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26 07:4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16 01:21
浅谈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高校 体育运动 心理健康
【论文摘 要】如何调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社会、学校、家长共同关心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高校体育课如何改善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分析、探讨、实验。结果证明高校体育活动对治疗学生的抑郁症和抗抑郁效果显著。
现代社会工作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繁重的工作和大量的社会活动,使人们心理压力不断增加,因此,作为一名大学生,要想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真正成为社会建设有用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文化和身体素质,同时还要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力等方面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改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我们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在健康的定义中提出了全面健康的三要素:无躯体疾病;无心理疾病;具有社会适应能力。这一定义促使人们树立健康的新观念: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缺一不可,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它是教育质量构成的主要要素之一。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并在不断变化的外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达到与环境的平衡和协调,提高心理发展水平,完善人格物质。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开展维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帮助和鼓励人们树立增进心理健康的愿望,知道如何达到这样的目的,从而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并学会在必要时寻求适当的帮助,以达到保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目的。作为学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指教育者遵循一定的心理健康要求,通过对所有学生的心理卫生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健全的个性,增强其面对未来可能受到心理冲击的适应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心理基础。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原因分析
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据全国多所高校调查:因精神疾病而休学、缓考的比例不断提高。据上海医科大学精神医学教研室季建林等对来求询的大学生病例分析,以神经症性障碍占极大多数,占69.4%(包括自卑、抑郁、恐怖、交往障碍、睡眠、强迫、焦虑),人际关系和适应环境问题占14.5%(包括恋爱、人际关系和适应环境等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要比社会群体差,约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学习缺乏动力与竞争压力感;②思想与人际关系不良;③专业兴趣低与考试应急;④恋爱受挫、单相思与孤独、空虚和压抑感等。
产生这些心理障碍的因素是复杂的。其中关系比较密切的有学习任务及环境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职业的选择问题等。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大学生失去自我,信心丧失,意志品质减弱、孤独、消沉、难以面对和适应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严重可导致自杀和犯罪。
三、通过体育课可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调查反映,高校体育活动可使大学生在运动中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研究证明,学生参加体育课能从运动和锻炼中带来流畅的情绪体验,在此状态下学生能忘我地投入到运动中,并产生直接的兴趣和享受。例如,健身跑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一种情绪*,跑步中形成一种良好的身心状态,自身与情境统为一体,跑完后有全身放松的舒适感觉,产生一种体能锻炼快感。笔者在实验中采用测量健身跑即刻的心理状态变化,其结果表明,有氧运动后,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心境状态,降低了应激水平和紧张度,参与一年的健身跑活动,学生主观感觉好,身心愉快,对生活的满意程度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加强,表现出更为积极的自我效能和期望,对学习、生活和交往等有一定的帮助,在各项体育竞赛中,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
四、高校体育能够治疗心理疾病,消除疲劳。
高校体育通过教学活动、健康教育课和课外锻炼对学生身心施加影响,促进其心理健康地成长。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正在被广泛应用。
研究表明,健身跑锻炼对治疗学生的抑郁症和抗抑郁效果较显著。中等强度的有氧锻炼能够减轻症状,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学生共同锻炼、相互竞争、团结合作、相互交流,能够使个体忘却烦恼,消除孤独感,使身心得到舒适的体验,促进了彼此间的交往。
五、结论与建议
高校体育能够治疗心理疾病,消除疲劳。高校体育通过教学活动,健康教育课和课外锻炼对学生身心施加影响,促进其心理健康地成长。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正在被广泛应用。研究证明,健身跑锻炼对治疗学生的抑郁症和抗抑郁效果较显著。中等强度的有氧锻炼能够减轻症状,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调查显示,学生在从事体育活动时,可保持良好的竞争、团结合作、相互交流,能够使个体忘却烦恼,消除孤独感,使身心得到舒适的体验,促进彼此间的交往。
参考文献
1 方延明.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程迫在眉睫[N].中国教育报,2002.2.20
2 刘淑慧.树立全面健康观念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J].体育教学,1993(1):22~24
3 李 凌.试论高校教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4):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