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语文的好方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0:07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0 05:34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LvCWgG-gnepPtznySWMmFg
提取码: mrju
通过童话、寓言、儿歌等内容,力图从孩子发展领域所涉及的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知觉能力、创造力、观察力、注意力等方面为孩子将来学好语文打基础。 希望这份文件可以帮助到您和您的孩子。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0 05:34
语文背诵十七法
中学教材中背诵篇目占有很大比重,许多学生畏“背”如虎。怎样才能加强记忆,取得事半功倍的背诵效果呢?
1.理解记忆法
要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理解得越深,越容易记忆。背诵课文要尽量运用意义记忆,既加强理解记忆。要反对不求甚解的死读书的学习方法。背诵一篇或一段文章时,首先要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主旨,然后了解文章的层次,来龙去脉,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抓住一些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和句子,通过先分析、后综合,这样背诵起来就快得多了。背诵也要因文而法,如背诵议论文,可以从分析论点、论据、论证入手;背诵记叙文,可以从了解和掌握有关事实、记叙顺序入手。
2.快速诵读法
背诵是在朗读和默读的基础上熟悉书面材料的结果。在初步理解文章后,要始而反复朗读,继而反复默读。只有熟读,才能加深理解,才能成诵。实践证明,持续性的缓慢阅读,不但费时费力,而且会使记忆信号中断;反之,读熟课文之后,逐步加快阅读速度,则可在大脑皮层形成连贯的信号刺激,从而强化记忆效果,提高背诵速度。
3.提纲挈领法
古人云:“举一纲而万目张。”文章的“纲”便是文章的脉络,而文章的脉络又体现着作者的写作思路。所以,背诵课文时,一定要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行文顺序顺藤摸瓜,由句到段,由段到篇,前勾后连,上递下接,环环紧扣,连绵不断。这样,不但背得快,而且记得牢。只要我们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行文顺序边读边想,边想边背,背诵也就不太困难了。
4.求同存异法
某些诗文具有“重章复唱”的特点,各章(段)字句大体相同,因此,我们在背熟第一章(段)后,只要找出其余各章(段)不同的字句并记住它们就可以了。
5·示范激励法
一些功底深厚的语文教师在要求学生背诵之前,往往自己先在学生面前熟练而有表情地背诵一遍。这样做,对提高学生的背诵信心无疑是有很大激励作用的。此外,由于人们的记忆力存在着差异性,所以,在学生开始练习背诵之后,教师就要深入学生,一方面进行背诵指导,一方面及时发现背诵课文“千里马”,并让这些“千里马”在全班同学面前作示范背诵,这样做,对于增加其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背诵信心,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
6.关联词提示法
并联词不但能体现复句关系和句群关系,而且也能体现议论文的内在联系,有人说,关联词是议论文的语言轨迹。因此,及时把握关联词这个“语言轨迹”,对背诵议论文是有很大帮助的。例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文中有这么一段:“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使举国之少年而查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这段文字中含关联词“……而……使……则……使……则……故……而……”其中第一句中的“而”连接两个分句,表并列关系;第二句中的“使……则……使……则”构成两对关联词,分别表示假设关系;第三句中的“故”连接上下两个句子,表因果关系;“而”连接两个分句,表并列关系。我们只要把握住这些关联词,弄清它们表示的关系,边想边背,句句衔接,环环紧扣,背诵这段文字也就不大困难了。
7.辞格勾连法
教科书中要求背诵的课文皆为名家名篇,而名家名篇在修辞格的运用上自有独到之处。因此,从背诵课文所用的修辞格入手,采用上勾下连的方式,往往可以收到意料不到的背诵效果。例如,背诵课文《*》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先用排比句式“百千……百千……百千……声……声……声”,接着用“顶针”句式“人……手,手……指……人……口,口……舌……”生动地描写了发生火灾时人们惊恐万状的忙乱场面。所以,我们只要按照作者所用的这种修辞格的句式特点逐句对照,上勾下连,背诵这段文字同样是不太困难的。
