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字的本义是什么——“目”与“虫”的蜕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05 05:3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3 15:18
蜎(yuān)蜎者蠋(zhú),烝(zheng)在桑野。——《诗经•东山》
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诗》曰:“蜎蜎者蜀。”——《说文解字》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1. 甲、癸(乂)、葵
《说文解字》说:“蜀,葵中蚕也。”葵花,为生命捕获光,光化为子(葵花籽),生命得光所赐,也被光吸引、向光而生、生子而逝的像。葵,小篆写作“艹,癸”。癸(gui),为天干第十,即天干之终。天干第一为“甲”。甲( 那是我心里一亩田 ),甲骨文写作“十”形;癸( 饮水思源 ),甲骨文写作“乂”形。“乂”( 一以贯之五 )为“十”之转变,第一化第十,第十转变归一。
光与生命从彼此阻挡、互相改变开始,而能彼此牵引互化,从甲至癸,始也是终。就如葵花,从捕获光开始,也被光牵引,至终结籽而逝。籽再炼油,光就再生。因果始终贯通。癸,小篆写作生命之间彼此牵引改变、平衡互化之形。癸,就是归。葵花向日,乃生命归属之像。因为生命有共同的归属,才能彼此相属。
1-2《甲骨文编》甲,癸,3《说文解字》葵。1.横竖切交转化。2.四个点,乂。3.艸,癸。
甲:两相一体,不断持续演进;光与生命,彼此不断切交转化。
癸:点滴入微,而能彼此牵引互化,逐步渐聚;从甲化入微末,微末可再化甲。
葵:生命逐步起伏升降,不断周转的像;生命如草,荣枯逐步交替,此起彼伏,有分有合的延续过程,就是生命从微末而出,不断周旋变化,万象繁生的过程。
2. 蜀、蚕
《诗经•东山》以蠋(一种野蚕)为意象,表现远征的男子思念家园和妻子的思归之情。蜀,甲骨文写作“目,人,虫”,“目”( 饮水思源 )为点滴频动的像,“人”( 什么是时间一 )为波动变化的像,“虫”( 题记 )为两相彼此互化的像。频频波动,两相互化,就是“蜀”。
蚕,小篆写作“旡,旡,曰,虫,虫”。旡( 爱与恨 ),是光频入口而分,频频渐圆而满,化波而逝,有欠有还的必然性。曰,是入口之光,合成而出,变成话语,如光传递的像。蚕食桑叶,点点滴滴,无声之中积累,蜎蜎吐出丝来,生命化波。蚕,是生命取得波,再化波,当中作茧自缚,至终蜕变升华,从餐至灿的像。也是光消散自身,化为引力波,让生命在宇宙的演进中认识真道、精神升华的像。《说文解字》说:“蜀,葵中。蚕也。”就是说生命向癸而归的过程中,经历如蚕一样的点滴积累、坎坷波动、蜕变升华。
生命如蚕,于桑野中,默默升华,蒸腾而上,就是历经沧桑之变,生命回归的历程。远征之人,思念家园和妻子,无论历经多少坎坷、无论时间多么久长,都必思归。因为家中的点点滴滴,妻子的丝丝缕缕,都如征衣时时在身,越旧越亲。“蜀”是“熟”也是“属”,心有所属,因为有相熟之缘。点点滴滴,如水涓涓在心,所谓“蜎蜎者蠋”。《诗经•东山》可谓“蜀”的意象之作。后人解“蜀”,必引《东山》。
蜀的甲骨文也写作“目,以或亘(gen)”,“以”为转化之像,“亘”为互相转化而能绵延之像。是以点滴频动,而能拨弄心弦;彼此互动,相互转化,而能聚合。眉目传情,对过眼神,就知是不是在一个频道上;即或无情,若是经常磕头碰面,也算有缘。“熟”就是这样一个点滴积累的过程。人能一见钟情,内中之熟,渊源更是来自宇宙造化、亘古历程。有缘不易,人头脑虽不尽知,但心中念念,就当彼此珍惜。
