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帮帮我,谢谢,我可以加分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11 03:04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22:03

八年级上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包括一次函数,数据的描述,全等三角形,轴对称,整式五章内容,学习内容涉及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供义务教育八年级上学期使用,全书需约62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第11章 一次函数 约15课时
第12章 数据的描述 约12课时
第13章 全等三角形 约10课时
第14章 轴对称 约12课时
第15章 整式 约13课时
一、内容安排
我们生活在变化的世界中,时间推移、人口增长、财富积累,都是变化的例子。函数就是描述这些变化的一种数学工具。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变量关系,就得到了实际问题的一种新的数学模型,并能利用它解决非常广泛的问题。对于函数的内容,本套教科书是分散安排的,本册安排一次函数一章,八年级下册安排反比例函数,九年级下册安排二次函数、锐角三角函数。这样安排可以使学生不断加深对函数思想的理解。在本册“一次函数”一章,首先让学生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方法。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一次函数的内容。在“一次函数”一章,专门安排“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一节,分别探讨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之间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本章在全套教科书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七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过“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对收集来的数据如何加以描述,就是需要学生在本册继续学习的内容。在“数据的描述”一章,首先让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统计图,包括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直方图,然后使他们学会用统计图更直观、更清楚地描述数据,最后安排课题学习,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用统计图描述数据的作用。
“全等三角形”一章首先让学生认识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给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探索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并运用有关结论进行证明,最后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轴对称”一章首先让学生认识轴对称,探索它的性质。然后让学生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从而能利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在此基础上,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这样,学生就可以从轴对称的角度把握等腰三角形的有关内容。
学生已经知道,可以用字母表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对整式的进一步讨论,将使学生能够解决更多与数量关系有关的问题,加深对“从数到式”这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的认识。在这一章,首先让学生了解整式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学会简单的整式加减乘除运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会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分解因式。这些内容为以后内容,特别是下一章分式的学习作好了准备。
二、编写特点
(一)加强与实际的联系
1.从实际出发引入有关内容
在“一次函数”一章,教科书通过匀速行驶的汽车的行驶里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电影院的票房收入随售出票数的变化而变化,弹簧的长度随悬挂重物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等实例引入变量、常量以及函数的概念。用列表法、图象法表示函数也是结合中国人口统计表、心电图说明的。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则分别由燕鸥飞行、气温变化等问题引入。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变量、常量的意义,结合实例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方法,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一次函数的意义。
统计中常见的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和直方图各有特点,它们可以清楚,有效地表述数据。在“在数据的描述”一章,这些统计图都是结合实际问题说明的:从空气质量问题引入条形图与扇形图,从国内生产总值问题引入折线图,从测脉搏问题引入直方图。这样就使学生认识到统计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
在“全等三角形”一章,教科书从实际例子引入全等形的概念,并让学生举出一些例子。在我们的周围,经常可以看到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易于理解相关概念,也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如,从分析平分角的仪器的原理引入角的平分线的画法。再如,通过确定集贸市场的位置的问题引出“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结论,使学生看到理论来自实际的需要。
从自然景观到微型模型,从建筑物到艺术作品,甚至日常生活用品,都可以找到轴对称的例子,在“轴对称”一章,教科书从实际出发引入轴对称、轴对称变换,使学生具体感受。又如,从海上救生问题引入“等角对等边”的结论。再如,借助将两个含30°角的三角尺摆放在一起的图形,找到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与斜边之间的数量关系。
一些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可以用整式表示,因而在“整式”一章,单项式、多项式的概念是结合实际例子引入的。整式的运算也是类似处理的,例如,由计算机处理运算问题引入同底数幂的乘法,由连锁店销售收入的计算问题引出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由计算机存储问题引入同底数幂的除法,由木星的质量与地球质量的比较引入单项式的除法等等。
总之,本册教科书各章都关注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以有利于学生理解相关的数学内容。
2.运用有关内容解决实际问题
在“一次函数”一章,让学生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某些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例如,运用函数分析耗油量与行驶里程的关系,水位随时间的变化,以及运费、上网费。在这一章,还注重从图象分析有关信息,例如,教科书第11页的观察以及第12页的例2。
在“在数据的描述”一章,用统计图对实际问题加以描述,例如,用扇形图表示各种受教育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利用与直方图有关的图、表解决根据身高挑选参赛选手的问题。这一章还专设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论节水问题,为学生提供利用图表描述数据的实践机会。
