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1:0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09:05
两周时期的“曾”、“随”两国因同处一地,论者多以为乃一国两名,然长期以来出土文物有“曾”无“随”,《左传》对于此地的记载则有“随”无“曾”,而“汉东诸姬随为大”,在这一处似乎很难长期并存两个不算小的国家,因此二者为一国两名的可能性比较大,但何以在出土文物和史料记载中找不到两国太多的联系则尚未有合理的解说,本文试分析其中原因及几种相关的可能性。
首先要说的是在中国古代一国两名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如殷商、荆楚、魏梁等,其名或有先后之别,如荆楚,或有正俗之分,如魏梁。具体到曾国,从出土文物来看其正式名称为曾,为什么后来又称为随,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或情况。
一、曾封随地
第一种情况就是曾国最初就被直接分封在古随国旧地,但嫌随国原名字不太好,故改名为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城墙圮坏,土块儿隳坠而下为“随”;不能自主,跟随他人为“随”,后隋朝就觉得“随”不吉利,去掉走之旁,但仍不离堕之本义。故曾国人反其道而行之改国名为曾,“曾”字也是取象于筑城,古代夯土筑墙必层层而上(后曾假借为层)日有所增,以之为国名,寓意美好,而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曾”字的其他意思也大致不会错,比如以当下时间点为基准,以后为“阅历的增长”,以前的则为“曾经的往事”。
当然也可能存在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字义相反相训,即“曾、随”二者本来就是近义词,如“乱,治也”。其实“乱”本来就是疏理的意思,但出于实际使用的需要,慢慢变成了“混乱”,“随”字是否也存在这种情况,似也可存疑。总结来说第一种情况就是,曾国直接封于古随国之地,虽自称为曾国,但其它国家出于习惯或其他原因,仍称之为随国。
二、曾南灭随
第二种情况就是曾国本来分封在随国北面,后势力向南发展灭掉了随国,占据其地,其它国家出于习惯或其他原因仍称之为随国,这就牵涉到当时西周灭亡这件大事了,《国语.郑语》记载,在西周灭亡前夕,郑桓公和占卜大神史伯的对话中,明确提到了“随国”和另外一个“缯国”,也即“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申、缯、西戎方强,王室方*(乱)”,申联合缯和西戎能把西周灭亡,则这个缯国当时实力也不会小,如果此缯国不在西戎附近的话,那应该就在申国附近的东边,南边则与随国相连,缯国很有可能趁西周灭亡的混乱时机,向南扩张势力,灭掉了随国,尽有其地(西周不亡,则大的诸侯国不敢肆意扩张,小诸侯国的大量被兼并确实是从西周灭亡开始的),从而接下来形成了“汉东诸姬随为大”的局面。而出土文物似乎也可证明曾国存在着一个从北向南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