《诗经•东山》结尾说:“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新的时候自然动人,旧的时候不更让人萌发情思、思念所历经的甘苦吗?新必成为旧,旧来自新的积淀,新旧转化,才能发展延续。熟而相属,从新到亲的回归,就是“蜀”从目而起,转化为绵延情思的精神历程。
1-2《甲骨文编》蜀。3《说文解字》蚕。1.目,人(翼形),虫。2.目,以或亘。3.旡,旡,曰,虫,虫。
蜀:1.频本合一,两分而谐,能再化成波,两相不断相互转化;目使光分,而又牵引频聚,人从波生,也能化波而去,如虫能两相周转。2.如目相视,彼此交换眼神;两相彼此牵引,逐步互化互补而合,如旋旋彼此转化、相互碰撞传递。
蚕:光频入口而分,频频渐圆而满,化波而逝,有欠有还之理,成为口中之光,合成话语,如光传递,就是生命又点滴周转、化出波来的像。
蜀地山川秀丽,蜀锦鲜艳美丽。古蜀国对于“目”的辩证性有特别的认知。三星堆青铜面具有双目突出和纵目的形象,表示神以象引领,让人眼界拓展,从可见之像积累成长,直至超越眼目所见、重归于神的含义。还有大量“眼型器”,表现了眼睛角度不同而彼此融合、立体成像的原理,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以不同的看见、不同的角度互补而合一之理。
“纵目”,既是放纵人的眼目,也是表面之像对人的障目。双目成角,互补而立,两相辩证,让人成长,逐渐让人超越眼见。目,代表微而渐积、从极而反之道,是参透世事,通达是非曲直之妙的反映,也是人从肉体眼目回归精神与内心世界成长的经过,完成从思念地上的小家,到思念不见之大家的精神蜕变,才能真地拥有“纵目”。
商代三星堆纵目青铜面具和眼型器。
3. 独、烛、斗
人在思归未归之中,当然“孤独”。《尔雅•释山》说:“独者,蜀。”独,秦简牍和小篆都写作“犬,蜀”,即繁体字“独”。犬为知恩图报之像,图报而返,蜀为当中点滴坎坷、蕴育升华的历程。《说文解字》说:“独,犬相得而鬬(dou)也。”鬬,通“斗”,《说文解字》说:“斗,两士相对,兵杖在后,象斗之形。”斗,甲骨文写作生命之间、予取交织、共同成长之像。生命之间相对独立而予取交织,独而有斗,斗而共升。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棋逢对手,将遇良才,人相斗的过程,也是相属的历程,也是一个转化的历程。独的斗争性,是人自我蜕变、懂得辨证相合之道的斗争,是随从眼目与回归精神的斗争,是眼光独到的成熟过程。
人感到孤独,因为需要相属,而相属需要“蜀”的点滴转化。就如一蚕,从微末之小,默默寂寂,丝丝缕缕,历经辛苦蜕变,化蝶而生,才有两情相悦的美好。前世之缘,也是修来之缘,是为“蜎蜎”。
所以古有“玉蝉”,整体为频动之形,如内心共振之频;玉蝉有节,从微而增,至终贯通,从地上之虫,变为高风亮节、金声玉振之蝉。此为“虫”之两相转变。
“玉蝉”如蝉,也如蚕。上古玉蝉分为两脉。一脉为牙形,像蚕,演变为后世玉佩中的“冲牙”。分合频动,彼此相“冲”,彼此为“牙”。牙形也是“匕”形。古蜀国祭祀坑中大量的象牙,就是“蚕食转化之能”的象征。“匕”形也化身为更具实用性的匕首和小勺,匕首是相角能入的像,小勺是点滴相与的像。玉蝉另一脉为“八”形,像蝉,演化出汉代玉蝉,即著名的“汉八刀”。八为频频互动之像,频频相反,交替起伏,转化而合,成蝉之声。
上:牙形玉器演化:1红山文化,2石家河文化,3商代铃首铜匕,4-5西周晋国大墓,5西汉初期组玉佩(最下两件为冲牙)。下:蝉形玉器演化:1良渚文化,后石家河文化(2正面,3侧面),4商代,5-6汉代“八刀”。
