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为什么不重用李白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30 02:3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3 15:40
李白和唐玄宗一个时代的好不?李白出生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就去世了。
白一生都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也没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一)强烈的功名欲
李白年轻时胸怀大志,非常自负,又深受道家影响,心中充满了浪漫的幻想和宏伟的抱负。“安社稷,济苍生”就是他最大的理想。大鹏是他的图腾,“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包括他绝笔之作《临终歌》里也没忘——“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大鹏是《庄子·逍遥游》中的神鸟)
他想“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可见他最高的理想是成为“布衣卿相”或者“帝王师”,成为管仲、晏婴式的人物,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然后,功成身退,飘然归隐。
(二)求人举荐入朝廷
既然李白有如此志向和远大的抱负,为什么不去参加科考呢?因为只有参加科举中进士才能进入最高统治阶层。《文化中国》主持人黄玉蜂先生这样讲解李白不去考科举的原因,“不能”与“不敢”。
一是不能考。李白没有户籍,他父亲逃归家乡后躲到偏僻的山区,李白25岁之后云游四方,直到去世也没回去过,当然不能考,再说他父亲是商人,当时商人的后代不许考。
二是不敢考。这是黄玉蜂先生的猜测,虽然李白才华横溢,聪明绝顶,但是他没有受过儒家的正统教育。就象现在的应试教育一样,不经过“正规的训练”是很难考取的。杜甫一生考了三次都落榜,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更何况从李杜作品可以看出,杜甫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远超过李白,李白要考不会比杜甫更幸运。李白是一个很要面子的人,当然不会出这个丑。
于是,他只好选择了求人推荐这条路。《李太白全集》里有很多篇自荐信,先自我飘扬,然后吹捧对方,最后得以如愿进京。
(三)性格决定命运
李白能进京,据说不是一人所荐,有人说是道士吴筠,有人说是贺知章,还有人说是玉真公主(唐玄宗的妹妹)。不过不管是谁举荐,李白朝思暮想的愿望终于实现,于是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南棱别儿童入京》)
李白终于得到了玄宗的隆重召见,被封为供奉翰林。他在宫中写了大量的宫廷诗,最有名的当属《清平调》三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槛杆。”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里也如此赞扬“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然而李白是个散仙,并不愿意受任何拘束,他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常常喝得酩酊大醉,要高力士脱靴,要杨国忠研磨,又吐得龙床一塌糊涂。最可怕是,他把杨贵妃和安禄山的暧昧关系写到了诗里,“海燕还秦宫,双尽入帘栊,相思不见梦,托梦辽城东。”宫中无小事,这还了得?
玄宗是一个绝顶聪明的明主,他把做学问和搞*分得很开,并且很有主见,所以他不会听信所谓的谗言。他是不喜欢李白了,所以才会赐金放还。
纵观李白张扬的个性,根本就不容于官场。他恃才傲物、自由散漫、漠视与他人的关系,他的放逐是必然。另外,假如李白能够适应这束缚自由、死气沉沉的宫廷,李白就不能称其为李白,就不会有那个“寂寞身后事,千秋万世名”的李白,我们也不会读到他这些神采飞扬、光耀千载的诗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