假如没这些东西,我的漫画也不会这样,所以现在我说真话,没*党对我的培养,我就没今天华君武的漫画。”
华君武所创作的《1939年所植的树》,是当时最受争议的一幅作品。这幅画很简单,画的是延河边上有一棵光秃秃的树。华老回忆说:“那个时候,漫画都是跟社会、生活常发生一些联系,不像现在有一些叫休闲漫画,那就没有关系了,我们那个时候也没休闲漫画,那个时候的漫画终究要对现实里边看出一些矛盾来,看出一些问题来,就是做漫画的题材,所以那个时候在延安,一天到晚,在我们鲁艺到延安城里要走十里路,要到杨家岭要走十几里,那个时候延安什么也没有,就是黄土,黄土有的种的两棵树,这两棵树也没人管,到后来,那个树光是一个树干,都被牲口吃了,也没草,延安很苦的。——因为那个时候要植树,再过一两年,还是那个样子,这么高,再高一点,这么细一根棍,所以常常来来往往过去,老看见这个东西,我就认为,种了树又不去管理它,就画了这幅漫画。”
毛*看了这幅漫画后,专门把华君武请到了他的住处,就漫画的创作进行了一次长谈。他认为,可以批评不好好管养树的现象,但应该让读者知道是哪个地方种树不管树,不要让人家以为整条延河的植树都不好了,要把一般和个别,全局和局部区分开,不要以偏概全。
此后,华君武片面性的漫画相对减少了,他的漫画作品无论在题材还是在风格上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其锋芒直指民族的敌人和阶级的敌人,产生了一批佳作,如《肉骨头引狗》(图8)、《丰收》、《诱降》等。延安时期,限于当时物质条件,华君武漫画的创作和发表不多。 1945年6月,华君武参加鲁艺文工团,前往东北解放区,到《东北日报》工作,一直到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在东北的五年,华君武的漫画,开始被广大老百姓所熟知。这一时期他的作品内容多是揭露美帝国主义援助蒋介石打内战和反映蒋家王朝的崩溃,及时而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进程。 《磨好刀再杀》
华君武这一时期作品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成功的塑造了“蒋介石”的漫画形象。也许是这一形象太有感染力了,哈尔滨的*特务组织竟以“诬蔑领袖”的“罪名”,将华君武列入暗杀的黑名单。那么华君武是如何刻画这一令敌人望而生畏的“党国领袖”形象的呢?画家自己曾作如下回答:
“这个漫画形象的蒋介石穿着一身美国大兵服装,那时蒋介石就是依靠美国的援助才有力量来打内战的。蒋介石的生理特征是光头、高颧骨、小胡子和凹进去的眼珠,我除了刻画、夸张这些特征外,还在蒋介石的太阳穴上贴了一块小小的、四方形的、黑色的膏药……旧上海许多男女流氓常常贴着这种膏药……虽然蒋介石当时是中华*的大总统,这块小小的膏药却表现了蒋介石的流氓本质。”
“当时蒋介石最感到头痛的就是中国*党……这块小小的头痛膏药也暗示天天打败仗的蒋介石无时无刻不在头痛……现实中的蒋介石总是道貌岸然,神气十足,穿着总统服,但是在漫画里他却穿了美国的士兵服,因为他是美国反动派的走卒。在生活里他并没有贴着头痛膏药,但是画上的蒋介石却天天贴着膏药,读者并没有感到不合理,反而感到很像蒋介石……”在这段话的最后,华君武写道:“漫画不仅要对形刻画,也要对神刻画。”真是一语道出真谛。蒋介石的漫画形象,所展示的不仅是生理特征,更是他反动的*本质。
《磨好刀再杀》、《在反*的后台》、《肃清贪污游戏》、《进攻的踏脚石》、《运输队》、《教师爷陈诚》、《春天到,河冰解》、《就位》、《打了再给》等都是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品。总之,华君武这些以蒋介石及美帝国主义者、*反动派为主要人物的画作,既揭露和打击了敌人,又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充分发挥了漫画作为*武器的作用,同时也在中国漫画史上留下了一大批巧妙的艺术佳构。这些作品的创作标志着华君武独特画风的正式确立。这种风格将在他下一阶段的艺术实践中得到延续和发扬光大。
