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13 09:4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3 01:56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科学教育更注重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下面我收集了一些关于小学科学学习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养成预习的习惯。
对当天要学的内容最好在前一天预习一遍,那么怎样才算预习到位呢?预习时除了了解课本内容中的基本知识、重点与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外,还可思考一下课本上“想一想”、“讨论”、“实验探究”等部分的问题。如果还能提出一些有疑惑的问题,第二天带着问题听课,那么课堂听课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2. 课堂学习要养成“三勤”的习惯。
课堂是我们学习的主战场,是学习的核心,在课堂上同学们一定要做到“三勤”:勤动脑、勤动嘴、勤动手。
勤动脑:上课专心听讲,紧跟老师思路,不开小差,积极主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勤动嘴:多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向老师多提问,同学之间多讨论。
勤动手:这一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点上课时及时快速地做好课堂笔记,记下重点、要点、难点,容易忘记点,以及对老师讲的一些拓展知识和典型例题,最好也能及时记下来,便于课后复习巩固。二是对老师课堂上做演示实验,一定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在学生实验课以及课外要养成勤动手的习惯。亲自完成有关的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动手能力,感受科学实验的乐趣,还可以促进同学们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加深对实验内容和所学相关知识的理解。
一、教给学生认识大自然的途径与方法,着眼于提高学生认识大自然的能力
通过一堂课一堂课的点滴积累,逐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根据认识事物的一般要求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讲授《水》时,我们主要的是讲清以下几点:(1)认识一种物体要知道它的名字,还要了解它的性质。(2)性质指的是(小学一般限于物理性质)形状、大小、颜色、气味、味道、软硬、轻重、是光滑还是粗糙、是冷还是热以及物体发出的声音等十个方面。(3)靠什么去认识这些性质——用眼、耳、鼻、口及手等。至于水是怎样一种物体这个结论的得出,对这堂课来说虽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认识水的过程中,总结出认识事物的一般要求与方法。进入到学习《空气》时,学生除要知道认识物体的一般要求与方法外,还要能在认识的过程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这样,学生在以后学习土壤、金属、岩石等课时,已基本掌握了认识物体的基本要求与方法。
二、通过实验,提高学生“认识”物体与现象的效率
做实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极为重要。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形象思维占据着主导地位,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用眼看,耳朵听,有时还需要让他们亲自动手做。
我在教学三(下)《热胀冷缩》这一课中“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一节时,课前准备了一个装满(红色)水的烧瓶,并在瓶塞里钻一个眼穿上一根细管。上课时把烧瓶放到热水里受热,学生就能看到细管里水柱上升,降温时又可发现水柱下降。实验后学生轻而易举地得出了“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一结论。实验中,学生还懂得做好这种实验要注意的一些问题:1、为了让水柱升降看得清楚,烧瓶里的水最好是有色的;2、为了升降效果好,瓶塞宜取软质的,这样可以紧贴细管不致让热量从空隙中散发;3、软塞又以硬质细管插入为宜,免得管子被卡等。我的体会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做好实验不仅可加快学生“认识”物体及其现象的速度,增强“认识”的效果,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三、谨慎定论,设置疑问,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