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23:45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6 20:06
有很多的人们对于历史上非常出名的作家和文人们都是赞赏不已,因为他们写出了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的作品,而且这些作品也都给后来的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甚至对他们的一生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在历史上却有着这样的一位文人一直备受后世的诟骂,他就是郭沫若。郭沫若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他之所以会被后世诟骂,是因为他的感情生活比较混乱,还有就是他损坏了非常重要的陵墓,让考古学家无迹可寻。
一、《女神》郭沫若的《女神》是一首非常出名的诗歌,大家对他的这一首诗歌也都非常的熟悉,所以这一首诗也成为了郭沫若的名片之一。郭沫若的才华是无可否认的,虽然他与鲁迅先生发生过冲突,但是鲁迅先生却也并没有否认他的才华,足以可见他的文学功底之深厚。像这样的一位大文豪却受到了后人的谩骂,很多人都忽视他的才华,这对他来说是有些不公平的。
二、私生活倍受指点郭沫若作为一位文豪,他的私生活却不如他的作品那样拿得出手,也有不少的人都因为他的私生活而抨击他,对他也没有什么好印象。郭沫若的情感生活比较复杂,在他婚后又先后爱上了一位日本的女子和一对姐妹,并且回到中国后,还对已经生育了他的五个子女的日本妻子避而不见,放到现在,这就是妥妥的渣男,另外的一对姐妹也因为郭沫若先后自杀。
三、损坏文物郭沫若除了感情生活让人诟病和不齿之外,他也损害了一个非常珍贵的文物。郭沫若除了喜欢文学之外,他也比较喜欢一些坟墓,喜欢一些古人的坟墓,希望能够从中找到一些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但是他在开古墓的时候,却因为技术不到位和开墓知识的浅薄,导致坟墓里面的文物接触到氧气之后立马灰飞烟灭了,这是一个极大的损失,考古学家失去了研究当时社会的依据。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6 21:24
一是万历皇帝的“明定陵”进行主持挖掘时,由于郭沫若能力不足,技术条件不成熟,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对定陵里面的文物产生了很大的破坏。二是郭沫若情感生活太过混乱。
郭沫若并非圣人,自然也有许多黑历史。他的黑料实际上主要集中于混乱的情感生活以及在考古上犯下的错误。我们常说“自古才子多风流”,但风流并不一定指滥情,也许只是指他们为人洒脱豪放,不拘一格。
古代第一美男潘安是个富有才华又兼有颜值的人,但也不见得人家滥情,偏偏对自己的原配夫人痴情一片。郭沫若并不算美男,但情感生活确实混乱,在他生命中出现的女人并不多,第一任是张琼华,但这个女人属于包办婚姻下的产物。
郭沫若对他没有兴趣,结婚五天以后就离开家乡也情有可原。真正体现郭沫若混乱情史的主要是三个女人,郭安娜和于立群、于立忱姐妹,1916年左右郭沫若在日本认识了佐藤富子,两人迅速坠入爱河,其后女方不顾家庭反对毅然决然和郭沫若在一起生活,并断绝了家庭关系。
