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15 19:52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9 12:05
二战时期重机*基本上是三脚架的:
前苏联:马克沁M1910/30 , 郭留诺夫SG43重机*,德什卡DShK1938
美国:M1917勃朗宁重机*、M1919勃朗宁气冷重机*,M2大口径重机*
日本:大正三年式重机*,92式重机*(精度最好的重机*)
德国:MG34/42重机*,经典的通用机*
法国:Reibel 1931机*,供弹具很个性
意大利:贝雷塔M1937重机*(20发弹板供弹,打完后把弹壳再插回去)
中国:民24式重机*(仿德国MG08),三十节式重机*(仿勃朗宁M1917)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9 12:05
即为csol中的毁灭者原型德国制造的、被誉为二战时期最好的机*,德国人骄傲地称之为“德意志军魂之利刃”,而盟军士兵,尤其是那些到处不可一世、飞扬跋扈的美国大兵却被它搞得意志消沉、无心恋战、士气低下,视其为“步兵的噩梦”。它就是被轻武器评论家用三个最高级的形容词词组:“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但却是最出色的武器(the shortest time,the lowest cost but the finest arms)”来描述的―― “一战”结束后,鉴于以马克沁机*为代表的水冷式重机*强大的杀伤力,在《凡尔赛条约》中明确规定战败的德国不许制造、装备水冷式的重机*。这对于不甘心失败、一直想复仇的德国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桎梏。于是,在夹缝里求生存的德国人在这场“*与反*”的斗争中只能另辟蹊径。 从MG13到MG42 希特勒上台后,为了打造“第三帝国”的辉煌,德*工部门开始着手将成千上万挺水冷式德莱赛M1918式轻机*改造成气冷式轻机*,这就是使*的外形和供弹系统都作了较大改变的MG13式7.92毫米机*。此后又在MG13机*的基础上几经改进,终于在1934年,世界上第一种通用机*MG34问世了,并于1936年开始装备德军。 MG34是一款将重机*和轻机*的优势兼而容之的新概念机*。它采用空气冷却方式,备有可更换的*管,因此在安上三脚架后可以当作火力持续能力极强的重机*使用;而当它装上可折叠的两脚支架,又可当作机动性较强的轻机*使用。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以往轻重机*分用的战术原则,因此被称为通用机*。但MG34还是存在着两个致命的缺陷:一是针对机动性很强的步兵而言,它的质量依然偏大;二是零部件的结构比较复杂,制造生产困难。 1939年欧战爆发。德军在迅速占领波兰后,根据前方士兵在使用MG34机*过程中提出的建议,德国的格鲁诺博士在参考波兰的一些机*设计后成功研制出MG42机*。 MG42机*的性能数据为: 口径:7.92毫米 初速:755米/秒 理论射速:1200发/分 自动方式:*管短后坐式 闭锁方式:中间零件(滚柱)式 发射方式:连发 供弹方式:弹链 容弹量:50发 全*长:1219毫米 *管长:533毫米 膛线:4条,右旋 全*质量:带两脚架时11.05千克,带三脚架时为19.2千克 瞄准装置:机械瞄准具。瞄准具由弧形表尺和准星组成,准星与照门均可折叠 配用弹种:毛瑟7.92×57毫米步*弹 其中,该*最大的特色就是大量采用冲铆件,大大地提高了武器的生产效率,这在机械制造史上尚属首创。正因为如此,MG42机*一面世,盟军谍报人员的报告几乎都是千篇一律:“德国人不行了,没有原料了,生产出这么简单粗糙的机*就是铁证。”其实,这并不是资源衰竭的德国人所做的“垂死挣扎”,而恰恰是机械生产制造方面的一次天才突破,它对于降低成本和减轻武器重量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因此在当今的机械制造中大量使用冲压件已是十分寻常普遍的事了。看来,盟军只能在战场上去体会它的威力了。 1942年秋,在北非突尼斯的卡赛林山口一役中,没有什么战斗经验的年轻美国大兵们面对MG42冰雹般倾泻的子弹惊呆了,而那撕裂亚麻布一样“哧啦哧啦”的声音同样给他们留下了恐怖的印象……很快,2400余名美国大兵便举手投降了。 影响深远 意义非凡 据战后统计,战争期间MG42机*的产量高达100万挺。正因为MG42机*在“二战”中的出色表现,其优点才得以迅速为各*队所认可。于是,“二战”后许多国家使用的机*上都有着MG42的影子,如美国的M60、德国的MG3、意大利的M42/59、南斯拉夫的SARAC等;而更为可贵的是,这种经冲压、铆接、点焊,自动化生产线大量生产并可以向前线源源供应的武器的研制成功,其意义已远远超过了*械设计生产的范畴,因为“二战”后新研制生产的机*大部分都是通用机*,而后来军用*支的发展更是受其影响而形成了*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