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18 03:2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19:20
前段时间,我们沿着无定河自驾,到了榆林市的靖边、横山和米脂三个县,其中,在米脂县呆的时间最长,因为这里景区最多,除了探访了李自成行宫、窑洞古城、姜氏庄园和杨家沟*旧址,我们还专门跑到了一个偏僻的小镇上,去拜访一座墓。
这座小镇便是米脂县桃镇,而这座墓是李鼎铭墓。
关于李鼎铭,我之前是从来没听说过的,根本不知道是何许人物,但是和我们同行的长辈一听到这个名字之后,就十分激动地告诉我们——这是毛*在陕北时很尊敬的一位民主人士,表示一定要去看看。
在去故居的路上,我大致在网上了解了一下李鼎铭的背景资料:
李鼎铭(1881-1947),陕北米脂人,幼年家贫,寄住在舅父家读书。
他的舅父不是别人,即抗日名将杜聿明的父亲杜良奎。杜良奎是清末举人,也是一位思想激进的人物,参加了同盟会,曾鼓动县里民团赶走清*官吏,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
少年李鼎铭在舅父家习文学医,奠定了扎实基础,22岁时在绥德府大考中取为廪生(秀才中上等者),随后返回家乡教学。
辛亥*后,他拥护孙中山的主张,曾担任米脂县东区区长、榆林道尹公署顾问、科长等职,1913年开办了米脂县第一所国民小学,1918年返乡养病期间创办了桃镇国民高等小学。由于他为人公正、热心公益、博学多识,又有一手好医术,因此在当地声望很高。
李鼎铭本来对*党持怀疑和对抗态度,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随着**的影响,加之他的学生、*党员郭洪涛、艾楚南、张汉武、曹力如等的争取,以及他早年参加*的二儿子李力果的说服,他逐步接受了*的领导,拥护*团结抗日的主张。
1941年,陕甘宁边区实行“三三制”,李鼎铭代表开明绅士当选为陕甘宁边区*副*。
李鼎铭最大的贡献是在陕甘宁边区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提出了“精兵简政”的主张。
1940年-1941年,由于日军和*的经济封锁,边区财政极度困难,“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
1941年冬,在边区第二届一次参议会上,李鼎铭联络其他参议员,提出《*应彻底计划经济,实行精兵简政主义,避免入不敷出、经济紊乱之现象案》的提案,*看了之后很重视,不仅逐字逐句地抄下来,还批注:“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
这个提案得到了迅速实施,从1941年到1942年,边区进行了三次“精兵简政”,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李鼎铭真诚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边区*最困难的时候,他还曾把自己的家产全部捐给了*。他个人也和*有着很密切的交往。
1947年,*集中力量进攻陕甘宁边区,毛*、党*及边区*开始转战陕北,李鼎铭也随着四处转移,当年12月,在转战至绥德县义合镇时,不幸突患脑溢血去世。
1958年,为了纪念这位对边区*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开明绅士,*报周恩来总理批准,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拨款修建李鼎铭陵园,陵园于1959年春动工修建,1960年秋竣工,当年12月11日,在李鼎铭逝世13周年纪念日举行了安葬仪式。
这便是我们眼前这座陵园。
李鼎铭陵园屹立在他家乡——桃花峁的一座山梁上,居高临下,视野开阔。
墓的四周围栏环绕,中间一道铁栅门,栅门上方立着一颗五角星,五角星下面有醒目的八个大字:“李鼎铭副*陵园”。
墓前立着一块很高的纪念碑,四面刻着文字,其中正面刻的便是边区*和毛*题赠的挽词。
墓冢建得很考究,是穹顶型的,有点像蒙古包,庄严、坚固、肃穆。
沿着李鼎铭墓前的台阶可以下到沟底,这里坐落着李鼎铭的故居,是一个小院,依坡修建了5孔窑洞。
故居建于1926年,是李鼎铭亲自选址设计修造的,而今院里无人居住,已经被开辟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面还挂着“李鼎铭陵园·故居文物保护管理所”的牌子。
通过游览李鼎铭故居及陵园,认识了一位人物,了解了一段 历史 ,这样的旅行也是蛮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