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23:5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3 16:50
明朝,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民族建立的封建大一统王朝。在元末黑暗的统治下,正是朱元璋带领着农民起义军,最终推翻了残暴的元朝统治,将中华民族重新导回了正常的轨道。但仅仅过了276年,农民起义的大规模爆发,又将明朝覆灭。不禁令人不解,兴起于农民起义的明朝,为何最终也终结于农民起义?
作为一个因农民起义而建立的封建王朝,在开国初期的几任帝王,其实都很注意农民的疾苦。尤其以朱元璋为例,作为农民出身的他,清楚的知道封建王朝能够延续的基础在于农民的生存,以及*的清廉。所以才会在明初制定了相关保护农民,**贪腐的*。
但在经历近300年后,明朝皇位传至崇祯皇帝时。我们可以看到,以农民起义而崛起的明朝统治者们,都早已没有建国初期先人的远见,有的只是*的倾轧与利益的纠葛。而这一系列的作为,最后的买单者必然是国家社会底层的农民,进而促成农民起义大爆发。那么明末的农民起义大爆发又有哪些原因呢?这里就由我来为大家一一讲解。
吏治*明朝中期,随着土木堡之变,勋贵集团遭到极大削弱。文官集团势力开始掌控明朝政局,在明孝宗时期,以文官为代表,推动了《问刑条例》的废除,这是明朝吏治腐坏开始的标志性事件,因为这项由朱元璋制定的法令严格的规定了,任何*一旦贪腐就将处于极刑。原本朱元璋在制定《问刑条例》时就曾经预料到将来可能会有人想要更改这条法令,特意规定后世子孙不得更改这个整治贪腐的法典。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然控制政权的文官集团又怎么可能会让这条法令所束缚。于是以该项法令对*过于严苛的理由,很自然的将这个*他们贪腐的法令直接废除,这为明朝中后期的吏治崩坏埋下了祸根。
自此以后,*开始上下其手,上则贪腐国家财政收入,下则对百姓层层盘剥。哪怕事发也不过是革职回乡罢了。如此高收益、低风险的工作,必然将整个明朝*体系彻底腐化,即使出了个海瑞,最终也不过是隔靴搔痒,无伤贪腐大局。这就使得作为底层的百姓陷入了更加窘困的局面。
土地兼并众所周知,每当封建王朝进入末期的时候,土地兼并问题就一定会出现。明朝经过了近300年的发展,人口高速增长几乎接近2亿人口,但此时皇室、勋贵以及后来不断充实的士人官僚阶级,大肆兼并土地。
尤其是以士人为代表的官僚阶级,因为明朝初期士人数量较少,且*被严苛的法令断绝了贪腐的收入,薪俸较低。为此明朝给予了这些士人所属田产的免税优待*即“生员优免”。这就给了这些官僚阶级打开了大肆兼并土地的方便之门,直到明朝中后期随便一名*名下所拥有的田产都有可能超过千亩。
同时,受到明朝中后期的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江南地区出产的棉花、丝绸等商品畅销海外,为江南士族提供了大量财富,获得大量财富的利益集团,又反过来支持他们在**代表的影响力。
如明末的东林党就是江南商业势力的代表。为了攫取更大的商业利益,这些官商结合的团体,自然就更加加剧了对土地的兼并,将整个江南由鱼米之乡改造成了桑棉之地。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明朝的粮食自给能力,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也形成了社会的流动人口,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明朝资本主义萌芽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但仍有
大量失地百姓成为流民,成为农民起义的人员基础。错误的财政*原本在天启皇帝朱由校在位期间,在解决明朝财政问题的策略还是不错的,在他主政期间,明朝积极扩大了矿税和工商税的征收,同时清丈全国土地,审计*各项财政收入及支出。极大地缓解了明朝的财政困难,并以此为基础遏制了辽东战局继续崩坏的局面。
但是当天启皇帝突然离世之后,凭借东林党人支持而成功继位的崇祯皇帝在上任之后,首先做的就是减免对东林党背后所代表官商集团最大的支出-矿税和工商税,甚至于连茶税都连带着减免了。
为此明朝又再次进入财政困难时期。为了开源节流,崇祯自作聪明的把目光转到了之前连魏忠贤都不曾动过的农业税增加上。根据资料显示,崇祯年间,农业税占到了明朝财政收入的81%,而原本在天启皇帝时期占据国家收入三分之二的工商税,则下降到了不到12%的比例,这极大的增加了普通百姓的税收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