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25 17:29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5 04:26
这句话写作者从观赏荷花的想象中回到现实来。说明作者从观赏荷花而渐渐入迷,仿佛自己就变身成为了一朵荷花。在陶醉中,作者“过了好一会儿”,才记起自己不是荷花,而是在看荷花呢。 ”
这种想象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把学生带入到童话的意境之中,而且表现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拓展内容:
出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的课文原文: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5 04:27
这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话。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5 04:27
参*:
作者可能陶醉在这满池荷花的美景中,渐渐忘了自己,与荷花融入一体了,等到到微风徐来,吹醒了作者,此时作者才意识到自己是人,而非物品。
这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沉迷与荷花中,把自己当初荷花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此处荷花景色十分的优美。
拓展资料:
这句话节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的课文原文,《荷花》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散文,讲述的是作者到公园看到荷花池中的荷花美景而产生了联想。
本文是沿着观赏荷花--变身荷花--又回到现实的线索展开。
第一部分讲述的是作者看到满池荷花是的景象,荷叶、荷花、花苞错落有致、层次分明虽繁密但却不冗乱。细节刻画也很到位,一句一句的读着文章,仿佛有一只大笔随着文章在你的面前描绘出了一幅清新脱俗的水彩画一般。
第二部分作者从观赏荷花而渐渐入迷,仿佛自己就变身成为了一朵荷花。随着作者自己变身为荷花,描写的角度也发生了转变,从刚才的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变为整个荷花池中众多荷花的一员,感受的又是另一种情趣--
“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变身为荷花的作者也乐在其中了。在陶醉中,作者“过了好一会儿”,才记起自己不是荷花,而是在看荷花呢。 ”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5 04:28
陶醉在这满池荷花的美景中,渐渐忘了自己,与荷花融入一体了。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沉迷与荷花中,把自己当初荷花了。
课文是按看荷花的顺序来写的。全文共五个自然段。
第一段讲清早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荷花的清香。这里的“一……就……”说明荷花的香味传得很远。
第二、三自然段讲看荷花。课文先介绍了荷叶的样子。“挨挨挤挤”说明荷叶数量多,长势旺盛。“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一比喻句十分形象地说明了荷叶的颜色、样子。接着介绍白荷花的千姿百态,用“有的……有的……有的……”一组排比句分别描绘了荷花刚开时、全开时、未开时的样子。可以想象得出来:满池的荷花各有各的姿态,该有多么迷人啊!
第四自然段讲看荷花引起的想象。表现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第五自然段讲过了好一会儿,作者才想起是在看荷花。这说明作者被深深地陶醉了
叶圣陶(1894/10/28—1988/2/16)原名叶绍钧,生于江苏苏州。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闲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5 04:28
作者被眼前的荷花给走神了,然后他记起了他不是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