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星界战旗的军阶问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15 19:3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9 03:19
帝国星界军翔士阶级沿革
虽然说目前的亚维帝国崇尚大舰巨炮主义,但是在帝国创建前后的时期,则是相当依赖一种可乘坐一到三名乘员的高机动性战斗单位,而在那里面所乘坐的操纵士兼指挥士就称为“翔士”。
当时星界军的组成是以四机编队为一个基本单位,而这四架机体则通常会组成菱形的队形。指挥官所乘坐的机体为先头机,而副指挥官则是排在队形的最末端。在这种情况下,指挥官就是“前卫翔士”,副指挥官则是“后卫翔士”,而位于队形左右的操纵士就被称为“列翼翔士”。每当应对各种战斗状况时,四机编队会分别散开成两个两机编队,这时候前卫翔士与后卫翔土就会各自率领一名列翼翔士。
后来,亚维人开始将两个四机编队组合起来,并在其上设立更高级的指挥单位。由于这个指挥单位的指挥官机和僚机会额外加入这原先共计八机的编队,刚好就让指挥官可以统率十架战斗单位,所以这个更高级的指挥官就被称为“十翔长”。
由于当时的都市船“亚布里艾尔号”就是亚维人全部的领土,所以战斗单位总共也不过一百架到两百架之间。因此,虽然在数量上有点不正确,不过所有战斗单位的总指挥官还是被称作“百翔长”,底下并分别设立了数名“副百翔长”负责辅佐的任务。
随着星界军的规模逐渐扩大,以百翔长来担任总指挥官也慢慢不符合现实上的需要,后来便出现了“千翔长”这个更上一级的军阶。而到了这个时候,机数与阶级的关系就已经不再那么去刻意强调了。
当帝国创立之后,亚维人也开始同时运用数艘母舰进行作战,这时就有必要设置母舰群的统帅,于是亚维帝国开始有了“提督”的任命。
之后帝国的领土开始持续扩张,母舰的数量也跟着不断增加,于是提督开始需要有负责辅佐自己并率领各分舰队的人,他们就是“准提督”。
同时随着宇宙战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星界军开始认为与其训练庞大数量的高机动单位,在战力上可能远远不如成立一支以大型舰艇群为骨干的舰队。基于这样的考量,“百翔长”以下的阶级从此就变成完全只有阶级名称上的意义,当然也不再拥有率领高机动单位的权限。
随着帝国领土继续扩张,星界军的规模也跟着持续扩大。
于是复数的舰队开始成为常备的兵力,这时候就需要比提督还高级的称呼,于是“大提督”、“元帅”的称号就跟着出现了。
但是,其他的问题也开始跟着浮现。虽说在宇宙空间内的战斗由星界军担任就十分足够,可是为了确定能够维持各行星的统治权,在地上世界的战斗也是必要的,而这就是星界军鞭长莫及的地方了。
所以亚维帝国开始有了“地上军”的设置,而原来“元帅”的称号便改称为“星界军元帅”,至于“地上军”的领导者则称为“地上军元帅”,在两者之上再额外设置一名“帝国元帅”。
然而,两军并立的时代却是很短暂的。因为地上军有一个特色就是由地上人占了绝大多数,而地上世界出身的人类对于“只要拥有翔士以上的军阶,就能拥有士族或贵族的名位而成为亚维人”这一点并不满足,他们更进一步地要求废除帝制,最后竟然开始进行叛乱行动。以首谋者为名的“吉姆留亚之乱”,可以说是在帝国的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叛乱事件。
千辛万苦才将这场叛乱*成功的帝国,立即决定解散地上军。从那时候开始,地上战部队就改制为“空挺科”,它不是一支独立的军队,而是一兵科,隶属于各镇守府及舰队之下。
地上军元帅的职位也跟着遭到废除,仅留下“空挺元帅”的阶级,星界军元帅则获得保留。同时各兵科的地位开始向上提升,包括“主计元帅”、“军医元帅”、“技术元帅”等阶级也开始陆续出现。
注:特殊兵科除了主计科外,且尚有空挺科、军医科、技术科(以上最高阶级为元帅)、警卫科、法务科、看护科(以上最高阶级为大提督)、军匠科、造兵科、造船科、造机科、光子科、航线科(以上最高位阶级提督,各提督之领导者则为技术元帅)、军乐科(最高位为百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