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急急!高中生求教写稿子(登在学校杂志上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02 18:1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5 15:33
德育校本课程纲要
一、德育校本课程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中学德育大大纲》、素质教育等有关要求为依据,全面落实课程标准。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从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分层次确定德育工作的目标和内容。在保证对学生进行基本思想*观点、基本道德、基础文明行为教育、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基础上,努力构建具有开发区中学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力求在德育校本课程认识上有所突破,在德育工作实践上有所创新,在德育工作实效上有所提高,全面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系列化、人本化、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为我校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创建目标奠定基础。
二、德育校本课程总体目标
学校德育工作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主线,制订如下目标:
1、德育校本课程管理目标:系列化、人本化、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1)德育工作系列化。力求把学校德育工作具体分解到年级,具体到学期与月,每月根据主题安排活动,形成系列,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受到教育。
2)德育管理人本化。逐步建立以学生成长导师制为基本模式的亲情化、互动式、人本化的校园人际关系。试行并全面推广“学生成长导师制”,继续使用好《学生成长记录册》。力争使学生对“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满意率达100%,《学生成长记录册》使用合格率达100%。
3)德育队伍专业化。使年轻班主任教师100%的接受学校及上级有关部门培训,积极争取德育专职人员和思想*课教师参加上级举办的专业培训;力争配备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师;通过培训在全校培养一批德育工作带头人。
4)德育评价科学化。建立和完善德育工作的“双线”评价机制,即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教师德育工作评价,把教师德育工作评价结果纳入教师工作考核。
5)德育资源最优化。利用好校内德育阵地(一报、一刊、一台、一站、两室、板报宣传栏、校园文化长廊),充分发挥其主阵地作用;积极开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发挥德育基地的互补作用。
6)德育效果最优化。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牢固树立“知荣明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使学生的思想品德评定合格率在98%以上,有效控制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
2、德育校本课程育人目标: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审美。
将学生培养成具备以下素质的青少年:
1)、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正确的*方向。
2)、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和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志向。
3)、遵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行为习惯文明,团结友爱,孝亲敬老,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4)、具有现代公*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和竞争意识;有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观念;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5)、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有强烈的进取心和责任感。
6)、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初步了解党的基本知识,为将来成为坚定的*主义者奠定基础。
三、德育校本课程的理念:
1、坚持德育为首理念: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确保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首要位置。坚持德育为首、成才先*。
2、坚持全员管理理念: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有全员管理观念。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格局,形*人育人、处处育人、事事育人的合力,特别要加强德、智、体、美、劳的整合互动。
3、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学生是德育主体的观念,帮助学生确立自主发展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坚持内化提高理念:德育工作应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其最高境界是学生心灵的内化。这一过程首先是严格制度管理,其次是在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亲身的学习、实践、体验,并经过多次反复,逐步内化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德育校本课程类型:
1、学习课程:时政课,校班会,学科渗透;
2、专题课程:请名师、专家讲座;
3、环境课程:校园、班级环境布置,校园、班级文化;
4、活动课程:如艺术节、体育节、主题活动月、升旗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重大节日庆祝会活动等;
5、社会实践:社会考察与调查,军训等。
