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05 01:0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5 16:51
“我不辛苦,不忐忑,不亏欠我这一辈子,就是我最好的人生状态。”—— 褚宏生
发现中国好手艺
锦袍素雅身段娇,春风拂柳展妖娆。
说起旗袍,大多数人脑海里都会不自主地闪过《花样年华》里的苏丽珍。
在剧中,张曼玉以23套颜色、风格各异的旗袍展现了优雅迷人的东方女性之美。
我想大抵每个女人心中,都有一个瑰丽的旗袍梦。
电影《花样年华》剧照
旗袍固然美,却也离不开手艺人的创造。
他们用一针一线将旗袍的独特向世人展现,唯有创造的生灵才会是生灵。
褚宏生便是这其中的一人,从16岁到99岁, 他一生制作了5000多件旗袍 ,
从民国美人到现代名媛,从政治圈到影视圈,无数人拜倒在他的手艺下,成为他的忠粉。
手艺人的成长,大都并非一蹴而就的,
而储宏生的成功,却仿佛轻而易举。
可能荆棘遍地,但我仍想走一遭
2017年,褚宏生99岁。这个年近百岁的老人,从16岁开始,只做一件事——手工制作旗袍。
16岁那年,褚宏生被父母从苏州吴江老家送到上海,拜当时上海滩最有名的裁缝朱汉章为师。
学徒仅仅2年的时间,他便因为影后胡蝶量身定制的旗袍而一举成名,轰动了整个旗袍圈。
当时不管在谁看来,他的成功都过于顺利。 但在成功的背后,隐藏的是他当学徒时的努力和用心。
褚洪生工作室
当时与褚宏生同期的徒弟们都开始动手干活时,而师傅却一直让自己练基本功,褚宏生只能干着急。
但其实是师傅看出他是块好料子,又怕他把“学生意”错当成“跑生意”——把待人接物的技巧当成了养家糊口的路子,所以才用 3 年时间磨炼褚宏生的性子。
“刚开始的时候我特别不服气,气呼呼地去找师傅理论,”褚宏生慢悠悠地回忆, “几年后,我才理解师傅的苦心,他是让我别心急,说以后我会比他们做得更好。”
褚宏生出师后,师傅送给他一条爱马仕款式的老皮尺,搭在褚宏生的脖子上,这一挂就是77年。
1936年,他接到了自己作为学徒的第一个大单,为影后胡蝶量身定做一件旗袍。正是这笔订单,彻彻底底地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当时褚洪生因为创新的理念与师傅争论不休, 他坚持选用法国蕾丝替代原有的面料, 这样新颖又大胆的想法,在当时如若失败,可能会成为他旗袍生涯永远的黑点。
他站在人生的交叉路口,不顾师傅的反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与传统相悖的一条路,可能荆棘遍地,但他仍想走一遭。
独特的旗袍遇上美丽优雅的佳人,二者交相呼应,一经面世,就受到了众人的追捧。有人感慨: “以胡蝶之艳光亦未能使旗袍失色。”
自那以后,褚宏生逐渐名扬四海,连当时的宋庆龄都忍不住要求他的量身定做。
客人也从胡蝶,宋庆龄变成了张曼玉,巩俐等人,甚至连杜月笙都把他请到家里去做。
渐渐地,人们开始称他为“上海滩名媛们背后的男人。”
旗袍,她有她的性格
从那以后的80多年岁月里,无数时光都被他缝进了那五千多件华丽的旗袍里。
手艺从来不能一蹴而就,做旗袍也不例外。一件旗袍的完成必定要经过繁复的步骤,钉直角扣、划线、刮浆、开滚条、缝纫、盘扣、量体、打样……
在 科技 如此发达的今天,这些繁琐的工序本可以用机器来代替,但褚洪生仍然坚持纯手工制作,从不曾动摇。
他常说:“旗袍就像一个人一样,不是机器硬邦邦的,她圆润有性格,只有人手才能缝出。” 这是一位匠人的坚守,更是对于传统手艺的坚持。
作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大师”级裁缝师,他却只说自己只是一个做旗袍的“普通裁缝”,比起沽名钓誉,他更喜欢把自己埋在布堆里专心致志地研究旗袍。
他做了一辈子的旗袍,却没有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店。相比于钱, 他的眼里只有旗袍。
“我就是个做旗袍的,现在老了都做不了旗袍了,就只能帮别人量身,我不辛苦,不忐忑,不亏欠我这一辈子,这就是我最好的人生状态。”
在他看来,旗袍是世上最美、最能体现女性特质的服装,而且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旗袍永远不会过时。
尽管已经耄耋之年,说到自己最喜欢的旗袍,褚洪生仍然两眼发光,就像个看到自己喜欢糖果的孩子。
这个近百岁的老人,在这个成衣泛滥的年代,以近乎笨拙和执拗地坚持,保持着这一针一线的温度。
他的合作伙伴,忘年之交周朱光评价他:“是一位神人,不用量就能说出客人的三围,他非常纯粹,好像脑子里只有旗袍,为旗袍而生。”
上海滩最后的裁缝,已成绝唱
2017年春节,99岁的褚宏生作古了,他的旗袍已成绝唱。
谈到旗袍,他曾不止一次说过自己的愿望,就是: “等到某天,旗袍能回到中国女性的日常装当中去。”
很遗憾,他没有看到这一天。更遗憾的是,随着大师的离去,一个衣香鬓影的时代结束了。
旗袍不复昨日之荣光,我们再难逢见一个穿着旗袍的女子,走在城市的寻常巷陌,风光动人。
这个见证了旗袍起起落落,东方女性审美几经变换的的旗袍匠人,带着对传统的守护与未来的期盼告别了人世。
直到最后,他仍在坚守着自己的旗袍之道,即: 女人身上流动着的气韵,是含蓄与性格之间微妙的平衡。
在如今快餐文化的影响下,无数的手艺人被 历史 的洪流淹没,无数的手艺被现代化的工艺冲击,无数传统工艺就这样慢慢地消失在 历史 的长河中,这又何尝不是中国文化的悲哀呢?
只愿世人有朝一日能慢下脚步,看看那些幕后的手艺人,看看那些已经失传的艺术,将之发扬光大。
风尚来来去去不变的是对手艺的历练
匠人老去,匠心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