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25 06:2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05:37
浊漳河谷简介:
提到晋东南的古建,有一条路线可谓是精彩纷呈,这便是大名鼎鼎的浊漳河谷。沿途二十来公里,分布着八处国保,而且这些村里藏着的老建筑年龄都不小,木构之中便有三座五代的、三座北宋的、三座金代的、两座元代的。自驾的话,一天时间便可尽收眼底。当然,一路慢慢欣赏、细细感受此处的风土人情,会是更好的选择。本篇为浊漳河谷游记下篇,上篇见:浊漳河谷寻古建:感受山村里的五代遗风
离开大云院,我们决定先去最东边的龙门寺,然后再回头看其他几处古建。一路上,浊漳河幻变的景色让旅途平添了一番韵律。
龙门寺位于石城镇源头村,已经靠近山西省的边缘。寺院离浊漳河谷有一段距离,也不在公路边。我们需要上山走一段,但环境也是难得的清幽。先过一桥,然后沿石板铺就的蜿蜒香道向上爬升,不多时,眼前豁然开朗,一片斜向上的开阔地出现在我们面前,而龙门寺就在前方高处。
龙门寺位于龙门山的山腰处,三面环山,前临溪水,风水好,风景也美。此处悬崖峭壁颇多,很是壮观,站在寺前,正好将其一览无余。
浊漳河谷周边,一个庙宇通常只有一个上年纪的古建筑,而龙门寺可就厉害了:山门是金代的,大雄宝殿是北宋的,配殿是五代的,后头还有一座元代的燃灯佛殿,其余为明清木构,活脱脱一座古建筑博物馆。这也是整个浊漳河谷行程的重中之重,可在此处多待些时间,驻足细看。
龙门寺的始建年代尚无法明确,最早可能建于北齐年间。根据寺内的五代碑刻,现存的形制创立于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 年),西配殿很有可能为当时所建,当时寺院叫作「龙门禅院」,建寺的是禅僧奉景,不远处的大云院正是他于后晋天福三年(938 年)所建。北宋太平兴国八年时赐额「惠日禅院」,熙宁八年(1075 年),僧人思昊修整寺院,规模至近百间。绍圣五年(1098 年),大雄宝殿重建,留存至今。
山门(天王殿)为三间的悬山顶木构,为金代中期所建。到了明代,人们在这座山门外建了金刚殿,向外扩出一进院落,于是原来的山门退居为天王殿。没想到后来金刚殿等建筑又消逝在岁月中,于是天王殿又回归成山门。
进门后到第一进院落,正对着即为大雄宝殿,看到平缓深远的出檐和较大的斗栱便知其古。现存大殿为北宋绍圣五年(1098 年)在原址上重建而成。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立于较高的台基之上。屋顶鸱吻为金元形制,塑像为现代重塑。
大殿四根角柱及前檐两根檐柱均为晋东南常见的方形抹棱石柱,其中前檐西平柱题有绍圣五年的纪年。后世在四角又加上了支撑的小木柱。内部梁架为四椽栿对乳栿,四椽栿上以蜀柱、栌斗承平梁、中平槫;平梁上以蜀柱、叉手支撑襻间栱,承脊槫。殿内墙上留有明清壁画。
走到大殿的西侧可以看到山墙上留有旧时的大字标语:「教育为无产阶级*服务,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那个年代村里的许多中小学生就在这样的古寺里上学。墙角还有一块石牌,上书「平顺县第二高级小校」,字很好看,应为*时的遗物。
旁边的西配殿乃全寺最古老的木构,为五代后唐年间所建,面阔三间,进深四椽,乃唯二的五代悬山顶木构,非常珍贵。其阑额不出头,上无普拍枋,为早期形制。
东配殿与西配殿风格完全不一样,为明代所建的三间硬山顶木构,留有前廊,阑额附有木雕。
燃灯佛殿位于大雄宝殿后的第二进院落,为元代风格,据碑刻记载也有可能为明代重建(当时叫作毗卢殿)。三间悬山顶构造,屋顶脊刹和吻兽为清代所造。
龙门寺面积不小,东边是管理员住的地方,也有挺多有意思的东西。空地上立了一排碑,记下了当代功德主们捐的钱,官府的自然排在最前,数目也写得最大。
离开龙门寺往回走,我们来到阳高乡侯壁村。这一村就有两处国保:金代的回龙寺和元代的夏禹神祠。此处河谷宽阔,村子生长在河谷边的黄土台地上,视野广阔,是旅途中最适合看风景的村子。村里上下的小路台阶也很多,能感受到高低起伏的立体感。