五、德育校本课程内容:
1、*思想教育 2、行为养成教育 3、道德品质教育
4、民主法制教育 5、心理健康教育 6、社会实践教育
六、德育校本课程实施原则:
1、坚持正确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原则;
2、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知行统一原则;
3、坚持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4、坚持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5、坚持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6、坚持集体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
7、坚持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结合原则。
七、各年级德育重点、目标及内容
(一)初一年级德育重点、目标及内容
1、德育工作重点
1)做好中小学德育的衔接工作;
2)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学习和学会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注意起始年段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初步建立良好班集体,形成良好的学风与班风;
4)进行“五爱”教育、爱校教育、爱家教育和遵守社会公共道德教育;
5)进行中华民族精神、民族传统美德和优良传统教育,
6)进行初步的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
2、初一德育目标
1)思想品德目标
⑴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素质,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⑵初步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学习目的;
⑶学习并继承中华民族精神、传统美德和优良传统;
⑷了解改革开放的成就以及树立改革开放*的正确性的认识;
⑸相信科学,拒绝迷信。
2)道德行为目标
⑴培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
⑵培养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自觉意识;
⑶初步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尊敬父母和长辈、尊敬老师,关心集体和他人,以为集体和他人做好事为荣的观念;
⑷勤俭节约,尊重劳动,爱惜劳动成果;
⑸初步懂得责任和义务的内涵;
3)个性心理品质和能力目标
⑴认识并初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⑵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⑶培养与同学友好相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良好品质;
⑷初步具有承受学习与生活上的挫折和压力的心理准备;
⑸初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观念。
3、德育内容
1)思想品德方面
⑴加强和巩固“五爱”教育;
⑵正确的学习目的教育;
⑶热爱和关心班集体的教育;
⑷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内容的教育;
⑸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族精神、传统美德以及优良传统教育。
2)道德行为方面
⑴校规校纪教育,自觉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⑵爱护花草树木、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爱护公物教育;
⑶安全意识教育;
⑷良好的文明礼貌、行为习惯规范教育;
⑸敬老爱幼,遵守社会公共道德和公共秩序教育;
⑹热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教育。
3)个性心理品质和能力方面
⑴进行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⑵正确认识心理咨询,了解心理学中有关对元认知的认识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的内容;
⑶与同学友好相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良好品质的培养;
⑷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的培养与教育;
⑸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的培养与教育。
(二)初二年级德育重点、目标及内容
1、德育工作重点
巩固初一年级德育成果,根据初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开展青春期心理教育与引导,平稳地向青春期过度,实现生理和心理的健康转化,努力缩小差距,减少两极分化;巩固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的成果,进行初步的理想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
2、德育目标
1)思想品德目标
⑴进一步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素质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⑵具有初步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知法、守法;
⑶树立爱校、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树立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刻苦学习的情感;
⑷相信科学,拒绝迷信和陈规陋习,初步具有科教兴国意识;
⑸*上积极要求上进,有积极向团组织靠拢的意识。
2)道德行为目标
⑴养成自觉的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与行为习惯,继续养成文明的行为规范意识;
⑵具有自觉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意识;
⑶关心集体和他人,以为集体和他人做好事为荣,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中的较为复杂的问题;
⑷珍惜时间和学习机会,努力学习,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较为科学的学习方法;