在“全等三角形”一章, 用三角形全等说明实际测量方法的道理,例如,测量池塘两端的距离,测量河两岸相对两点的距离,用卡钳测量工件的内槽宽。还安排了利用三角形全等测量旗杆高度的数学活动。
在“轴对称”一章,则在学完轴对称的有关知识以后,让学生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在这一章,还运用特殊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用等腰三角形解决求绳长问题,用等边三角形解决测量中的问题。
在“整式”一章,则让学生用整式运算解决纸盒用料等实际问题。
总之,各章都注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二)留给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
本册内容与七年级两册相比有所加深,各章都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
在“一次函数”一章,先让学生思考反映不同事物变化过程的一些问题,再给出变量,常量的概念。不仅让学生通过式子体会变量之间的联系,而且让学生观察中国人口统计表、心电图认识这种联系,再给出函数的概念。对于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的比较,教科书没有直接给出,而是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结合例子自己思考。而一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则分别通过列出一些函数的解析式,画出一些一次函数的图象归纳得出。
在“数据的描述”一章,相关的内容都是围绕统计问题展开的,例如,分别围绕空气质量问题,国内生产总值问题,测脉搏问题让学生认识条形图与扇形图,折线图,直方图,围绕表示各种受教育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的问题,让学生探究扇形图的画法等等。这样在问题的提出、解决的过程中,师生共同思考,体会和掌握用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方法。
编写“全等三角形”一章时,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节设计了8个探究,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突出体现新教材的设计思想。首先让学生探索两个三角形满足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这六个条件中的一个或两个,两个三角形是否一定全等。然后让学生探索两个三角形满足上述六个条件中的三个,两个三角形是否一定全等,并按如下的顺序展开:
(1)三边对应相等;
(2)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
(3)两边及其中一边所对的角对应相等;
(4)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
(5)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
(6)三个角对应相等。
总的发展脉络是三边,两边一角(包括(2),(3)两种情况),一边两角(包括(4),(5)两种情况),三个角,这样学生容易把握探索的过程。这样的处理也与先给出可判定全等的情况,再给出不一定能判定全等的情况的处理不同,尽量排除人为安排的因素,呈现更为自然。最后让学生将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运用于直角三角形,讨论得出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其中,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不能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又需要学生进一步加以实验探索。
在“轴对称”一章,与轴对称有关的性质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得到的。对于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的关系,教科书是通过让学生画出一些已知点及其对称点,确定对称点的坐标,比较每对对称点的坐标得到的。 对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则是让学生把等腰三角形适当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和角,自己去发现有关的结论。
在“整式”一章,同底数幂的乘法都是通过一些具体计算进而发现规律的。教科书让学生将多项式的乘法法则运用到某些特殊形式的多项式相乘,自己发现规律。反过来,让学生利用乘法公式分解某些特殊形式的多项式,又可以得出分解因式的公式法。
总之,教科书的各章都力图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将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呈现给学生。
(三)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在“一次函数”一章,专门安排“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一节,分别探讨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发现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联系,用函数的观点把互相联系的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统一起来。
在“数据的描述”一章,统计图也是数与形联系的例子。这样,对于收集到的数据加以整理,并用统计图表示出来,就可以使我们直观地了解数据的分布特征和规律,帮助我们从数据中获得信息,得出结论。
在“全等三角形”一章,三角形的画法与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相结合,也就是说,三角形全等条件不是直接给出的,而是让学生画出与已知三角形某些元素对应相等的三角形,画完以后,再剪剪量量,在这个基础上启发学生想一想,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什么条件。这样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实验,就会对相关结论印象深刻。将三角形的画法与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相结合,也比单独讲三角形的画法效果好,单讲容易单调枯燥。
在“轴对称”一章,图形的变换与图形的认识相结合,书先安排轴对称的内容,再安排等腰三角形的内容。这样就可以从变换的角度认识等腰三角形,从而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另外,在本章中安排“用坐标表示轴对称”的内容,也是为了数形结合,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整式”一章,将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安排在同一章,也是加强它们之间的联系。另外,让学生用面积说明乘法公式,可以使学生从数与形的角度把握有关内容,例如,从图形的角度,学生很容易避免的错误。
(四)培养推理能力
在“全等三角形”一章,正式出现证明及证明的格式。七年级两册教科书中安排了一些说理的内容,就是为现在正规练习证明作准备的。要求学生有理有据地推理证明,精练准确地表达推理过程,是比较困难的。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教科书做了一些努力。
1.注意减缓坡度,循序渐进。开始阶段,证明的方向明确,过程简单,书写容易规范化。这一阶段要求学生体会例题的证明思路及格式,然后再逐步增加题目的复杂程度,小步前进,每一步都为下一步作准备,下一步又注意复习前一步训练的内容。特别是在第十三章里,通过精心选择全等三角形的证明问题,减缓学生学习几何证明的坡度。
2.在不同的阶段,安排不同的练习内容,突出一个重点,每个阶段都提出明确要求,便于教师掌握。例如,在“全等三角形”一章,让学生会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证明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从而熟悉证明的步骤和方法。在第十四章与等腰三角形有关的内容中,重点培养学生会分析思路,会根据需要选择有关的结论去证明。
