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肖邦第二号钢琴奏鸣曲降b小调(葬礼进行曲)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17 17:25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6:30
死亡不在远处,而是在眼前,
在当下。
当你们在谈话,在享受生活,
在聆听,在上班的时候,
死亡就在当下。
死亡存在于生命中每一分钟。
爱也是。
——‘The Book of Life’J.Krishnamurti
每当过马路的时候,常常会想,如果此时有一辆车撞上来之后我会怎样?我会死吗?
每当矗立窗前眺望远方的时候,常常会想,如果此时跳下去我的生命就会结束了吗?
每当……
很多时候,我都思考过死亡,有时让我恐惧,有时让我困惑,有时也让我遗憾。到底死亡是什么?人死如灯灭,人身归黄土……,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中,死亡一直是个很避讳的话题。老人们谈起死亡,家中*多会带着略为惊心而又不耐烦的训斥:“瞎说什么?!”,但是在这里,老人却往往体现出比起年轻一辈更高深的智慧,人不畏死,为何因死惧之?万物皆是相对的,有生就有死,人从出生的第一天,与死亡就形影不离地相伴着。然而中国社会对其却很忌讳,忌讳到甚至有点神经质,不仅“死”字不能提,与此相关的也不能公开地提,甚至仅仅是读音想同或者相近,也要忌讳,比如送礼物切忌送钟,因为“钟”与“终”音相同,而“终”,代表着死亡和完结。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西方,西方人对死亡相对于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较为豁达。从文化深层的角度来说,两者之间的不同,很重要的一部分在于两种社会对死亡有不同的诠释。
中国社会的传统中,死亡让人联想到的,是阴森的地府,阎罗殿,一层一层的地狱。即使传统的宗教信仰,佛家、道家,其对待死亡也是很阴森的。佛家对人死后有因果转世的说法,有六道,人依据生前的行事善恶而在来生投入不同的道;而道家虽然对死亡的观感比较理性,但道家对于中国社会传统的影响,却在大部分的时候仅仅只是灵堂上的仪式,而不是对死亡的态度上。因为老子曰:“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庄子则认为死亡是“通天下一气”,“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也。”这些观感,在中国社会的传统中是不普遍的。因为人对死后的境况有着如此阴森的设想,所以国人避谈死亡,而越回避,心里越慌。年轻人想到死亡,想到的是“死去元知万事空”,所以不少人认为年轻人多想想死亡或许会更珍惜生命,但是对于中国社会的年轻人,多想死亡也可能会让他们产生更多对生命感到空洞和虚无,反而觉得一切皆空,所做所想,更不珍惜生命。
西方的传统中,对死亡却是比较豁达的,因为有宗教。尽管宗教经典中不少语句是有逻辑上的错误,但是就其本质和影响,在对待死亡上,是比较正面的。与中国传统不同,在西方如果有宗教信仰,特别是信奉耶教,那个描述死后的世界是天堂,是一处无忧无虑的地方,有着光明和无拘无束的自由。因为这种种美好的境地,所以宗教文化对西方人的死亡观产生是正面的影响,人们对死亡,相对于中国社会是不那么忌讳的。敢于面对,所以不惧,不惧,所以能更理性去面对。在耶教中,上天堂并不是信教的必然,还必须要积善和扬弃恶,因为人是生而有罪的,人的一生是不断赎罪的过程,积善扬弃恶,人才能上天。所以,相对于中国传统的死亡观,这种正面的死亡观,让人在生前更珍惜和热爱自己的生活,更热爱自己身边的一切。
两种社会对待死亡,除了思想上之外,在葬礼上也有很鲜明的对比。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不管是佛教的葬礼,还是道家的葬礼,第一个感觉就是吵杂。佛教徒的打斋颂经声、道教的超度的那个小铃的“呤呤”声,既让死者得不到安宁,也让生者听而烦躁和心惊。在对逝者的追忆上,则是有着很多假大空的影子,例如灵堂上的“天妒英才”之类的牌匾,来宾进来与逝者告别,大多除了听见那些那些打斋声、喃嚤声(广东对替逝者超度的道士称作“喃嚤佬”)和哭丧,还有就是一些对逝者恭维和歌颂的话,既然如此崇敬,为何在逝者生前不好好敬重呢?如果逝者生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那么这些死后的风光大葬,是尊重逝者,还是只是在生者的一场作秀呢?而那些哭丧的,有时甚至不是逝者的至亲和至交,而是那些跟随道士的小童,这些人与逝者毫不相关,仅仅为了仪式的那许酬金而哭,这又是不是一种欺骗呢?欺骗这算不算也是对逝者的一种亵渎?
西方的传统,葬礼很简单,在电影《Love Actually》里面,还有《四个婚礼一个葬礼》里面,葬礼都是先在教堂中由逝者的至交或者至亲,在教坛上引领来宾对逝者生前所做的事进行追思,那是一个平静、平和的场面,没有中国传统葬礼那种吵杂,但却是一种更深的怀念和爱。在追思之后,入土之前先由牧师进行超度,然后入土,之后由众多亲朋好友往棺木上抛下一朵白色的玫瑰花以示告别,最后埋土。整个过程都是平静的,那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最深层的爱,在平静中没有吵杂,没有所谓的风光,但有得是一种大多数中国人难以理解的庄严和神圣。我最讨厌吵杂和烦扰,如果我死了,我也希望这样平静地去,不染一丝吵杂,宁静地进入另一个空间。
能够勇敢面对死亡的,才能更勇敢地面对生存。人生到了20多岁,是一道坎,在这个年龄段里,我们会越来越听到祖辈中的亲人的离去,我们在生的人,更应该积极地去生活,去爱。生命会逝去,万物皆非永远,但生活应该是充实的。思考死亡,目的是让我们了解生的意义,还有爱;思考死后的空,不是让我们在生的时候觉得一切皆是虚无,而是应该让我们对生前之所得,取之有道,在离开前的一刻,能够无愧于心。
很多东西我们现在能把握的,就好好地去把握,多往祖辈的碗里夹一道菜,多给祖辈奉上一杯茶,多对祖辈笑一笑,这个世界顿时充满了爱。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6:31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WYj7qCsi0_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