⑸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做到心中有他人,学会养成先人后己的好品质。
3)个性心理品质和能力目标
⑴养成与巩固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⑵能够较正确地看待和评价自我和他人,具有初步的自我*能力;
⑶能够正确处理交友与学习的关系;
⑷对异*往有较为正确的态度;
⑸进一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观念。
3、德育内容
1)思想品德方面
⑴继续加强“五爱”教育;
⑵正确的学习态度教育;
⑶知法、懂法、守法观念与意识的教育;
⑷树立远大理想的教育,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教育;
⑸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学习与基本国情教育。
2)道德行为方面
⑴针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进行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
⑵从孝亲敬老到尊重、关心、爱护、帮助他人的教育;
⑶保护环境意识与参与环保行动的教育;
⑷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规范的教育;
⑸能较好地遵守社会公共道德和公共秩序教育;
⑹爱惜粮食的习惯养成教育;
⑺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的培养教育;
⑻艰苦奋斗传统教育。
3)个性心理品质和能力方面
⑴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
⑵关心心理成长历程,自觉塑造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
⑶进一步了解“元认知”,并把它运用到塑造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自我监控和自我教育中;
⑷在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的培养中,正确理解父母亲的关爱,消除家庭教育中的逆反心理;
⑸为人正直,诚实谦虚,发奋进取,戒骄戒躁,意志坚定等优良品质的养成教育。
(三)初三年级德育重点、目标及内容
1、德育工作重点
巩固前两年的德育成果,根据初三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面临的毕业、升学、就业压力进行教育与引导,开展知法、懂法、守法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主的教育,进一步进行理想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培养合格的初中毕业生。
2、德育目标
1)思想品德目标
⑴了解我国基本国情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常识;
⑵热爱中国*党,了解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
⑶具有进一步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懂法、守法;
⑷由爱校、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出发,进而树立主人翁意识和民族责任心、自豪感,立志报效祖国;
⑸有积极要求上进、争做一名优秀的共青团员的意识。
2)道德行为目标
⑴继续培养与巩固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与行为习惯的意识,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⑵能自觉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⑶心中有他人和集体,能正确处理自我、他人与集体三者的关系;
⑷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努力学习,立志成材;
⑸有自觉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3)个性心理品质和能力目标
⑴进一步养成与巩固健康、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⑵具有较稳定健康的包括兴趣、爱好、意志、情趣等在内的内在性格;
⑶基本形成较稳定的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正确处理同异性之间的交往和友谊;
⑷初步具有用正确的观点、思想、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德育内容
1)思想品德方面
⑴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常识的教育;
⑵党史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的教育;
⑶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教育;
⑷国情、家乡情、校情和发展前景与爱校、爱家乡、爱国的教育;
⑸共青团的性质、宗旨、任务与青年进步成长的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团的知识教育。
2)道德行为方面
⑴进一步进行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
⑵“五爱”与“五心”教育;
⑶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⑷中华民族精神、传统美德、优良传统的再教育;
⑸谦虚、诚实,诚恳待人的良好道德品质的教育。
3)个性心理品质和能力方面
⑴青春期心理卫生教育;
⑵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
⑶初三的正确学习复习方法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指导与教育;
⑷进一步进行良好的品质养成的教育和理智感、*感、独立意识的引导与教育;
⑸正确判断是非能力的培养与教育。
4)毕业教育
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教育;
⑵“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
⑶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亲情、友情教育;
⑷“做合格的初中毕业生”教育;
下方正文:
我们中国有重视德育教育的悠久传统,也产生了不少道德模范,但从总体来看,人们的道德表现与社会生活实际有很大的距离。今天在凤凰博客上看到一篇相关文章,觉得观点新颖,择其要点,与大家分享。