3.注重分析思路,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注重书写格式,让学生学会清楚地表达思考的过程。
4.在与“数与代数”有关的章节安排证明的内容。例如,在“整式”一章,让学生发现一些规律并加以证明(习题15.5第10题及第2个数学活动),或直接让学生证明一些结论(复习题15第13题)。
三、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在本书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良好的个性品质。本书中数形结合的内容较多,如函数和它的图象、数据与统计图、对称点与它的坐标等,要利用这些内容的特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同时使他们具有顽强的学习毅力,充分的学习信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创造的精神。
本书内容蕴含了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观点,蕴含了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如由于实际的需要产生了函数,并使函数的理论丰富和发展,同时这些理论又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而函数、轴对称等内容则生动地反映了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教学中,要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知识内容的展开,用信息技术处理相关内容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本册中,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关注信息技术的应用。
1.用计算机画函数图象
画出函数的图象可以直观地反映变量之间的关系,也便于由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单调性、极值、奇偶性、函数的零点)。与手工计算、描点绘制函数图象相比,利用某些计算机软件可以方便地得到函数图象:只要输入函数的解析式,计算机就会自动生成函数的图象。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函数图象了解更多的函数。
2.利用计算机画统计图
利用计算机软件可以画出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和直方图等统计图。利用计算机画统计图不仅快捷方便,而且画出的统计图标准、美观。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尝试,提高他们的设计、动手能力。
3.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利用计算机软件可以方便地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由此可以观察对称点所连线段与对称轴的关系,使轴对称图形或对称轴的位置发生变化,观察结论是否仍然成立。类似地,可以探索对称点的坐标的特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另一方面,利用计算机可以进行图案设计。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丰富学生学习的内容,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提高教学效率。

Ⅱ. 八年级下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包括5章,约需61课时,供八年级下学期使用。具体内容如下:
第16章 分式 约13课时
第17章 反比例函数 约8课时
第18章 勾股定理 约8课时
第19章 四边形 约17课时
第20章 数据的分析 约15课时
书的5章内容涉及《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其中对于“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内容,教材在第19章和第20章分别安排了一个课题学习,并在每一章的最后安排了2~3个数学活动,通过这些课题学习和数学活动落实“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要求。这5章大体上采用相近内容相对集中的方式安排,前两章基本属于“数与代数”领域,随后的两章基本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最后一章是“统计与概率”领域,这样安排有助于加强知识间的纵向联系。在各章具体内容的编写中,又特别注意加强各领域之间的横向联系。
一、内容分析
第16章 分式
本章主要研究分式及其基本性质,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分式方程等内容。这些内容分为三节安排。
第16.1节类比着分数的概念给出了分式的概念,类比着分数的基本性质探讨了分式的基本性质,类比着分数的约分、通分介绍了分式的通分、约分等,这些内容为后面两节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第16.2节讨论分式的四则运算法则,教科书从实际问题出发,首先研究了分式的乘除运算,类比着分数的乘除,探讨了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接下去,教科书也是从实际问题出发,采用与分数加减相类比的方法,研究了分式的加减运算,得出了运算法则,并学习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最后,教科书结合分式的运算,研究了整数指数幂的问题,将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推广到整数范围,并完善了科学记数法。本节内容是全章的重点,其中分式的混合运算也是全章的一个难点。第16.3节讨论分式方程的概念和解法,主要涉及可以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教科书从实际问题出发,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分式方程,由此引出分式方程的概念,接下去研究分式方程的解法,教科书采用与学生已有经验相联系的方式,探讨了如何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从而得到分式方程的解的问题。解分式方程中要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并且出现了必须验根的情况,这是以前学习的方程中没有遇到的问题,教科书结合具体例子,对分式方程为什么需要验根进行了解释。分式方程提供了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它具有整式方程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根据实际问题列出分式方程,是本章教学中的另一个难点。
第17章 反比例函数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以及用反比例函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本章是继八(上)“第11章 一次函数”后的又一章函数的内容。全章分为两节:第17.1节反比例函数,第17.2节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全章内容紧紧围绕着实际问题展开,实际问题是贯穿全章的一条主线。