郭沫若便为她改名郭安娜,两人育有四儿一女,1934年于立群的姐姐于立忱前往日本成为驻东京的特派记者,在那里他结识了仰慕已久的郭沫若。一个正值青年年华,一个是多情才子,两人就这样珠联璧合般的坠入了爱河,但在1937年时,于立忱却在上海自缢而死。
其原因据同时代的女作家谢冰莹讲述,当时于立忱怀上了郭沫若的孩子,但是郭沫若已经有家室,因此不愿让于立忱生下孩子。而且自于立忱怀孕后,郭沫若对她态度转变很大,十分冷淡,这让于立忱备受打击。(很老套的故事情节)
1937年前后,中日关系恶化,战争的阴云笼罩在中日两国的上空,1937年5月,于立忱在上海自杀,生前留下遗言说:如此国家,如此社会,如此自身,*为力矣。两个月后的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侵华战争开始。
三个如此道出了这位女性心中的痛苦,其中既有对郭沫若的愤恨,也有对国家蒙受苦难,前途不明的绝望,因为自1912年清朝灭亡,时间已经过去25年,彼时的中国依然在军阀混战以及黑暗*的统治下风雨飘摇。
于立忱是师范大学毕业的新式学生,吸收了很多西方教育,也颇有为国报效的志向。但是因为和郭沫若的情感纠缠,令她精神沮丧失落,再加上风雨欲来山满楼的战争阴影,在这样一种双重绝望下,于立忱对世道和自身感到十分绝望,进而自杀。
也就是在这一年郭若沫回国,不久之后认识了于立忱的妹妹于立群,这位单纯的女学生并不知道姐姐和郭沫若之间的往事,再加上当时郭沫若已经是富有名气和影响力的文人学者。这自然让于立群对郭沫若充满了仰慕,而郭沫若也在于立群身上看到了于立忱的影子。
可以说一个是情窦初开的单纯少女,一个是怀有某种动机的风流文人,就这么着,于立群成为了郭沫若的第三位正式夫人,也是最后一位。值得一提的是,1948年郭安娜曾到中国找到郭沫若,但是看到郭沫若已经结婚,最终只能黯然神伤的离开。
这些都说明郭沫若在对待感情问题上并没有那么强的世俗观念,实际上在整个*时代,所有人的感情问题都是一地鸡毛。
譬如像徐志摩、林薇因和梁思成等人的三角恋问题,一直都占据着*八卦情史的榜首。郭沫若的问题主要在于他一前一后伤害了一对姐妹的感情,1978年郭沫若去世以后,于立群在整理郭沫若的遗物时,发现了他当年和姐姐于立忱的书信往来。
这才得知郭沫若曾经和姐姐有过这么一段关系,再加上当时于立群又经历了丧子之痛,精神打击很大,1979年也自缢而死。一前一后,一对姐妹都因为和郭沫若的情感问题而死,这也是郭沫若一直以来在感情问题上备受诟病的地方。
其次郭沫若最大的黑料无疑就是对万历皇帝的“明定陵”进行主持挖掘时,由于能力不足,技术条件不成熟,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对定陵里面的文物产生了很大的破坏。起初郭沫若最想挖掘的陵墓是朱棣的陵寝,但是由于朱棣的陵墓保存完好,结构严谨。
导致郭沫若他们一直没有找到入口,因为是搞考古研究,肯定不能像盗墓贼一样埋下炸药炸开。所以最终无果而终,但碰巧的是,当时万历皇帝的陵墓出现了一道裂痕,这让郭沫若打起了心思,决定改挖万历皇帝的陵墓。
虽然遭到一些人的强烈反对,但强势的郭沫若还是促成了这件事。
于是在郭沫若的主持下,他们沿着这道裂痕进入定陵内部,在里面发现大量的随葬品,金银珠宝、金丝玉帛、书画文物和各式奇珍异宝可以说琳琅满目,这也让郭沫若他们收获颇大。随后,他们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撬开了万历皇帝的棺木。
在棺木里面除了有万历皇帝的尸骸以外,还有一个小匣子,里面盛放着一定金冠,即“金丝翼善冠”。总之前前后后发现了大约3000多件文物,按理来说本来是一次成果丰硕的考古挖掘,为什么郭沫若会因此背上“千古罪人”的骂名呢?