8.听录音背诵法
生理学家认为,让视觉和听觉共同参与记忆,要比单用视觉和听觉,提高记忆效果30%—40%,这种记忆方法,人们称为“协同记忆法”。根据这一理论,在练习背诵时,可适当播放课文录音,使学生边读课文,边听录音,从而形成记忆信息的双向刺激,以强化记忆效果。
9.趣味背诵法
在学生练习背诵达到一定程度时,为了进一步强化记忆,消除持续背诵造成的单调感、疲劳感,依据“寓教于乐”的原则,无妨采用以下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背诵兴趣:①“对歌”式背诵法。即摹仿山区或某些兄弟民族“对歌”的方式,由甲、乙两个学生每人一句,轮流背诵;②“接力赛”式背诵法,即摹仿体育运动中接力赛跑的方式,由三个学生每人一句,上递下接,循环往复;③“叠罗汉”式背诵法,即摹仿杂技演员“叠罗汉”的方式由第一人背诵第一句,第二人接背二、三句,以下依次每人递增一句,连续不断,直到背完为止。以上方法不但趣味性强,而且参与面广,并能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不妨一试。
10.分层背诵法
理解是记忆的前提和基础。分层背诵法,就是先理解背诵部分的总的意思,然后把它分为几个层次,归纳概括出每层的意思,了解层与层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思路理清,将各层的意思连贯起来,在此基础上,再反复诵读几遍,就能较快地背诵下来。这种方法适合于背诵段落或篇幅不长的课文。比如《为学》这篇课文,首先要注意理清思路,划分层次,找出联系。全文可分三大段。第一自然段为第一大段,提出全文的观点:人求学确实有难易之别,但只要努力去学,就能变难为易。要记住这一段,一是要理清它的主要观点,二是要理清由一般事物到具体事物的推理过程,三是要抓住对照的写作特点。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为第二大段,是用“僧之南海”的事例证明上述观点。第二自然段头一句是第一层,交待地点、人物;第六自然段是第三层,交待结果;中间*二僧的两次对话是第二层。最后一自然段为第三大段,总结全文,勉励晚辈应向贫僧学习,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为之而努力奋斗。前一句承上文而引出后一句;后一句顺着上文而来反问点明题旨。经过这样梳理一番,再反复读几遍,就很容易背诵了。
11.图表背诵法
图表是一种直观的简化的表达方式。采用这种方法,首先要把背诵章段的结构,用主要词语(最好是原文)设计成图表(也可借助教师的板书设计),然后对照图表诵读几遍,再依据图表尝试背诵,就能较快地背诵下来。如《遍鹊见蔡恒公》便可设计如下图表帮助背诵:
12.辅助背诵法
指利用某些起指示作用的语文标志帮助记诵。比如,《诗经》二首的《伐檀》、《硕鼠》,都运用了重章迭句、反复咏唱的形式,每章只在韵脚处换了几个字,其余字句不变,所以,只要背过一章和换韵的那几个字,文章就都会背诵了。《庖丁解牛》一文,可利用词组熟诵课文:目皆全牛——目无全牛——神遇全牛——游刃有余——技经肯綮——批郄导款——目不转睛——踌躇满志。屈原的《涉江》诗,可利用“涉”的路线,理清脉络:抒理想——渡潇湘——上沅水——入溆蒲——忆历史——写“乱”章。诸如课文线索、情节发展、人物顺序、逻辑轨迹、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空间方位、领头字句等等,都可作为背诵的标志和助手。这就好比旅游,有了向导或导游图,游览得既快又好,心旷神怡。
13.整体背诵
把课文作为一个整体,一遍又一遍地、从头到尾地进行记诵。优点是脉络连贯、加深理解。缺点是内容太多,容易疲劳。
14.整分背诵
顾名思义就是整体背诵和分层背诵的有机结合。优点是取其整体背诵和分层背诵的利而去其弊,扬长而避短,符合整体——部分——整体的认识规律。背诵较长的诗文,常常是最前面的部分容易记住,即心理学上说的“初始效应”;中间部分则往往记不住,即心理学上说的“中远效应”。因此,运用此法时要强化“中远效应”,增加复习率,形成强刺激。
15.尝试背诵
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读几遍,合上书本尝试记诵:看看哪里易背,哪里难背,哪里会背,哪里不会背。难背、不会背的地方要重点朗读,熟读直至会背。这种理解、朗读、背诵三位一体的方法,比一遍又一遍地机械记诵的效率高得多。
16.“三步记忆法”
第一步是抓住文章的思想用脑默记,第二步是闭目回忆,实在回忆不起来时,就“偷看”一下,第三步是迅速反复,多次诵读。
17.“五次反复法”
为了使背诵的课文长期不忘,有的教师就采用此法,即早读时重背昨天课堂上背过的内容,这是第一次反复。第二次批复是每个单元结束后,同时进行第三次反复,这就是把上单元已过关的课文再重复背诵一次。第四次和第五次反复,主要是结合期中、期末的复习进行。
1:兴趣是最好的方法,培养兴趣
2:读书是智慧的钥匙---犹太人的精神财富
3:你自己是你过去的累积和形成的,你的成功是你的过去点滴累积的,要注意积累。要养成正确的思维模式,所以要养成正确的思维模式。成功,要重视累积
4空杯心态:举例:小孩子心态,即保持一种好奇心。
