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知府与道台有什么区别,谁的官大?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21:55
我来回答
共10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23:07
在清朝,知府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道台相当于现在的副*级别,所以是道台的官大。
区别:
官职等级不同:
知府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管辖州县,为府一级的行政长官,总领各属县;道台相当于现在的副*级别,是省内几个州府的最高长官。
职责不同:
知府的职责有: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稽察奸宄,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
道台,向省级的布政使和按察使负责,是省与府之间的长官,同时还负有监察地方*的职责。
道台也分为:分守道和分巡道。
分守道主管一省内若干府县政务;分巡道主管全省提学、屯田等专门事务,守、巡诸道多加兵备衔清末又在各省置巡警道与劝业道。
扩展资料:
根据清代的官阶制度:道员(道台)是省(巡抚、总督)与府(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清初的道员官阶不定,乾隆十八年(1753年),道员一律定为正四品。清代各省设道员,或有专责,或作为布、按副使。专责者有督粮道或粮储道,简称粮道 ;又有管河道和河工道,简称河道。官则有的单设,多数为兼任。
其他如驿传道,海关道,屯田道,茶马道等,一般由当地同品级官兼道员。作为布、按副使,有分守道和分巡道。守道由布政使下的参政、参议发展而来,巡道是按察使下副使、佥事演变的结果。初设只辖一府,或数道同辖一府,后来有的统辖全省,有的分辖三四府之地。
为此,守、巡二道由原来临时性差使变为固定的地方长官。而且前此守道主管钱谷,巡道侧重刑名,久之两者各加兵备衔,所掌渐趋一致。
乾隆、嘉庆时又准密折封奏,权势日益加重,以至有人视道台为省(巡抚、总督)下,府(知府)上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实际上道台不完全具备地方*性质,不过是省级行政机构的派生物。 清代的地方机构分"省、府、县"*。省的最高*为总督和巡抚;总督为正二品,巡抚为从二品。知府最初为正四品,后改为从四品。知县为正七品("七品芝麻官")。
从唐朝开始即有以其他官职兼"知府事"或"权知府事"的做法,但"知府事"还不是正式的官职名称,而且管辖范围与后来的州府可能有很大差别。
五代因循唐制不变,也有类似做法。
到了宋代,在府、州、军、监设立地方长官,府的地方长官为知府事,知府事一般还会兼领其他的官职,因而边境州府的知府在军事和政事上的权力可能大于一般州府。
元朝废府设路,路一级的地方长官为达鲁花赤,只在散府设有"知府"的官职,是达鲁花赤的属官之一。
明朝大致恢复宋制,而且正式把官职名改为知府。
清朝沿袭明制,没有大的变化,为从四品,宣布条教,兴利除害,决讼检奸。三岁察属吏贤否,职事修废,刺举上达,地方要政白督、抚,允逎行。"《清史稿·职官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朝*等级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0:25
1、知府与道台的区别就是管理范围不同,
道台是省(巡抚、总督)与府(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而知府,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凡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稽察奸宄,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一切政务皆为其职责。
2、道台的官位更大。道台的官衔在正四品或以上,而知府属于从四品。
拓展资料:
据古代正史职官志(百官志)记载,东汉末年,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州最高长官称“州牧”,以掌一州军民。隋代,州最高长官称“刺史”或太守,唐宋时正式设立与知州平级的府级地方长官“知府事”。
元朝废府设路,路一级的地方长官为达鲁花赤,只在散府设有“知府”的官职,是达鲁花赤的属官之一。
明朝大致恢复宋制,才最后有了以“知府”为名的地方官职。
知府地位相当于现今一个地级市的**兼任*,同知则为唯一的副*。
参考资料:知府_百度百科
道台_百度百科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2:00
区别:
道台管几个市,比知府大,知府相当于现在**。道台一般正四品,知府从四品,正五品。
清代的地方机构分“省、府、县”*。省的最高*为总督和巡抚;总督为正二品,巡抚为从二品。知府最初为正四品,后改为从四品,知县为正七品。
道台官大,知府地位相当于现今一个地级市的*,因为在古代行政、司法不分的,道台相当于现在的副*。
拓展资料:
知府:地方政权中的府一级,始于唐代,其长官称为尹。宋代命朝臣出外为府的长官,称为知某府事,简称知府,后成为定制。明代始正式称为知府,辖数州县,为一府的最高行政长官。清代相沿不改,为从四品官。知府清朝属于正五品,相当于现在的**。
道台是老百姓对道员的尊称。明初布政、按察两司以辖境广大,由布政使的佐官左右参政、 参议分掌各道钱谷,称为分守道;按察使的佐官副使、佥事分理各道刑名,称为分巡道。在名义上, 道应是省的派出行政机构。其分守、分巡之职亦逐渐不分。道台也叫做道员,相当于现在的副*级别,为从三品或正四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道员知府 (地方职官名)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3:51
