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包菇的病菌是那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28 19:4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08:43
双孢菇可见菌病
*葚霉:即褐色石膏病,由丝葚孢霉侵染所致,是双孢菇栽培中的常见、多发病害之一。发病症状:初期在其发生部位长出白色斑点状霉状物,即是病原菌菌丝,病斑逐渐扩大和增厚,*部分黄化,边缘继续外延性生长扩大,至成熟时,病斑表面似黄褐粉状物,如同滑石粉染色。该病菌与双孢菇菌丝争夺营养、水分及生存空间,致使菌丝生长困难,菇床中后期染病时,轻则出菇少,重则根本不出菇。其侵染途径为覆土材料或基料,也可随气流、人体、虫体进入菇棚,此外,基料pH值偏高时,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并加重危害。防治措施为:正确处理覆土材料;正常调配基料,使pH值在8以下;推广二次发酵技术;发病后应彻底清除带病覆土,发病部位可撒施过磷酸钙覆盖,喷施50倍甲醛或5%碳酸溶液。 干腐病:幼菇阶段菌盖顶部发生褐色或浅褐色小斑点,随着子实体长大而逐渐扩大其面积,最后连片形成褐色斑块,使菌盖中部形成凹陷;病菌侵染至菌柄时,则在菌柄上形成褐色竖向条斑。染病菇体呈浅黄褐至灰白色,逐渐干缩,无异味。这是轮枝霉菌危害。轮枝霉大量存在于土壤棚体材料中,人体、工具及害虫也是病菌孢子的一般携带载体。一般防治方法为:严格处理覆土材料,加入牛粪、麦糠、稻壳等有机材料时,必须事先经腐熟处理;配制覆土材料后,用多甲溶液进行堆闷处理,以尽可能多地杀死病菌孢子或抑制其菌丝体的生长。播种后,应间隔3个星期一次对棚体墙面、地面以及进出口、通风口等喷洒800倍多菌灵溶液,并可在该药液中加入0.15%敌敌畏,顺便驱杀害虫。发病后,应及时清除染病菇体,刮除一层覆土后,及时更换处理后的覆土材料,并视发病程度配制30倍~50倍甲醛溶液和0.5%~1%漂白粉溶液予以交替喷洒,防止蔓延性危害。 棉絮菌:系由可变粉孢霉侵染引起,是双孢菇栽培常见病害之一。染病菇床的菌丝受到严重抑制,并逐渐消失,还可造成幼菇及菇蕾死亡,严重时不出菇。菇床前期染病后,在表面长出团状白色菌丝,双孢菇菌丝出现衰退现象;染病中期,其菌丝逐渐倒伏、萎缩,不再扩大发展,但蜕变为白色或灰色粉状物,双孢菇菌丝开始部分消失;至发病后期,其染病区菌丝变为桔色粉孢子,该阶段一般仅为7天~10天。受害较轻时,可勉强现蕾,但不能正常生长,病菇呈褐色软腐状;发病严重时则不出菇。发病原因主要是基料发酵不好,粪肥未能充分腐熟;此外,病菌孢子可随空气、人体、虫体等进入菇棚。基本防治措施可参考干腐病,另外,覆土材料可使用等量波尔多液600倍杀菌;染病后清除病区,配合通风降湿,使用500倍多菌灵或甲托溶液喷洒,每平方米700克左右。 水泡病:其菇体上的表面特征起初与干腐病相仿,但发病中后期则菌柄继续膨大,而菌盖停止生长(相对缩小),而后死亡,病菇腐烂,并有褐色水滴产生。一般认为是疣孢霉危害,发病原因主要是土壤带菌上床,有时基料也可从堆酵处带来病菌。因此应以控制覆土材料为主要手段。具体防治方法可参考上述。 褐腐病:褐腐病是双孢菇生产中危害较重的病害之一,在栽培生产的各个阶段均可发病,只是前期发病不被注意罢了。首先,病原孢子基数较高时,在双孢菇菌索阶段即可形成侵染,其症状表现为在床面形成白色绒状物,粗心的管理者可误认为是双孢菇气生菌丝,实际上这是有害庞孢霉的菌丝体及其分生孢子,后期绒状物渐变为黄褐色,表面有褐色水珠渗出,此时产生厚垣孢子,随之在细菌的共同作用下并发出臭味。其次在子实体原基分化阶段被侵染,则形成如同马勃状的组织块,该组织块前期为白色,后渐变为浅黄、*至黄褐色,表面亦有褐色油滴状水珠渗出,随后腐烂;此时扒开覆土,可见上层内尚有大块的组织块,甚至超过土层以上的数倍。第三易染病阶段是幼菇阶段,此时菇蕾刚刚完成分化,子实体已初具商品形态,菇体娇嫩,抗性较差,染病后则不能正常分化和生长,菌柄不断甚至超速膨大,菌盖则为僵菇态不再发育,菇体地上部分周身附有绒毛状菌丝,初为嫩白色,后变褐色,产生褐色液体,后子实体变软、死亡,直至腐烂、发臭。最后,子实体生长中后期染病,因子实体已基本长大,故不表现畸形,但菇体表面被白色绒毛状菌丝所包覆,随之变为褐色病菌斑,继之腐烂。防治措施除参考干腐病外,有发病历史的菇棚及地区,还应在进料前对菇棚进行蒸汽杀菌,一般75℃保持3小时~4小时即可;另可按每平方米1克~1.5克的用量喷洒施保功溶液。 斑点病:幼菇感病前期为浅*,继而褐变为浅褐至暗褐色,菌盖表面凹陷,斑点大小不一,后期菌盖裂开;成菇也可感病,感病严重时菌柄上亦有斑条出现,子实体不周正,被戏称为“歪瓜裂枣”。该病状一般为细菌侵染所致,土壤、基料、水中均可带菌,另还可通过人体及虫类带入菇棚。防治办法:参考前述有关内容,做好前期预防工作;控制较稳定的用水量及棚湿,后期喷水时,应注意通风,以使菌盖表面的水分迅速蒸发或吸收;控制相对棚湿在85%左右,一定范围内,随着湿度的降低,发病率明显下降;控制棚温,不使温差过大,以免菇体表面产生凝结水膜,给细菌生长留有适宜的条件;发病后,清除病株,日喷一次0.5%~1%漂白粉溶液,连喷2天~3天,注意喷药后及时予以通风;适量用药驱杀虫类。 褐斑病:其病状与斑点病基本相仿,但一般不侵染菌柄。但如同时伴随其它病菌侵入,则表现症状复杂,不一一表述。该病亦由细菌侵染所致,防治措施参考斑点病。 死菇:引起死菇的原因很多,如上述各种病症均可使菇体萎蔫、死亡甚至腐烂,但一些其它非病原菌原因也可引起死菇,如由于气候原因,使菇蕾或幼菇突然接受22℃以上的高温,或由于管理不善,在10℃以上的气温时揭去覆盖物使棚温骤升,或在较低气温时晚间忘记关闭通风口,使棚温骤降至8℃以下;或棚内通气严重不良,二氧化碳浓度偏高,菇床内的热量及废气无法及时散失和排除;或菇蕾发生密集,营养、水分供应不及;甚至在幼菇前期喷洒温差过大的清水时,幼菇或菇蕾也会因“感冒”而死亡,这与温差过大时人体感冒的道理相通。发生死菇现象后,应及时清理菇床,并认真分析原因,而后对症下药,任何盲目乐观或悲观的情绪或行为都对生产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