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20 00:2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22:14
1.试验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在平湖市境内,选择坐标为(
,
)的64km2作为研究区,以3种方法采集土壤样,由同一实验室同期分析,以便对比不同采样方法的差异性。3种采样方法为:
方法1:
农业部门采样方法。大田、菜地按不同密度采样。大田1件/2000亩,尽量在未施肥的某一块田地中采集样品,采样深度0~15cm。蔬菜地1件/1 000亩,选择某一田块采集样品,采样深度0~15cm。以木铲为采样工具,用“S”法采集15个子样,充分混合后,采用四分法留取500g作为1个样,共计样品52件。样品按从左到右、自上而下顺序标号为N1、N2、N3、N4、……、N52。
表4-14 浙北平湖A、B 2个单元格数据合并处理结果(n=30)
注:n为实验精密度(RSD)≤10%时的子样采集数要求。含量单位As、B、Cu、Mo、N、Pb、Se、Zn为mg/kg,Cd、Hg为ng/g,Org.C为%。
方法2:
以1km2为采样单元网格状采样,每个样品由4个子样组合而成。使用木勺采样,刮去地表薄层浮土(<1cm),采集地表至20cm深度的土柱。样品重量500g/件。按预布于1:5万地形图上的采样点,即以公里网为边界、1km2为采样单元,自左向右、自上而下顺序标号为S1、S2、S3、……、S64,共64件。
方法3:区域地球化学填图1件/km2副样,即在1km2采样单元格内2~3点采集土壤组成样品,共64件。
样品经风干,木棒敲碎,过20目筛,研磨至200目,测定As、B、Cd、Cu、Hg、Mo、N、Org.C、Pb、Se、Zn的含量及pH值。
2.统计检验
由表4-15可见,3种采样方法得到的土壤元素平均值、标准偏差总体上是接近的,但不同采样方法之间个别元素的含量、标准离差仍有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1)方法3的Cd平均值偏高;(2)方法1的Zn、方法2的Pb的标准偏差较大。查阅原始分析数据发现,3种方法间元素含量平均值、标准偏差的这种明显差异主要由少数异常数据引起,即:
方法1,Zn存在2个异常高值;
方法2,Cd、Pb各有1个异常高值;
方法3,Cd有1个、Zn有2个异常高值。
由表4-15可见,剔除上述少数异常数据后,均值和标准偏差的偏离程度即迅速缩小。
剔除少数异常数据后的方差检验结果表明(表4-16),绝大多数情况下,3种方法取得的数据样本间无显著差异性。推断Mo、Se出现的差异性主要与土壤中Mo、Se含量接近分析检出限,由偶然分析误差、批次误差所造成。
表4-15 浙北平湖不同采样方法土壤元素含量统计值
注:含量单位As、B、Cu、Mo、N、Pb、Se、Zn为mg/kg,Cd、Hg为ng/g。
表4-16 浙北平湖3种不同采样方法的方差检验计算结果
注:s1、s2、s3分别为方法1、2、3 的标准偏差;方法1、2、3的样本数各为52、64、64件。显著性水平α=0.05时,F检验临界值F(50-1,60-1,0.05)=1.56,F(60-1,60-1,0.05)=1.53
上述研究表明,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以每1km2采集2~3个子样构成组合样,所取得的土壤元素含量与农业部门推荐方法取得的数据属于同一统计总体,具有同等的精密度。
3.分布模式对比
由图版Ⅳ-6、图版Ⅳ-7可见,多数情况下方法2与方法3取得的土壤元素分布模式比较接近,而与方法1有较大差异。显然,这是由于方法1是在1000~2000亩范围内选择某一地块采样,尽管在这一地块内采集的子样数多达15个,能很好地反映采样田块的土壤元素含量。但是,这种组合样不能消除不同田块间土壤元素的差异性,因此,单个田块采集的样品难以反映1km2采样单元格内土壤元素的总体含量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