道台衙门专管一项事情,河道、粮道、盐道等。从三品、四品。粮食局、河务、船务等部门长官。
知府管一城、一府民政、刑事、钱粮、派劳役等所有民务事,四品。相当于小市*。
所以道台的官职比知府要大一级, 相当于分管副*的级别。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5:59
清朝所有朝廷*都是皇帝的臣,知府是府府的长官,上级巡抚,总督。道员,道台不同由皇帝选人任用,除非皇帝特许,一般地方巡抚不能管道台。清末武汉起义了,道台还有很大权利,因为道台是皇帝转京畿与地方的联络官,就连巡抚总督见到道台都要客气,清代就有巡抚得罪道台被道台办下去的例子。而且巡抚总督得罪道台后可能还会遭到皇帝的批评,挨骂。从品级上来讲道台是三品,明朝知府是四品,清代知府四六品官,道台,道员兼任知府就是三品官,在道光以后道台很容易成为皇帝的心腹和红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8:24
道台也叫道员,道是省与府之间的一个机构,相当于省里的派出机构,道员分管州府或者一些专门工作比如河务、兵备等等,地位比知府高。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1:05
道台官大,从三品,相当于副省级
知府从四品,相当于地市级*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4:03
道台也叫做道员,相当于现在的副*级别,为从三品或正四品*。
道也分为:分守道和分巡道。
分守道主管一省内若干府县政务、分巡道主管全省提学、屯田等专门事务,守、巡诸道多加兵备衔清末又在各省置巡警道与劝业道。
知府为从四品,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
明代始以知府为正式官名,管辖州县,为府一级的行政长官。 清代沿袭明朝。知府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凡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稽察奸宄,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一切政务皆为其职责。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7:35
道台官大————
知府地位相当于现今一个地级市的*,因为在古代行政、司法不分的;
道台相当于现在的副*。(又称道员)
在清朝,根据清代的官阶制度:道员(道台)是省(巡抚、总督)与府(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清初的道员官阶不定,乾隆十八年(1753年),道员一律定为正四品。原则上,道台为正四品*。但实际操作中却有特例,而驻外道员中二品和三品的皆有。
清代的地方机构分“省、府、县”*。省的最高*为总督和巡抚;总督为正二品,巡抚为从二品。知府最初为正四品,后改为从四品。知县为正七品(“七品芝麻官”)。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21:23
道台的级别更高些。
根据清代的官阶制度:道员(道台)是省与府之间的地方长官。清初的道员官阶不定,乾隆十八年(1753年),道员一律定为正四品,设置分守道主管一省内若干府县政务、分巡道主管全省提学、屯田等专门事务,守、巡诸道多加兵备衔,长官皆称道员,俗称道台,尊称观察。清末又在各省置巡警道与劝业道。
明、清两朝,省、县之间的一级行政单位被称作“府”。除了首都、陪都所在地的府长官仍然称府尹外,一般的府长官,都称做“知府”,意思是“知(即主持)某府事”。 清朝时,知府由正四品改为从四品。
附:清朝九品十八级官阶
清朝*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副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护军参领、
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
副千户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
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护军校、
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
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
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
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
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
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
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
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
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
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
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
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
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
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
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