夏禹神祠就在侯壁村的最高处,状如堡垒,独自立在石头台地上,傲视四方,庇护全村。
从名字就知道这祠堂是为了祭祀大禹,求得河水不再泛滥。对大禹的信仰在这里很常见,浊漳河边有不少大禹庙(禹王庙),因为这里就是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地之一。相传大禹的父亲鲧在治理浊漳河时,就在平顺县的奥治村附近南挖河道,试图引水南流,但没有成功。鲧被问罪后,大禹继承父业,在奥治村西凿大禹峡(如今也成了一处风景区)引水东流,终于将河道疏通成功。奥治村离侯壁村不远,村里就有一座禹王庙。
夏禹神祠为一进院落的四合院布局,山门为明代所建,同时也是一座倒坐戏台,这种两层的山门兼任戏台的形式也是晋东南各种民间小庙的特色。
院内正殿为元代建筑,三开间悬山顶,进深六椽,前檐辟廊,立于一米多高的台基之上。殿前月台角柱上有元代至元二年的题记(因元代有两个至元年号,此处无干支纪年,故无法确定具体年份)。虽然正殿不大,但细节之处都充满了精雕细琢的打磨,月台石刻也颇为精美,值得细细观摩。两侧厢房为清代所建。
回龙寺位于低处的村口,仅剩一座金代的大殿,四周用围墙围了起来。我们没有找到开锁的人,只能在旁边的高地上拍了几张照便离去。回龙寺发现得较晚,2001 年才被前来进行古建筑测绘的北大师生偶然发现。虽然这只是座没有留下 历史 记载的低等级小庙,但在大殿上发现了诸多独特乃至孤例的形制,如蝉肚实拍栱、 亦真亦假的下昂等,非常珍贵。期待下次有机会再来细看。
从侯壁村下来,来到不远处的阳高村,村里的淳化寺曾经是龙门寺的下寺,北宋淳化二年(991 年)改名为淳化寺,如今寺院已无存,仅剩下一座金代遗构。我很喜欢淳化寺,因为它没有围墙,不需等待开门,就在市井之中,伴随着烟火气,人人得而观之。淳化寺的大殿曾经也是学校的一部分,后来校园搬走,重新整修,辟出了一个小广场。在这里,古老的建筑不再沉静无言,而是和周围的村民一起或喜或悲地活着。
淳化寺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六椽,是一座方正简洁的单檐歇山顶木构,屋檐翘脚很高,颇具飘逸之感。殿内无柱,可惜大门紧锁,我们无法入内参观。大殿前有两座北宋开宝三年(970 年)的经幢,分别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和《尊胜陀罗尼经》。
告别阳高村,我们前往浊漳河谷的最后一站:佛头寺。寺院位于阳高乡车当村,背靠一座高耸的山峰,因山峰形似佛头,故名佛头寺。
佛头寺在 历史 上是一座不知名的小庙,如今也只剩一座宋代的三开间大殿,单檐歇山顶。斗栱并不大,有许多昂嘴曾经被人切掉,如今大部分重新补了回来。
难得的是,大殿内还保存有元代壁画,发现于 2010 年修缮之时,东、西、北壁都有,内容是二十四诸天,不过水平只能算一般。
佛头寺的管理员非常热情,给我们讲了许多寺院的背景,还为我们拍了合影。这也是我们在浊漳河谷留下的唯一一张合影,如此旅途也算完美了。
一天逛遍浊漳河谷八大国保,自是非常满足,但也有点囫囵吞枣,来不及细细品味。而晋东南的魅力,不仅在这古老的建筑中,更在这一处处民间活力绵延至今的村子中。许多古建筑伴随着民间信仰的流传而活着,不是那种死气沉沉,仅供参观、缅怀的景点,在这里可以明显感受到未曾中断的 历史 。而村民的热情、民俗的传承,也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期待着下次再来,能更慢一点,好好融入其中,更深地体味建筑背后的别样文化。
参考资料:
[1]《平顺龙门寺及浊漳河谷现存早期佛寺研究》 耿昀
[2]《平顺龙门寺大雄宝殿勘察报告》 马吉宽
[3]《山西平顺回龙寺测绘调研报告》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4]《山西平顺浊漳河流域宋金建筑营造技术探析》 郝彦鑫
[5]《佛头寺壁画艺术浅谈》 苏乾
晋东南系列文章:
上党从来天下脊:长治市区古建筑巡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