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22:50
共1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9-27 05:00
《曼哈顿》延续了《安妮·霍尔》的发展路线。伍迪艾伦早期影片中大量,甚至毫无节制的噱头和俏皮话在片中退居其次,成为活跃气氛的调剂品。影片中的主角有着浓重的个人色彩,电视喜剧作家伊萨克和伍迪艾伦电影导演、演员的身份几乎可以重叠。影片通过黑白摄影和格什温的音乐营造了一种朴素柔和的怀旧氛围,令观众感叹人生的岁月流转。影片的描述主体虽然是曼哈顿大都市中的孤独个体,但其中灌注的是伍迪艾伦对于城市文化的热爱。在观众眼中,描绘的曼哈顿高楼、白雪、长桥、霓虹足够美轮美灸,发生在曼哈顿形形色色的人们之间错综复杂的故事称得上人生百态。影片虽然采用了黑白的呈现形式,但镜头的运动却非常丰富。伍迪艾伦运用大量的移动镜头来消解大量对话的冗长感,在移动镜头的选景上他选择了曼哈顿繁华的街区,用各个角度、各种光线下的纽约街头来展现纽约知识分子生活中的嘈杂与混乱,美好与繁华。片中经典的镜头是伊萨克和玛丽初次心动时彻夜长谈的情景。镜头只有剪影,并且将两人处理得小小的、远远的,这种处理方式让观众浮想联翩,都市男女邂逅的暖昧与浪漫色彩跃然眼前。除此之外,《曼哈顿》的室内镜头也十分有趣。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1 23:19
看过的美国电影不多,不好评价。但就看过的美国电影来说,伍迪艾伦的电影在好莱坞属于异类,它更偏向于欧洲的叙事方法。好莱坞电影更倾向于直观的刺激,或者一般的爱情故事,而伍迪艾伦的电影更倾向于哲学化分析,就是抓住一个细微之处反复剖析它的意义,中间还夹有一点点悲剧的含义。我个人觉得伍迪的两部电影最代表了他的前期和后期的倾向,一部是安妮霍尔、另一部是曼哈顿,前期的安妮霍尔表达的更多是虚无主义和消极主义,伍迪这时更倾向于弗洛伊德和叔本华的爱欲学说,而后期的曼哈顿的转向一直到现在都还保持着,就是强调用爱对抗虚无、用叙事对抗虚无的有神论,我个人觉得伍迪的后期其实已经有信仰皈依了,只是他还不承认,他的信仰不是一般的*信仰,而是相信世界万物都是上帝的化身(哲学叫泛神论),相信爱大于一切。他在午夜巴黎里面也有这么一句话:“是的,世界是虚无冰冷的,但是,只要我一想到巴黎,想这个美丽的都市,想这个居于宇宙一隅的小地方,我的整个心都温暖了起来!”所以,伍迪一直强调他不喜欢他的安妮霍尔,这就是有原因的了。其实伍迪也代表了整整一代犹太人的心路历程,从反信仰到回归信仰,因为要让犹太的知识分子在二战之后还信仰他们的上帝实在是太困难了。言归正传,总之,像伍迪这类的电影在好莱坞将会越来越少了,更多的滥情、直白、刺激、小家子气、缺乏思考的电影将会主导现代大众,所以伍迪应该会是硕果仅存的拍传统欧洲电影的美国人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