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击运动招式发力原理有哪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28 15:0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22:46
上肢的主要攻击手段是 拳击 ,拳击的发力原理是一种震荡发力,是一种提倡穿透效果的发力方式。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拳击发力原理。欢迎阅读!
拳击的发力原理
何为震荡发力?比如我们一拳打在沙袋上,沙袋呈前后摆荡状态, 则说明是推击的发力原理,那么是错误的。如果沙袋成高频振颤状态,则说明是标准的震荡发力,是正确的。在实战中,如果是推击发力的话,一拳击中对方后,对 方受推击作用后会迅速后退,随着位移距离的增加,作用力会被逐渐或快速化解,无法造成有效打击,换句话说,对手未必会丧失战斗力;如果是震荡发力的话,一 拳击中对方后,力量瞬间刺入人体内部,对方会迅速摔倒在地,或做软倒状态,堆倒在地。有较高的概率会使对手丧失战斗力。
下面我们从行为上对拳击发力流程作 一解析:1放松---2紧张---3放松。
拳击的攻击力大小取决于物理学上最终动量的大小:动量:p=mv{p:动量(kg/s),m:质量 (kg),v:速度(m/s),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1放松:拳头在接触目标以前的位移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做到手臂的放松,包括大臂放松、小臂放松、手腕 放松;越放松,则v(速度)越快。
2紧张:拳头在接触目标的一瞬间,手臂迅速紧张,前臂肌肉瞬间膨胀,拳头瞬间握紧;越紧张,则m(质量)越大。此时动量 瞬间达到最大程度 p=m(最大)* v(最快)
3放松:击中目标后迅速收拳,收拳的时机非常重要,刚刚感受到反作用力时为收拳的最佳时机(重点),收拳越及时越迅速,则震荡效果越明显,攻击 力有效转化成为杀伤力。拳击发力是一种整体发力,是要尽可能地带动全身的力量,集中在每一拳的击打上。绝大部分拳法都是由蹬地、扭腰、送肩的连贯动作形成 一击的。
拳击的力量来源构成:腿70%-75%、腰15%-20%、肩10%-15%、手臂3%-8%。此中给大家纠正一个误区,拳击的力量并不依赖于手 臂的力量,而是依赖于腿部,手臂主要起到一个缓冲反作用力的作用,其中前臂(小臂)和手腕担负着绝大部分反作用力的抵消任务,所以前臂肌肉要异常发达,腕 力要强大,以防受戳伤。正是由于腿部为主要发力源泉,所以腿部一旦被控制住,或在倒地状态,则拳击杀伤力大打折扣;这也是为什么当代takedown技 术、抱摔技术如此盛行的一大原因。
认为腿力的使用是无处不在的,并且是决定性的
1、李小龙曾经说过拳到步不到,打人不为妙!拳到步也到,打人如拔草!俗话说得好!力从地起!我承认在利用步法运动时!不容易使用腿力!但是如果在平时训练中年复一年的练习中!最后你将会随时随地中运用出腿上全部的爆发力!
2、不能体会腿力的重要性的绝对都是新手,也是低手和高手的区别,你用不到腿力不代表高手不用腿力,还有就是你们忽略了腿力的作用,哪怕你没刻意 用腿力,其实腿力也占了5成的力量,因为力量大部分来自你的质量,而带动质量的就是你的腿,你们可以自己坐着打拳试试看看还有对少力。
拳击常见的手部损伤
1、掌指关节部皮肤擦伤及关节囊损伤:运动员绑护手绷带后戴拳套击打对方运动员、或戴较薄的沙包手套击打沙袋作为长期训练的内容,握拳后掌指关节为直接受力部位,因直接摩擦、击打的反作用力而致掌指关节部位出现皮肤擦伤、破溃,关节囊慢性反复损伤而呈现纤维化增厚,尤其是第三掌骨头部位更为明显。此类损伤会引起局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皮肤破溃或继发感染,反复受伤会造成局部皮肤角化、关节变形。为了预防和减轻此类损伤,要求运动员使用较柔软的护手绷带,训练后进行局部按摩和热疗,以改善皮肤的血运和营养;出现皮肤破溃要清洁消毒伤口,避免再次受伤,并提议更改训练内容,以促进愈合。
2、拇指掌指关节半脱位: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运用摆拳击打对方时,由于握拳不紧或击打动作不规范,用拇指部作为击打点,易发生拇指掌指关节半脱位。这类损伤表现为突发性剧痛,有时可听到清脆的弹响声,拇指的掌指关节局部肿胀或可见畸形,压痛明显,活动受限。X线拍片可见第一掌骨头向外、向背侧移位呈半脱位状。处理原则是尽快实施手法复位和局部固定,要求拇指呈背伸、外展位固定[5]。