其实就是因为当时技术落后,无法支持中国主动挖掘古代陵墓。但郭沫若没有顾忌这些,随后墓葬中发现的很多金玉文物由于其材质本身的原因得到很好的保存,但是像丝织品、纸制品都遭到很大的破坏(氧化),尤其是丝织品由于没有得到有效保护,直接开始氧化,失去了原来的真实面目。
譬如万历皇帝的龙袍(下图所示),被发现时金光闪闪,保存完好,但是在没有技术手段保护的情况下,很快便氧化发黑,易脆易坏。而且当时的考古也没有保护意识,更像是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想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
因此定陵挖掘以后,很多文物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如万历皇帝和皇后的尸骸没有足够重视的保护起来,结果后来居然被一把大火给烧了。地宫里的三口金丝楠木棺椁在遭到破坏后也是随地丢弃,据说附近的村民还捡了一些回去当柴烧,或者做成了家具。
可以说,这一次的贸然行动在人为下酿造了中国考古史上最大的悲剧,由于这一次失败的考古,从此以后中国考古开始执行不主动挖掘的*,改成抢救性挖掘,也就是说除非这些陵墓面临自然危险,或者自然裸露出来,那么可以主动进行挖掘,对墓里面的文物进行抢救性的保护。
但是在墓葬保存完好的情况下,是不能主动挖掘,譬如一直让大家感到很好奇的秦始皇陵,但是依照当前的技术条件,如果贸然打开秦始皇陵只会造成第二次定陵事件。因此秦始皇陵墓的开启估计还得等上几百年的时间,我们这代*概是看不到了。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掘墓上瘾的郭沫若还打算继续去挖武则天的陵墓,因被否定而告终。有趣的是,这位搞文学出身的文人似乎对掘墓,拆城墙特别感兴趣,拆北京城墙的时候郭沫若便表现的十分积极。其实笔者觉得,拆除了古城墙确实可惜。
因为只要规划得当,古城墙的存在并不会影响北京的发展,譬如西安古城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今,那种城市的现代感和古城墙的历史感融合到一起,给西安带来富有历史韵味的美感。可见因为郭沫若对“历史的破坏”,最终才导致自己背负千古骂名,说到底还是因为对历史没有尊重和敬畏感。
总之,撇开郭沫若的情史不说,主要是由于在考古问题上出现重大失误,最终导致公众对他的印象不是很好,此外像郭沫若和沈从文之间的恩恩怨怨,都体现出这个学者在个人修养和德行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只能说虽有才能,而无德行吧。而这种不端正的德行不仅体现在私人生活上,也表现在学术中。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6 22:58
自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郭沫若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存在严重的非理性的现象,丑化、谩骂以及全面否定郭沫若,是其中的典型表现。为何会如此?
对郭沫若的丑化之风起于20世纪90年代,始于海外学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对郭沫若先秦诸子研究所谓“抄袭”的炒作,并由此引申对郭沫若学风、诚信、人格等信誉的怀疑。本来对郭沫若别有用心的污蔑不足为奇,其真伪是非已被学界澄清,但事情的影响远未结束。随即就有*学者附和这股诬郭之风,其言辞之偏激,其方法之离奇,较之海外学者,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人甚至对先秦历史文化从未涉足,直接以海外诬郭的言论为事实,并进一步拓展丑化郭沫若的范围,不仅对他的婚姻、家庭、爱情观横加指责,而且对他的一生表现,全面进行丑化。
在这些人的眼中,郭沫若既无德、无信、无情,又在中国*的每一个紧要关头,投机取巧,图谋私利,认敌为友,毫无原则与是非立场。从海外学者诬郭学术上的“抄袭”,到*学者骂郭“御用文人”、“*痞子”、“爱情骗子”,甚至有“文丑”、“御猫”、“蜀犬”这样的人身攻击词汇,完全到了变本加厉、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
这些学者用以点代面的方法,全盘否定郭沫若的历史功绩。郭沫若一生的活动,占据了20世纪四分之三的时间。在该世纪的前五十年中,正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推翻半封建、半殖民地统治的坚苦卓绝的岁月。只要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稍有常识的人,都会清楚国人为此遭遇了多少次存亡考验的紧急关头。郭沫若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其从书生、文人到战士的成长经历,无不与中国*的命运相合拍,这是任何人都不可抹煞的事实。