唐李商隐《无题》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诗人继承《诗经•东山》主旨的同时,加入了“蜡烛”的意象。生命如烛,点点滴滴,生光而逝,当中也有周转往复、泪又化蜡的渐进历程。所以,烛,楚简帛和小篆都写作“火,蜀”,即繁体字”烛“。可表生命如火,燃烧自己,完成两相互动、合一化光,需经过点点滴滴、波动变化、蜕变升华、周转往复的历程。《东山》之蠋,《无题》之烛,一以点滴之虫为像,一以点滴之火为像,生命历炼、蜕变升华,两相互表互通,所以二字同音。
《甲骨文编》斗,《说文解字》独,烛。1.早,癸,早。2.犬,蜀。3.火,蜀。
斗:生命曲曲折折,相牵互化,彼此交织,就是从生命起初,又至生命新生的过程,就是彼此予取交织,而共同长久之理。
独:如犬知恩图报,图报而返,要经历蚕从虫点滴坎坷、蕴育升华的转变。
烛:生命如火,燃烧自己,完成两相互动、合一化光,需经过点点滴滴、波动变化、蜕变升华、周转往复的历程。
古蜀国的历史与中原华夏文明一样悠长,且更具神话传说色彩。《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西陵位于蜀地,嫘祖在北周以后被祀为“先蚕”。《史记·蜀王本纪》记载,古蜀国首位国王名为“蚕丛”,但时间不详。晋《华阳国志·蜀志》说:“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前11世纪,国王杜宇称帝,即“望帝”。望帝禅位于丞相鳖灵,可是鳖灵不仅把国家治得乱七八糟,还占去了望帝的妻子和女儿。望帝欲回城规劝,可是人人闭门不见,他在西山化为子规鸟,每当春季,提醒百姓“快快布谷”。啼鸣化血,染红了漫山的杜鹃花,即“子规啼血”的故事。鳖灵建立的王朝在前316年灭亡于秦,古蜀国终结。
远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前,蜀地就已通过“蜀-身毒(即印度)道”与中东地区有贸易往来。1993年,奥地利Gubec等五位考古学家在古埃及21王朝(公元前1085一前945年,中国西周时期)的木乃伊头上发现来自中国的丝绸织物(《自然》杂志文章《古埃及的丝绸》)。古代中东和西方最早称中国“赛里斯(拉丁语Seres)”,即“丝之国”。《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骞通西域时,就在大夏(今阿富汗)的市场上发现来自蜀地的蜀布和竹仗。
“蜀地”为典型的盆地,因为地理封闭,气候温和,易于“偏安一隅”,形成舒缓的民风和生活节奏。盆地也像一个“斗”,有其独,有其斗,有天府之国的瑰丽传奇,也有“阿斗”乐不思蜀的落寞。历史如此交织,在循环往复的历练过程中,缓缓蜕变升华,蕴育出灿烂的蜀文化,构成“蜀”独特的辩证性和自始至终的回归历程。
蜀,简化字写作“横写的目,勹(bao),虫”,同样可表从眼目不见之小,到超越眼目的成就,蕴含曲折转化的蜕变历程。汉字一本而造,大道至简。从《诗经•东山》,到东汉的《说文解字》,到唐代李商隐的《无题》,从古蜀国到今日的蜀文化,文明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蜀,从同声关系来看,渐渐变化之意近熟、两相彼此互化之意近属、点滴日月积累之意似鼠、生命演进过程之意近竖、默默无声曲折成长之意似树。以蜀名虫,名物,名意,名地,皆入形入理,惟妙惟肖。《说文解字》说:“惟初大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汉字解析的理论和方法,参见 为什么说汉字是一个表义符号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