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15 07:1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0:24
不要简单的觉得只因为“汉化改革、推行孝制”。帝号的说法包括庙号、谥号、年号和尊号,而庙号和谥号,都专属于皇帝(最高统治者)死后,后世对他们的评价。注意,是后世当权者对于死去皇帝进行谥号认定。
孝文、孝武、孝静是属于谥号,是他们死后,北魏后代皇帝对于他们的一生功绩的评价。既然是后世对死去皇帝的评价,谥号便彰显皇帝生平,那么北魏皇帝谥号中带个“孝”字便很好去理解,学习汉化,推行礼制嘛。可是仅仅是如此简单吗
看到许多人说带“孝”字是说,的确是因为北魏推行汉化改革,学习汉族的礼制,所以才有了像孝文帝这样以“孝”做谥号的皇帝。但北魏的几个带“孝”谥号的皇帝,可不是如汉代那般全部“以孝治天下”的谥号。
汉代皇帝出个别情况外,基本谥号人人都带“孝”,汉文帝的谥号是“孝文皇帝”,汉武帝刘彻的谥号是“孝武皇帝”,只是我们习惯于很多后世史书和记载的简称。
而对比北魏自北魏立朝到东魏、西魏被取代为止,有“孝”字谥号的皇帝,自孝文帝之后,也不过七八个而已,可见北魏也并不是那么彻底的被“以孝治天下”影响。
与汉代“孝”当先的情况有些不同,北魏的几个有孝字的皇帝可并不仅仅是因为“孝”,还有后世对死去皇帝的一种“别有用心”。
孝文帝不多说,历史评定说法太多了。北魏末代皇帝孝武帝被元修,最后被宇文泰所杀;而孝静帝元善见是北魏被分东西之后,东魏皇帝,被北齐高洋所杀。这两位被杀之后,
杀了他们的一方,追谥他们为“孝”皇帝。
这两位算是北魏终结的末代皇帝,而得到的谥号却是夺位杀掉他们的宇文氏和高氏给追加,即便我们现代看来,也颇具讽刺意味。或许在宇文泰和高洋这般,能杀阻碍自己大业的前代皇帝,在他们看来也是轻易之举。
而皇朝必须要有名可用,那么封前代死去的皇帝一个“孝”字可就真的有必要了,即便杀他们的是自己。
谥号的存在,除非颇具有大功绩的皇帝,事迹无法被磨灭,如孝文帝这般。否则,都可能被后世的当权者,用来达到某种目的。这般看来,一些皇帝的谥号就太“假模假式”了。
北魏孝明帝元诩,孝文帝的孙子,不过不是长子,他的皇帝历程,生活在自己的母后胡氏专权的时代,并且伴随北方六镇起义。而不满自己的母后专权,孝明帝想要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但却失败,被胡氏所杀。
死后的元诩,身为北魏第九代皇帝,当然会有一个谥号,死后被加谥号“孝明皇帝”。想要造自己母后反的元诩,谥号有“孝”,实在是太过于假模假式了。可能“明”字的评价反而更确切,毕竟元诩头脑可能清醒了片刻,可却依然被更“明”的母后杀掉。
总而言之,并不仅仅是我们熟悉的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就认定了所有的“孝”都是因为汉代的“孝为先”造成。后世当权者,对死去皇帝定下谥号,可想而知,其中的别有用心和假模假式,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