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20 00:2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22:09
说起明朝,人们总会冠以一个“烈”字, “烈”字有刚直,高贵之意,以此来表达对明朝的称赞、赞许。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明朝自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建立;崇祯帝自缢为止,历276载,凡16帝。
在明太祖朱元璋元朝末年起义伊始,虽然他依从郭子兴而起,但是能够成为最终的胜利者,靠的除了选贤与能,任用徐达、常遇春、刘伯温等人之外,便是刚直之气,能得民心,他并未如张士诚一般,为求暂时苟安有过降元之举,也正是自他为始,汉民族才一改南宋末年的 割地、称臣等不耻之举,可以说在重塑民族自信心上朱元璋的举动有着强心剂般的作用。
他更是在洪武年间先后八次北伐,在徐达、常遇春、冯胜、蓝玉等大将的攻伐之下,收复了元大都;降服纳哈出,收复东北;打败王保保,光复西北;更是在1385年捕鱼儿海之战中,由蓝玉近乎剿灭了黄金家族北元王室。
作为继任者,朱棣在靖难之役夺取了皇位之后,在开疆拓土、重拾民族自信上亦是不遑多让。他在任内,消灭安南,改为*治下;在东北,设置奴儿干都司,管辖广袤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流域;在北方地区,更是主动出击,先后五次北伐瓦剌、鞑靼、兀良哈。
而在朱棣第二次御驾亲征大漠,胜利班师后更是豪气云干的下诏
“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这既是朱棣的自夸,也更是有明一朝的真实写照,还是那句我们熟知的"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源起。
和亲,作为古代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出于*利益交换的产物,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是一直存在的。汉朝即便是有着汉武帝这般雄才大略的一代雄主,能任用卫青、霍去病打的匈奴漠南无王庭,更在汉宣帝时解决匈奴之威胁,但在建国伊始,自汉高祖刘邦在白登被匈奴莫顿单于围困,汉朝势弱之下只得以和亲*,以女子换取苟安,而历数明朝的16位皇帝,却无一采用这种依靠女子,卑躬屈膝换取苟安的人君。
至于唐之结盟, 在唐朝,有李世民、武则天等明君圣主,创下了贞观之治、大唐盛世,一时间海内咸服。但是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陷入内忧外患之中,与周围国家的关系也从宗主国与藩属国的关系转变成了结盟关系,与南诏、吐蕃的关系异位便是明证,甚至还有向南诏借兵、吐蕃攻破国都之举。但是大明却一改前制,始终选择不结盟。
宋之纳岁薄币, 在历史上人尽皆知,更是令人作呕。诚然宋王朝有着发达的经济、文化,但在面对外夷入寇之时,却显得软弱无力,不堪一击。与辽结檀渊之盟,与金成绍兴和议,更是为此不惜杀害名将岳飞,俯首称臣、缴纳岁币换来的又岂能是真正的和平。
当然,我们要说的是作为封建*王朝,大明王朝也一如众多王朝一般有着众多的弊端,一样会因为土地兼并,导致下层生活日渐沉重,流民日增,一样会因为贪腐横行,而矛盾重重,但与这众多王朝相比,尤其是作为继任者的清朝相比,在慈禧太后"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与崇祯帝面对国难时的“任贼*朕尸,勿伤百姓一人。"之间已经是高下立判。而朱棣这600余年前留下的圣旨,也让我们见证了大明王朝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