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在思品课上动起来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15 16:5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7 10:25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动”
由于长期受传统观念,如“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严师出高徒”、“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等等的影响,教师往往高高在上,以势压人,只准学生规规矩矩,不许乱说乱动,课堂上要安安静静,聚精会神。其实,教师应善于转变角色,应该把自己与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在课堂上,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甚至标新立异,绝不能再以学生课堂上安分守己作为一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我在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讲外国一名生物教师向大家介绍蚯蚓的特点,一上课,教师带了一盒子蚯蚓放在讲台上,学生都争先恐后地跑到讲台上,把蚯蚓倒在了桌子上,有的学生仔细观察蚯蚓的爬行,有的学生把蚯蚓拿在手里捏来捏去,甚至有一名学生把蚯蚓放到嘴里尝一尝它的味道,可以说整个课堂乱成了一团,这在我们中国可以说是不可思议的,但那位老师并没有去干涉那些学生,等他们观察完回到座位上后,首先问学生观察到了什么?由于学生观察得非常仔细,所以学生的回答千奇百怪,有很多答案超出了老师的预想。可见,这样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无疑达到了极至。我们作为一名初中*教师,是否应该从中领悟到些什么呢?
二、精心设计,让学生“想动”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时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可任凭教师如何使劲,就是启而不发,没有人愿意举手发言,更没有人愿意走上讲台,最终落得个尴尬的局面。显然这是教者没有精心设计,学生没有动的*,也就是说根本就不想动,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动起来,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精心设计。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动的“*”
*学科和其他学科不一样,有些问题答案并不是绝对的,应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甚至可以有与老师相反的观点。比如我在上“培育良好的班集体”这一知识点时,我先说出一条建议:拾到东西主动交给班主任,然后请同学经过讨论,发表看法,可以提出相反的观点。这样一来,学生就开始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就有一位学生对我的建议提出了质疑,拾到东西不交给失主,非要交给班主任,有这个必要吗?这就算是好品质吗?这不仅击中了我们德育评价的弊端,而且充分显示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意识。
2.鼓励学生竞争,让学生体验“动”的喜悦
初中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好胜心强,希望自己能引起别人的注意。如果能使学生经过竞争,分出胜负,学生自然会积极地动起来,因为他们都希望自己能成为胜利者,体验到成功者的喜悦。比如我在上初二*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保护的内容时,有一个换位思考小栏目,共有三个小题,如果教师按照传统的方法,请同学举手发言,恐怕,就有很多人不会认真去思考,我就采用了一种比赛的方式,让同学先讨论,然后每个组派出三名代表,分别上台发言,四个小组按三个题目进行比赛,老师作评委打分。最后看哪个小组三轮总分最高,这样一来,学生热情高涨,先是认真讨论,然后认真推举代表上台发言。得分高的那个组的同学兴奋异常,伸出两个手指大叫一声耶!得分低的那个小组的同学则重重地叹口气,这样一来,不仅上台的同学动起来了,全班同学也都跟着动了起来!
3.创设愉悦情境,让学生体会“动”的快乐
快乐是人积极行动的强大动力,如果教师创设的情景能使学生体验到快乐,何愁学生动不起来。
在上初一*“人的基本情绪内容”时,我叫学生表演小品来表现人最基本的四种情绪,喜、怒、哀、惧,因为小品本身就是给人带来快乐的一种艺术形式,学生认真准备,上台来表演。有的同学真是表演得惟妙惟肖,不仅学生笑得前仰后合,就连我自己也忍不住笑出声来,整个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学生的积极性被完全调动起来了!
又如,我在上初一*“培养坚强的意志”的内容时,新课上完,我让学生到操场上分四组进行拔河比赛,先由一二组比赛,然后由三四组比赛,取胜者再比,最后分出冠亚军。比赛中,参赛的同学咬牙坚持,助威的同学拼命鼓劲,整个场面充满了欢声笑语。在下一节课上,我分别请获得冠军和最后一名的同学代表上台谈谈体会,取胜的同学就说在比赛中,我们虽然脚底打滑,手心生疼,但是我们咬紧牙关挺了过来,所以最后取得胜利。而失败的同学就有人说本来我们是有机会赢的,但是由于脚底打滑、手又疼,所以就放弃了,然后我适时地引导他们,应该怎样用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困难,以及坚强的意志有何重要意义,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在生活中体验到了快乐,而且深刻地理解了书本知识。
4.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让学生认识“动”的意义
我们的学生一般说来总是坐在教室里接受教育,很少有机会走出校门,去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理解知识,即使有讨论,也还是纸上谈兵,学生体会不到动的真正意又。所以也很难调动学生“动”的积极性,如果我们能根据书本知识,适时地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体会到他们的活动的意义,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就很容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我在讲“增强环保意识,落实环保行动”的内容时,正恰逢我们镇在争创省级卫生镇,于是我安排了一节课,让学生到镇街道:去清除白色垃圾,学生把一条街道打扫得千干净净,等第二天学生骑车上学经过那条街道时,就深刻地体会到了自己昨天“活动”的意义,如果下次还有类似的活动,我相信,学生肯定也会非常积极主动。
三、助之以方,让学生“会动”
在思想*课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让学生去讨论,学生也去讨论了,可回答问题时,质量太低;让学生去调查,却收不到有质量的调查报告。这说明教师设助之以方,学生“不会动”,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要让学生动脑动手,总是适时地给予指导;组织学生讨论,就一定提示学生从哪个角度去讨论;组织学生调查,就要给学生列出调查提纲;组织学生表演小品,还要适当地参与,在语言、动作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指导。因为学生毕竟是学生,各方面的知识都并不一定很丰富,只有教给他们一定的方法,他们才“会动”,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才能适应课程标准改革的要求。
作者简介:肖慈良,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雪堰初级中学教师。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从教17年,一直担任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工作,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所教班级学生成绩优良,近年来,努力把新课改的精神和要求切实贯彻落实到教学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