福泽谕吉非常注意身教,认为在道德教育中,身教比言教重要得多。而这个身教就是从教育者开始及身边人物开始的举止行为对儿童的榜样教育,这比一个只用言语来教育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德育不是听其言而是观其行。”福泽谕吉的榜样教育中的榜样最重要的就是日常生活中的那些人物的言行举止,而不是远在天边的高大全的人物;是和平时代的平凡人物显现出来的品质,而不是在非常时期出现的个别特例;是生活常态下的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而不是在畸形状态下的极端表现。
现在的德育不能回归到古人、圣人那里去。因为那个时代存在的条件已经没有了。所以真正的德育应该是“顺乎人情”,因势而导的,不可脱离生活,不可胶离生命存在的具体形式。也不可脱离真正的社会环境与*气候。
德育的目的是生命与生活内在的生成物,而不是外在强加在人头上的东西,只是把生命中更有利生命成长与生活幸福的东西加以引导,顺势而发而已。所以,成年人不可以用连自己都做不到的,或者自己年轻时候也做不到的,来教育儿童,来严格要求学生。这样的谴责对儿童来说没有教育的力量。
福泽谕吉强调的榜样也就是生活中,特别是和平时代的榜样。他非常反对用战争时代的榜样来教育和平年代的儿童。认为,这不仅无效果,而且会产生严重的后遗症。在谈到道德的标准时,福泽谕吉不同意当时社会教育中普遍地把古人忠孝之言行当作儿童的教育榜样要。虽然“其言无不佳,其行无不善”(第114页。)但是因为这些言行标准往往趋于极端,一方面容易被少年儿童误解,一方面会害人害事。日本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影响是深刻的。所以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广泛影响的蒙童教材“二十四孝图”对日本的教育也产生过相当广泛的影响。但是福泽谕吉认为,这是非常糟糕的影响。他提到那个在中国著名的“郭巨埋儿”的故事。他说:“当奉养老母缺少钱财时,嫌孩子累赘而把亲生子活活埋掉。这固然尽到了孝道,不过尽孝道再没有其他的途径吗?所谓嘉言善行,讲的多是这类极端的事件,所举事例即使在古人言行中也算是最激烈、最痛苦的惨景,对普通人来说是无法忍受的。”(同上书,第114页。)福泽谕吉认为儿童的教育应该贴近儿童的真实生活。而不应该把那些极端的例子当成典范来教育儿童。这样的负面效应是非常糟糕的。他仔细分析了这些非人的榜样出现的特殊背景,说:“现在宣扬的所谓的善行良言,不过是在人事艰难困苦时节显现出二十四孝的光辉。在中国因有殷亡周兴的变故,才出现了伯夷、叔齐的义节;在日本因有元弘建武的黑暗时代,才促成了楠正成的忠义之名。凡此种种,都是在极端不幸、非常恶劣的时势下,*出来的特殊的忠臣孝子。其忠孝虽然是人生的美德,但从国家方面来看,这种异常事例并非可庆可贺之事。”所以,更不可把这些极端的事例用来教育儿童,因为这些东西不但离儿童的现实生活太远儿童不好理解,而且会因为理解有错误而产生负面效果。比如以为只要敢于做别人所不敢做的事就是勇敢,从而产生了破坏性的行动。做出不良后果的事来。对于国家来说,此等英雄事迹的正确对待方法是“这类特殊的忠孝行为正像藏在袋中的正宗宝刀,不可轻示于人。如果深深地铭记在人们心目中而不轻易地说出来,倒是国家的幸事,并且也可以使社会秩序安然稳定。”(第115页。)那么一方面承认这类行为的良善性,另一方面却不宜大力宣传这样的道德榜样。这不是矛盾的吗?不是的。这种极端行为如果用来鼓吹为人们的日常规范,其危害在于,不是做不到,就是普遍成为社会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的根源。这样反而把一个正常的生活秩序弄乱了。
福泽谕吉的榜样教育的要点有:
第一是必须是从日常的真实生活中来的,表现的是真实的日常生活的常态;所谓德育只是让儿童学会过正常人的日常生活而已。
第二,因此榜样不能来自因国家的灾难及特殊时期而产生的特殊事件。因为远离了儿童的正常生活,儿童很难真正理解,更容易产生相应的误解,从而因为儿童再也没有相应的环境,而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破坏秩序的后果。
第三德育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人的生活与生命的质量,所以德育的力量是来自内在的,是发掘出人的天性中的善,造成环境的影响力,然后顺势而导的结果。而不是脱离人的生活与人生命常态的外在强加的东西。
第四,学校的德育工作只是良好社会的反映,很难把一个欠良善的社会环境笼罩下的德育环境改变过来。也就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取决于社会的大气候。学校只能在社会良好风气的前提下顺势引导,所以只有学校局部的改革是无效或者低效的。
下面再谈一点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我们国家一直很重视德育工作,但是我们的德育一直很低效。但是在寻找原因时多是从方法上去寻找,而很少考虑内容与目标是否定位准确恰当。福泽谕吉早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就发现德育问题的重要,而且看到一个转型社会里人们容易产生的一些偏差。比如所提倡的道德榜样严重脱离人的生活与人的生命本质,也严重脱离现实的常态生活。所以不但是无效的,而且是非常有害的。极端的榜样人们可以怀念他,却不可以在社会上大力宣扬,特别是不可以作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而这些恰恰是我们一直,而且现在还在犯的德育上的错误。可以说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全国范围内学习雷锋这个榜样,给中国“*”的十年浩劫,产生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使人们处在一种非常态的不正常的*环境中,所做出来的事也往往脱离了一个人正常生活的需要。而简单的服从与听话,非独立思考的人格更是加剧了这样的悲剧的诞生。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德育观至今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改正。我们一些地方,还在用累计做多少好事的办法来统计学生的德育操行。结果导致做好事成为难事,令人生厌的事,成为弄虚作假的事。从而从另一方面进行了一种恶德的教育。因为,在这样的操行比赛评定中,学生们的恶性竞争导致了人的良性的丧失。最后这样的道德教育的严重后果也在**追求政绩的行为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其后果正如福泽谕吉所说:“严重扰乱了社会的正常秩序。”这样的经验教训是值得深思的。现在离开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已经是一个半世纪过去了,日本当年社会转型时期遇到的许多问题,也是我们现在所遇到的。借他山之石,可以攻吾玉。不能因为时间久远而忽视,更不可以因为两国有过历史仇恨而感情意气用事,而盲目排斥。当然福泽谕吉曾经鼓吹对中国作战,是中日甲午战争的支持者,有强烈的军国主义思想倾向,这是我们需要批判的,但是他的富国强民思想,对我们的建设是有启发意义的,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民族应该学会向自己的敌人学习,而日本正是具有这样的素质,二战后他们向给予他们毁灭性打击的美国学习,并且取得了成效,这是我们必须重视的。
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