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21:5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6 04:37
人类社会利用蜂毒的历史悠久,同时人们对蜂毒和蜂毒肽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自从1952 年Neuman等人用电泳法分离获得蜂毒肽以来,关于蜂毒肽的研究拉开了帷幕,很多研究发现蜂毒肽对体内外多种肿瘤细胞都有杀伤作用。
1972 年,Haberman报道1 μmol/L 的蜂毒肽就能阻止肿瘤细胞增殖但却不抑制正常细胞的生长与克隆率。
1996 年,Arora通过对正常大鼠肝细胞与大鼠肝癌细胞抗缺氧损伤能力的实验对比,证实蜂毒肽激活磷脂酶 A2(PLA2)能够解除肝癌细胞对缺氧的抵抗。Dunn 等将来自于鼠抗人骨髓瘤细胞和淋巴瘤细胞表面特异蛋白的抗体 SCFV 基因同蜂毒肽基因相融合,构建了能杀肿瘤细胞的抗毒素基因,大肠杆菌中融合基因并表达,精制的抗毒素显示了体外杀死肿瘤细胞的效能 。
1999 年, Kubo 等通过 5 种细胞毒的测定方法对蜂毒肽与嗜酸性粒细胞的主要碱性蛋白进行比较,结果证实蜂毒肽能插入 K562 细胞的胞膜中进而形成孔道,引起 Ca2+内流,使胞内 Ca2+浓度升高,细胞裂解,最后导致在 1 h 内蜂毒肽对实验的白血病细胞均具杀伤效果。同年,Shamsher 等研究发现蜂毒肽可激活磷酸脂酶 D 进而裂解人单核白血病细胞(U937)。
2001年,黄雪强等[6]通过人白血病细胞观察蜂毒肽促凋亡的作用,结果发现对白血病细胞 5 mg/mL 蜂毒肽作用 4 h 与4μg/mL 蜂毒肽作用24h 都可见典型凋亡特征,进一步实验发现其诱导细胞凋亡同 bcl-2 基因表达显著下降相关。
2003年,刘岭等通过MTT 法对 SMMC-7721、BEL-7402 和 Hep-3B 三种肝癌细胞系进行研究,考察蜂毒肽抑制肿瘤的量效关系,结果显示:在 8~64 μg/mL 剂量时,蜂毒肽的抑瘤率直线上升,在体外表现显著的抗瘤效果。据此推测,可能与在高浓度中蜂毒肽的自聚集相关,高浓度下多呈四聚体的状态,与单体相比更能与细胞膜有效地结合,进而形成离子通道,改变胞膜通透性,裂解胞膜,表现出极强的体外杀伤肿瘤的效果。2004年,陈永强等利用不同浓度的蜂毒肽对敏感细胞系 U2OS 进行处理,64 mg/L 时对 U2OS 分别作用12 h 和24 h,其坏死率高达 80 %以上,而 16 mg/L 与 32 mg/L 剂量时对细胞增殖有显著抑制效果,还能够诱导细胞凋亡及坏死。Don Rivett 博士领导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小组对蜂毒肽抗癌作用进行了研究,研发出以蜂毒肽为“弹头”的抗毒素,对前列腺癌、乳腺癌、膀胱癌都具很好的疗效。
2009年8月11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日前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公布一项有意义的研究成果——他们借助纳米技术,开发出一种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纳米蜜蜂”。“小蜜蜂”能钻进癌细胞,释放出杀癌良药,将癌细胞一个个消灭掉。而小蜜蜂比人的发丝还要小几千倍。 “小蜜蜂”背上有一个特殊的包裹,包裹里装的是令常人闻之色变的蜂毒肽。研究人员称,蜂毒肽是非常好的杀癌良药。“小蜜蜂”内部还有专门的定位物质,能够指引它一路前行,直达患处。在实验中,纳米蜜蜂”已经令患有乳腺癌的小白鼠体内的癌细胞减少了45%,而患有皮肤癌的小白鼠体内的癌细胞则锐减了75%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