自从丑化郭沫若的风气蔓延以来,郭沫若在文学、学术、*上的成就越来越多地被否定。事实上,丑化郭沫若的目的,就在于对他的作用与功绩的全盘否定。否定者使用的方法,大多采取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手段,有时甚至是全然不顾事实地打着所滑“反思”的旗号,把郭沫若的一生说得一无是处。
如郭沫若在*战争特殊时期提出的要做“留声机”、“党喇叭”的口号,放在当时的背景上看,主张文艺为党的*事业服务,文艺服从*的需要,是有其时代必要性与合理性的。而否定者抓住这一点,根本不从时代背景去分析和判断,也不客观地看待郭沫若的一个口号与其毕生创作研究所存在的复杂关系,就此认为郭沫若没有知识分子的人格独立,不主张文学艺术的自由,进而认为他的文艺与学术成果都是简单为传述*目的而作,因此没有真正独立的品格与价值。
还有学者更是带着着阴暗和“*”的心理动机,专事寻找或“发掘”名人隐私,经无限放大以后,对郭沫若进行指责。始作俑者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和平日报》伤害总编辑马彬(署名“史剑”)在亚洲出版社出版的《郭沫若批判》中对郭沫若“好色”的“批判”;80年代金达凯《郭沫若总论》也以此为由头攻击郭沫若。
丑化郭沫若之风盛行以来,*学界出现了为数不少的这方面的文章和著作,有的人利用了现代信息网络发表言论自由、方便、快捷的条件,拿郭沫若的几次婚姻、几个家庭、几拨子女说事,捕风捉影地夸大郭沫若与妻子、子女的感情危机与关系紧张,由此批评郭沫若拿感情当儿戏,对家庭、子女不负责任,以印证郭沫若是自古以来“文人无行”的典型的结论。
有的人津津乐道于郭沫若与某某女性的暧昧关系,他有几个情人,他让那位女子不幸流产又不敢担责,他在什么时候由于生活不沽而染上性病,如此之类,不一而足。他们所看到的郭沫若,与其一生中做出过诸多重要贡献的一代伟人的经历与形象判若两人,把郭沫若描述成一个胸无大志、心灵狠琐的肮脏之人。其实,不是郭沫若狠琐与肮脏,而是那些心灵阴暗卑琐的研究者,用他们的有色眼镜,看到一个完全失真的郭沫若形象。
还有人以炒作自己为目的而对郭沫若肆意谩骂。20世纪90年代一个北大学生因为大骂郭沫若而一夜成名,相信这给那些哗众取宠和投机取巧的人们以极大启发。此后不管借口“反思”还是声称要搞清什么历史“*”,无论是利用传统的传播手段还是利用新型的信息传播平台,也不分他是郭沫若研究的圈外与圈内之人,似乎大家突然茅塞顿开;对20世纪最大的名人之一郭沫若开骂,是自己成名的最大捷径。
继《王府花园中的郭沫若》的作者借骂郭沫若出名以后,《反思郭沫若》的编撰者后出转精,自从该书问世以后,其引起的争议,同意与不同意该书观点的人对它的频繁征引,确实使作者大出风头,其知名度肯定盖过任何一位真正的郭沫若研究者,这就是炒作成功的最大效应。中国文坛出了个再也写不出作品索性转向以骂人为生的怪人,殊不知其爆光的频律和知名度陡升。
包括郭沫若研究在内的整个学术界,受其影响的不良后果正在泛滥,日益严重的学风浮躁犹是轻的,不作深入研究分析而乱发奇谈怪论的观点往往引起关注。长此以往,学术的发展、学风的败坏和理性的缺失,与现代人文精神的重建和先进文化建设,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值得深入反思并加以纠正。
总而言之,这种对郭沫若越来越离谱的丑化、否定之风甚嚣尘上,不仅败坏并断送郭沫若研究的成果,而且对没有经历过20世纪国家民族苦难的下一代人的负面影响,将是非常严重的。著名作家马识途先生在四川郭沫若研究学会2000年举办的“郭沫若与新中国”学术研讨会上发言指出:
“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必须在特定历史的全过程中,把历史人物的有根有据的生活全过程,进行全景式的透彻的考察,不仅听其言更要观其行。看他是加速或促进了还是阻碍或迟滞了历史的发展过程。切不可看一时一事,任个人的喜恶,妄加褒贬。”
无论是“知人论世”的传统人物评价方法,还是现代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都要求研究者在对郭沫若作评价时,必须回到历史的真实场景中去,弄清历史的本然情景,分析历史人物在其中的作为及其如此作为的动因。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7 00:50
指桑骂槐而已,本质是*流那一系为了黑教员整出来的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7 02:58
一:作为一个文人,毫无风骨,为了跪*斯大林,做诗说你是我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