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与苏轼的 念奴娇 比较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05 05:5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14:39
念奴娇
【宋】黄庭坚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
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
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
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
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曲。
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qiáng)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zūn)还酹(lèi)江月。
黄庭坚开篇就把读者引入开阔博大的景致中,景色之美给他的是精神亢奋。他的第二句词倒和词前小序相照应了,这就是月夜。不过,在黄庭坚看来,这不是一个朗月高照的夜晚,“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这里的“谁便道”自然是有人道,故有“清辉不足”之说。但在黄庭坚的反问中,仿佛可以看到“桂影扶疏”,那月亮的清辉应该是足够的了。这一句词原本是就景而议论,但在议论中状出了朦胧的月影,那“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原本质实,而“桂影扶疏”则显得有几分空灵。同时,他在这里着力表现的是客观物象,一种自然的美。而他在《洞仙歌》贺泸守王补之生日的词中写道:“月中丹桂,自风霜难老。阅尽人间盛衰草。”其中不重月桂之美了,则以月桂的永恒,在拟人化的想象中饱含人世的沧桑.
词的下片,因有词前小序,他的思路较为清晰。所谓“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中的年少者,当是他的诸甥。唐代杜甫有“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羌村三首》其二)。黄庭坚的这句词有杜诗的影子,不过经他化用之后倒令人不觉。让人感到的是,此刻他们处在张宽夫园林里,看眼前景象,幽静的小路围绕着张园高大茂盛的树木,因天色渐晚,秋凉沁人。这时大家以金荷为盏,举酒相属,当别有趣味。不过,他却说“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黄庭坚在这里化用了范仲淹的名词《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的是家万里、归无计之意,所以他说难得尊前相劝酒,从而让人感受到他的思乡情怀。黄庭坚因迁谪之故,一生为官甚多,河南、河北、江西、山东、湖北、四川、湖南、广西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最后死于广西的宜州(今广西宜山)。他本是江西人,四处的流落家园之思自不可免。而且这是怎样的生活呢?“万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欢意”(《醉蓬莱•对朝云叆叇》);“投荒万里无归路,雪点鬓繁。度鬼门关。已拼儿童作楚蛮”(《采桑子•投荒万里无归路》)他在词里表露这样的心声,是遭贬之后背井离乡的哀痛,孤苦与死亡相伴,他能够说什么呢?
而苏轼词极雄丽之至,大起大落,横绝今古。既认知人生如梦,又极写人生之辉煌,使人难辨其究竟消极还是积极,人生功业虽辉煌而终归于梦,但纵使如梦毕竟曾经辉煌,也许如梦的辉煌人生更值得珍惜,更惹人向往。古往与今来,哲理与人生,在雄长豪宕壮丽恢弘之中,隐然一种低徊婉转深隐幽微的情思绵绵不尽。
黄庭坚则在沉郁之际突然从孙彦立的笛声中获得超然的情怀,“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曲”成为他心灵的最新写照。所谓老子,犹言老夫,是他自称。如是张扬了他意气风发的神态。胡仔曾说这首词,“或以为可继东坡赤壁之歌云”(《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31)这里说的“赤壁之歌”指的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其实并不尽然。《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对历史的回顾中,寄寓人生短促,不能及时建功立业的自我苦痛,沉郁有余,豪放和旷达都显得不够充分。而黄庭坚这句词更类似于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所表达的“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情绪,对于人生一切都显得很淡泊了。同时,从这里看来,词应该写于他的人生晚年,在遍历了生活的风风雨雨之后,最终寻求的是归于淡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