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0:44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1 22:02
棕背伯劳不不属于国家保护动物。
棕背伯劳属于中型鸣禽,是伯劳中体型较大者,体长23-28厘米。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区。主要以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分布于西亚、中亚、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棕背伯劳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扩展资料:
棕背伯劳属于留鸟。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多单独活动。常见在林旁、农田、果园、河谷、路旁和林缘地带的乔木树上与灌丛中活动,有时也见在田间和路边的电线上东张西望,一旦发现猎物,立刻飞去追捕,然后返回原处吞吃。
性凶猛,不仅善于捕食昆虫,也能捕杀小鸟、蛙和啮齿类。领域性甚强,特别是繁殖期间,常常保卫自己的领域而驱赶入侵者,当见人或情绪激动时,尾常向两边不停地摆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棕背伯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1 23:20
中文学名:棕背伯劳 中文目名:雀形目 中文科名:伯劳科 中文属名:伯劳属 中文俗名:大红背伯劳 拉丁文名:Lanius schach 英文名:Long-tailed Shrike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Linnaeus,1758 物种信息:体长达24厘米左右,体重70~90克。成鸟:额、眼纹、两翼及尾黑色,翼有一白色斑;头顶及颈背灰色或灰黑色;背、腰及体侧红褐;颏、喉、胸及腹中心部位白色。头及背部黑色的扩展随亚种而有不同。亚成鸟:色较暗,两胁及背具横斑,头及颈背灰色较重。深色型的“暗黑色伯劳”在香港及广东并不罕见,也偶见于分布区内其他地点。栖息于开阔的平原与低山一带,常在田园、果园及树丛间活动。性凶猛,嘴、爪均强健有力,喙的咬合力较大,善于捕食昆虫、鸟类及其他动物,甚至能袭击或击杀比它自己还大的鸟,如鹧鸪之类,体型较小的鹰常被它追逐。平时常栖止于芦苇梢处,东瞻西望,一见地上有食物,就直下捕杀。亦能在空中捕食飞行的昆虫和小鸟。好居于树冠、跨空电缆上鸣叫,鸣叫时常昂头翘尾,激健有力,并能仿效它鸟鸣声。4-7月间繁殖。巢呈杯形,以草茎、竹叶、嫩枝、蕨叶及其他杂屑等编成。每窝产5枚黄白色卵,上有疏密不等、浓淡大小各异的灰蓝和淡紫灰色斑,并缀以锈红以至红褐色细点。由雌鸟、孵卵,孵化期12~14天至21天雏鸟在巢期13~14天,离巢后5~7天仍需亲鸟饲喂,幼鸟在领域内活动达1~2个月。它主要还是捕食昆虫的,如蝗虫、步形虫、黑蜂等,此外兼食些野生果实。所残杀的小鸟在其所吃的食物中占的比重很低,因而对农林业是很有益的。分布于伊朗至中国、印度、东南亚、菲律宾及巽他群岛至新几内亚。常见留鸟,高可至海拔1600米。共有13亚种:西南亚种(L.s tricolor Hodgson)本亚种与其他亚种的区别是从额至上背、眼先至耳羽全黑,上体余部及肩羽浅棕色。国内分布于云南以及*昌都地区(留鸟)。国外分布于尼泊尔,泰国,缅甸,印度等地(繁殖鸟、冬候鸟);指名亚种(L.s schach Linnaeus)国内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北至甘肃兰州、陕西秦岭,西至四川、云南(留鸟),偶见于山东。台湾亚种(L.s formosae Swinhoe)与指名亚种的区别在于*几乎纯白,仅有胁及尾下覆羽略染淡棕。仅分布于台湾(留鸟),可能达于福建省武夷山以东的*(留鸟);海南亚种(L.s hainanus Birckhead)体色似指名亚种,但个体显著为小型。仅分布于海南岛(留鸟)。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00:55
国家濒危保护名录中没有伯劳,道理很简单,伯劳是一种凶残的鸟,他们杀死小鸡小鸭,残害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