5学习的一种方法只要复制他人的行为就可以.绝对重要,复制学习好的人的好习惯,名人成功的总结.虽然一个人一种方法,但也可以借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0 05:35
对于语基选择题,无非就是拼音、别字、成语、病句、关联词。虽然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但是这些东西要是用题海战术...实在是没有必要,而且也不可能,因为这些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所以,我建议你把做过的卷子都留好,进行总结。就拿拼音举例吧:一道拼音选择题四个选项,每个选项有四个词,无论这道题你做得对错与否,都把这个词用拼音标注,总结在册。这样把你做过的所有卷子都总结下来,时常的拿出来看看。等到再做题的时候...呵呵,相信你会发现惊喜的。对于别字、成语、关联词这个方法依然适用,尤其是别字。这个方法并不是要你能记住多少拼音、别字,其实是一种条件反射的训练,看得多了,强化记忆后,等再看到你就会立即反应出对错了。至于病句,这个方法也可以,不过不是最好的。病句你不用着急,到高三的时候你们老师带着你们复习的时候,会给你们总结病句的类型及常见的病句类型(试卷中常见的病句类型其实没有几个),你在做病句题时,用几种常见类型套用一下,基本就能解决了。
现代文部分,说实话,我也没有什么心得,也不太好,所以就不跟你说这个了,免得误导了你。
我是很喜欢古文部分的。坦白地说,我很不赞同或者说反对你背古汉语字典,因为太多、太繁琐(有的字词10个解释,相当一部分我们都是平时用不上的,有用的只有最前面的几个解释;有的字词好几个解释意思相近)而且你也没有那么多时间都放在语文这一科的这一个部分上。
因此,我觉得在古文,你不妨多做一些题,但区别于题海战术。当然总结不可或缺,对于古文中常用的虚实词、常用虚实词的常用解释、古今异译词(我已然都忘记了,无法跟你举例了,呵呵)都要记录在册,强化记忆并留作将来复习之用。这个方法也不是为了让你累计做了多少题,实际上是培养一种做题的感觉。你也可以试试套用一下前面拼音别字的方法。
对于诗歌鉴赏,现在不用太着急。那个东西是有套路的,等到高三最后复习的时候,你们老师会给你们讲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的。诗歌鉴赏题总分按10分算,答题的时候,你按老师教的套路,自己再发挥,侃几句,怎么也应该能拿到7、8分左右了,再加点文采,有可能拿满分的。如果你有什么不放心,我不反对你现在做一点诗歌鉴赏的练习,可以每天做一、两篇,但不要太多。
当然你也知道,语文是需要长时间积累的,我上边跟你说的,只是一个短时间积累过程,能够应付一下考试的。但是如果你别的科目还可以的话,不需要你花太大精力的话,我建议你还是要积累一下语文的东西。可以没事翻翻字典,对拼音、别字有好处,但不要刻意背字典;对于古文和诗歌部分,可以多看看教材的对应部分,体会作者的心境,了解作者的创作历史,这样对于理解该文章很有益处。
我不是个好学生,也没有什么关于学习的好建议,仅仅献上我曾经的一点经验、方法与体会。但这些东西还是因人而异,如果你觉得不好,那不好意思在时间这么紧张的时候耽误了你宝贵的几分钟来看我的这些废话,我只能抱歉地说声对不起;如果你相信我愿意一试的话,我相信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行了,不再浪费你太长时间听我在这里絮絮叨叨。(如果你愿意试我的方法,希望能选我的答案为最佳答案,谢谢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0 05:35
我的答案不罗嗦,很有用哦!
学语文是个细功夫、慢功夫,绝无灵丹妙药,再急也没用。
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勤读--可以丰富语言,强化语感,积累素材,提升思想境界,提高认识能力,掌握写作规律等等。阅读是学语文的总基础,离开阅读,语文的一切都无从谈起。具体途径:
1、把教材及配套读物读熟,要求背诵的一定要背会;
2、课外阅读书报,并且养成习惯。书当然要读些名著了,报纸中尤其是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不可不读。根据我多年来的观察,语文好的人几乎没有哪一个不是爱读课外书的,而爱读课外书的人简直就没有语文差的。
二、了解各个知识点,建立知识框架。(这一条可大致根据“高考说明确定。)然后就靠你做题来落实了。这样总体把握,各个击破。
三、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不拘多少,哪怕一句话,每天写点,才不至于临场时手生。常言道“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就是这个道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0 05:36
1.多背古诗词,一方面提高个人文学修养,另一方面潜移默化的会影响你的作文。
2.摘抄经典语句和段落,好的最好背诵,这样写作文的时候能直接用上。
3.有类似知识点总结的参考书准备一本,很多知识点都是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