3、掌骨骨折:这类损伤常发生在比赛中,由于出拳迅猛有力,击打对方较坚硬部位所致。最常见的是第三掌骨骨折或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其损伤表现为运动员比赛中突感剧烈疼痛而不敢出拳,甚至自己在拳台中能听到骨折的响声,运动员常示意裁判要求中止比赛。场边*的临场医务监督要善于观察比赛的每一个细节,若发现某运动员突然出现痛苦面容而不敢出拳击打,应示意台上裁判要求暂停比赛,细致检查受伤运动员的手部,若有骨折迹象,可中止比赛进一步诊治。骨折发生后,受伤部位出现肿胀,有周边性压痛及轴心挤压痛,严重者可见局部畸形或听见骨擦音,X线常显示为短斜面掌骨骨折,应尽快采取手法复位和外固定,复位不满意者可考虑采用切开整复、克氏针内固定手术。
造成上述损伤的主要原因有:1、因解剖特点而造成易受伤的部位:拳击比赛时运动员一手握拳在前、一手在后,分别称之为前手拳、后手拳(亦称为主拳或重拳)。后手拳是运动员主要力量所在,出拳凶猛有力,爆发力强,击打后所承受的反作用力亦大,因此,运动员的后手往往更易受伤。由于第三掌骨最长,突出拳锋前方,无论运用哪种拳式(刺拳、摆拳、勾拳等),均以第三掌骨头作为主要力点击对方。所以该部位的皮肤、关节囊最易受伤及劳损,且第三掌骨易发生骨折。
2、因运动员动作不规范而造成的损伤:正规的击拳动作是紧握拳套、拇指尽量屈曲对掌、以拳峰部位击打(拳套前方有色部位为拳峰)。由于运动员本身不规范的握拳或出拳动作是手部损伤的常见原因。例如握拳不紧,拇指屈曲不够,会造成用拳心或拇指作为击打点,则易造成拇指掌指关节半脱位或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
3、因比赛器材质量问题而造成的手部损伤:目前在拳击比赛中,必须使用国际业余拳击联合会认可的合格拳套。如果由于拳套本身质量问题,使得运动员握拳不紧或拇指屈曲受限,进而发生手部损伤,应引起教练员、运动员、医务监督、裁判员、拳套生产厂家、拳击运动管理中心的*高度的重视。既要监督器材质量,又要检查运动员戴手套是否规范,可以避免或减少受伤。
平时训练时,应及时发现运动员的手部损伤、正确诊断、合理治疗、积极康复。临场医务监督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敏锐的目光,一旦出现伤情及时暂停比赛,作细致检查,为保护运动员的健康,甚至可以中断比赛,予以及时合理的诊治。有一定 经验 和魄力的医务监督是拳击运动健康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拳击的主要运动特点
拳击是运动员双方通过两只拳头的对抗,进行体能、技术和心理的较量。拳击竞技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两人在正方形的绳围比赛场地中,戴着特制的柔软手套,按一定的规则和技术要求,进行攻防对抗。攻防的武器只能是戴上特制手套的两只拳头,攻防的目标只限于对方腰髋以上的身体部位。 拳击被人们称作是“艺术化的搏斗”。
拳击的比赛规则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在国际业余拳联 (AIBA)自1997年开始实行的新规则中,规定业余拳击比赛实行5个回合制,每个回合打2分钟,回合间休息1分钟;职业拳击比赛一般是实行10-12回合制,回合中间休息1分钟。业余拳击比赛主要靠技术得分来判定胜负,所用拳击手套大而且厚,比赛时运动员要穿背心、短裤、软底拳鞋、戴护头盔。职业拳击比赛主要靠强烈攻击或将对方击倒判定胜负,被击倒一方如果在10秒钟内不能站立起来恢复比赛,就判对方获胜;比赛时职业 拳手的手套小而且薄,赤裸上身、头部不戴头盔进行比赛。业余拳击比赛设有12个级别,职业拳击比赛设有17个级别。
拳击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人们对拳击运动的不同看法。拳击是人对人的竞技项目,因而比赛时表现出来的打和被打,以及产生 的伤害后果,特别是职业拳击中被*不能站起的场面,在许多人的思想上产生极大的异议。使得许多人呼吁取消拳击比赛。
由于拳击需要肌肉的强大爆发力,需要完善的技术和战术, 所以,拳击是最复杂的竞技运动之一。比赛时面对瞬息万变的赛场情况,要求运动员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准确地了解对方的基本状况,同时还要迅速作出相应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利用强有力的身体和娴熟的技术、多变的战术进行攻击和防守。不仅对拳击 爱好 者和拳击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对增强拳击爱好者和拳击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具有极大的锻炼价值,这是拳击运动具有的最明显、最优秀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