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04 14:27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31 01:43
如何与沉迷游戏的孩子交流?
1、转移孩子的游戏注意力与精力。适当的游戏,我们没必要大惊失色,因为这也是一种调节与放松,但孩子沉迷游戏了,家长就应该出手帮助了。这种帮助不是打骂式的,而是转移式的。孩子沉迷游戏的时候,我们要打断他的游戏,可以陪着一起玩孩子喜欢的其他项目,可以请孩子到户外去游玩,可以带让孩子参加兴趣活动,可以带孩子去拜访亲戚或同学,可以带孩子一起设计制作某种玩具或工具,可以带孩子去逛街、散步、骑车和打球等,一句话,就是以各种办法,中断孩子的游戏。
2、激发积极上进的强大动力。让孩子不沉迷游戏,这是关键的一条。在重视孩子知识学业的同时,我们要经常性贯输人生的哲学。要让孩子知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什么?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好最快乐的人生?我们未来应该设立什么样的目标,做什么样的人?实现这些目标,要如何对待困难与挫折?那些事情会阻碍和损害人的一生?通过这样的教育,让孩子产生努力进取的内在动力,产生抵抗外来不良影响的免疫力。
3、约定孩子玩游戏的时间。家长可与孩子一起商量,划定玩游戏的时段与时长,并签订承诺书,实行奖惩。凡没违反约定承诺的,家长给予孩子奖励,奖励什么,可让孩子自己确定,家长尽可能满足;如果违反的,就给予惩罚。惩罚什么,也一定要挑选孩子最不想失去的。总之,约定了必须严格做到,约定的前提,就是先完成每天基本的学习任务,在其间,可适当安排游戏或看手机的时间,如此有放有收,孩子也不会有何意见。
4、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与业余爱好。学习是苦的,尤其在学业繁重和某学科总不进步的情况下,容易失去信心与兴趣,所以,家长要经常观察与关心孩子的情况,发现上述问题,首先自己不急不躁,不骂不斥,要降低心理目标,先安抚,后帮助,列出存在的问题,每解决一个问题,都要高调给予肯定、奖励和宣传,增强其成就感与信心;同时,根据孩子的爱好,可学习声乐、器乐、球类、棋牌、体能等方面的某一项,用健康的兴趣爱好抵御沉迷的游戏。
孩子沉迷游戏的原因:
1、一个孩子,若是在学校学习成绩不好,不受老师和同学们欢迎;回到家里,又不被父母待见。那么,这个孩子的价值感就是极度缺乏的。他在周围的人眼中,看不到一丝一毫的鼓励、认可与赞扬。如果他再性格内向,不善表达,无法释放因为被冷落、被否定、被忽视带来的负面情绪,久而久之就容易越来越沉默和压抑。当这样的孩子一旦遇到电子游戏时,就容易上瘾。因为在游戏世界中,他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价值感!这也是他逃避现实的一个媒介。在游戏中,他感受到了现实世界没有的东西,所有他喜欢,他沉迷,他上瘾。
2、沉浸在网游中的人都是在现实中难以获得自尊、成就、安全和幸福感的人。他们可能从小就表现出不善于与人相处的特征,一旦需要更多、更深入地与人交往时,会因为畏惧失败、脸红、被人奚落等选择退缩。自从有了网络,他们就惊奇地发现这里最适合自己——这里既可以肆无忌惮地表现自己,又不怕被人比下去或被人笑话,于是沉迷了。
3、有一些孩子,原本学习特别好,结果在初一、高一这些特殊的阶段,居然沉浸在网络中无法自拔。有些家长认为是游戏害了孩子,本来是一个好苗子,结果因为游戏,耽误了一生。那些在小学成绩特别好的孩子,升入了初中,突然发现自己的成绩不再像小学那么拔尖儿了,之前轻轻松松拿年级前三,现在辛辛苦苦地也才勉强拿到年级第50名。这种差距和失落感,是非常打击这些之前一直被羡慕的孩子们。这种情况下,心智相对坚强的孩子,会越挫越勇,继续努力追赶;可是抗挫能力相对弱的孩子,就容易放弃努力,*为力,甚至自暴自弃,一旦有契机接触游戏,就很容易沉迷进去,寻找慰藉。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31 01:44
首先,我们可以放下家长的身份,用朋友的身份去跟他沟通。不要用那么强硬的态度,跟孩子说自己也是比较能够理解他的,毕竟游戏确实是挺好玩的,而且能够放松心情。游戏不是不可以玩,但是我们要注意时间,不能一整天都在玩游戏,在什么时间就应该要做什么事情,学生时期就应该要好好的学习。只要控制好玩游戏的时间,兼顾学习的话,那么也是可以允许玩游戏的。其次,我们可以试着去培养孩子发展其他的兴趣爱好,当孩子对其他的事务产生兴趣的时候,自然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游戏上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31 01:44
可以尝试着先以游戏的方式来让孩子和自己袒露心扉,在慢慢教育孩子,让孩子意识到沉迷游戏的不对之处。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31 01:45
积极鼓励孩子学习,维护人际关系,丰富生活的同时,比如多做自己感兴趣或让自己开心的事情,让孩子阅读世界名著,看搞笑视频,结识好朋友, 逛街、看电影等,这些活动可以有效帮助孩子缓解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同时加强孩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切断孩子对网络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依赖。 照顾好孩子,尽量满足孩子正常合理的需求。 沟通的前提。 不要打骂孩子,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 教孩子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