东北的四年半,是华君武漫画创作的一个高峰时期。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实现了一次重大的飞跃,达到一个全新的水平。因此,华君武成为解放战争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漫画家之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49年12月,华君武即由东北奉调入京,任《人民日报》美术组组长,负责美术和摄影,后又改任文艺部主任。当时《人民日报》是十分重视漫画工作的。华君武在纪念《人民日报》创刊五十周年的文章中,这样回忆:“五六十年代范长江、邓拓关心漫画,我们请他们和漫画作者见面,讲解时事,分析问题,谈*,提高大家的认识,对漫画创作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说,报纸培养了漫画家。”
从1953年起,华君武兼任中国美协的领导,后来更以主要精力处理美协的事务。这样他的漫画创作也从配合时事新闻转向关注社会生活。这种变化十分值得重视。这一时期华君武漫画按题材大致可分为国际时事类、漫画插图类和内部讽刺类。
这一时期,华君武漫画创作中,更为突出,也更为重要的是为数众多的“内部讽刺漫画”。这类作品多发表在1959年至1965年的《光明日报》“东风”副刊上,画家称它为“小小试验田”。前面提到抗战期间的1942年华君武等三人曾在延安办过一个“讽刺画展”,由于当时*《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尚未发表,画作在讽刺态度和讽刺分寸的把握上存在一些不足。之后华君武的创作重点转向对敌漫画方面,但他从未放弃对社会生活题材的思考与探索,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克服了以往的弱点,而将漫画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的功能重新恢复和发展起来。谈到此举的目的时,华君武有如下感慨:“新社会也存在旧思想、旧意识,这是人们头脑中从旧社会带来的。*党反对这种旧的思想、意识、作风,所以提出世界观的改造……旧思想不会因为社会制度的改变而自动消灭,这就是社会主义长期存在的矛盾。漫画批评讽刺旧的也就是帮助建立新的……。”1957年*发表两种不同性质矛盾的著名论断,更坚定了华君武的这种看法。不久他便推出了“人民内部讽刺漫画”。画家本人就此类漫画的创作原则总结了三条:“一,画错误的思想不针对人,亦对事不对人之意。也可以避免‘自动对号入座’。二、漫画是一种批评,对待人民内部也要与人为善,不要丑化。三、也批评人性中的弱点,思想方法上的形而上学等等,以扩大漫画的题材。”如《疲劳过度症》,大跃进的浮夸作风影响到美术界,形成一股千篇一律因袭模仿的坏风气,作为当时美术创作组织者之一的华君武,深感“用古代英雄和神仙出台已在美术创作上成为一种互相抄袭、摹仿、公式化的倾向。”神通广大、不知疲倦的仙人竟被累倒了,连最顽皮的孙猴也失去玩耍的力气。从*的话中,不难看出,他们得病的原因就在于那些只靠他们“出差”来讨生活的思想懒惰的美术家。不出现被讽刺的对象,而达到讽刺的效果,是华君武许多“内部讽刺画”共有的特点。
再如批评动不动给人扣大帽子的《杜甫检讨》,批评长篇空洞发言的《误人青春》,批评生造简化字的《仓颉认字》,批评多子女的《大”小家庭”》,批评占用公用电话胡侃的《生根》,批评杞人忧天生活态度的《看医书》,批评相声水平不高的《听相声?》等,都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可谓常看常新。
华君武建国后17年间的作品,无论是思想的深度还是选材的广度都超越了以往,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其个人风格也更加显著地表现出来,为群众所熟悉和喜爱。尤其是那一部分“内部讽刺漫画”在禁忌颇多的五六十年代,显得弥足珍贵。
“文化大*”开始后,华君武的许多作品被称作”罪证”,他遭受了长时间的批判,*搁笔十年,这却是是人们始料未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