第17.1节主要研究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本节中,教科书首先从几个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出发,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列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从而引进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使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认识经历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接下去,教科书利用描点法画出了函数和的图象,通过探究两个函数图象共同特征,给出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属于双曲线的事实,并进一步得到函数和的图象关于x轴和y轴对称的结论,接下去,教科书又让学生利用这个结论画出函数和的图象,并进一步通过分析画出的这四个函数的图象,得到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第17.2节的内容是利用反比例函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本节中,教科书以例题的方式,给出了四个实际问题,这四个问题基本上是按照数量关系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安排的(依次是圆柱的底面积与高,做工时间与做工速度,动力是动力臂,输出功率与电阻),它们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反比例函数是解决实际问题有效的数学模型。
第18章 勾股定理
本章主要研究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包括它们的发现、证明和应用。全章分为两节,第18.1节是勾股定理,第18.2节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在18.1节中,教科书从毕达哥拉斯观察地面发现勾股定理的传说谈起,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一些以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的关系,发现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从而发现勾股定理,这时教科书以命题1的形式呈现了勾股定理。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有很多,教科书正文中介绍了我国古人赵爽的证法。通过推理证实命题1的正确性后,教科书顺势指出什么是定理,并明确命题1就是勾股定理。之后,通过三个探究栏目,研究了勾股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画出长度是无理数的线段等)中的应用,使学生对勾股定理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第18.2节是研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科书从古埃及人画直角的方法说起,给出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满足,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结论,然后让学生画出一些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的三角形,探索这些三角形的形状,可以发现画出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从而猜想如果三角形的三边满足这种关系,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样就探索得出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此时这个逆定理是以命题2的方式给出的,教科书通过对照命题1和命题2的题设、结论,给出了原命题和逆命题的概念。命题2是否正确,需要证明,教科书利用全等三角形证明了命题2,得到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给出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这在数学和实际中有广泛应用,教科书通过两个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
第19章 四边形
本章主要研究一些特殊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对于特殊的四边形,教科书按照对边之间的平行关系把它们分成两类: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梯形。对于平行四边形,除了研究一般的平行四边形外,还研究了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等几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第19.1节主要研究一般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教科书从实际生活中的图形出发,抽象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得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并对所得结论进行适当的推理证明;作为判定方法的一个应用,教科书通过一个例题得出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第19.2节主要研究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本节是在前一节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这几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教科书首先研究了矩形和菱形,它们都是有一个特殊条件的平行四边形,矩形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菱形是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在此基础上,教科书研究了同时具有两个特殊条件的平行四边形,即正方形,它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特殊菱形,又是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特殊矩形。第19.3节研究梯形,梯形是与平行四边形并列的另一种特殊四边形,它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本节重点研究了一种特殊的梯形——等腰梯形,探究得出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教科书在最后一节,即第19.4节安排了一个课题学习:重心。通过寻找几何图形的重心的活动,了解规则的几何图形的重心就是它的几何中心,体会数学与物理学科之间的联系。
第20章 数据的分析
本章主要研究平均数(主要是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极差、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全章分为三节。
第20.1节是研究代表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本节中,教科书首先给出一个实际问题,通过分析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引进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为了突出“权”的作用和意义,教科书通过两个例题,从不同方面体现“权”的作用。接下去,教科书对加权平均数进行扩展,包括如何将算数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统一起来,如何求区间分组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如何利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求平均数,如何利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的问题等。对于中位数和众数,教科书通过几个具体实例,研究了它们的统计意义。在本节最后,教科书通过一个具体实例,研究了综合利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问题的例子,并对这三种统计量进行了概括总结,突出了它们各自的统计意义和各自的特征。第20.2节是研究刻画数据波动程度的统计量:极差和方差。教科书首先利用温差的例子研究了极差的统计意义。方差是统计中常用的一种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教科书对方差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首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提出对两组数据的波动情况的研究,并画出散点图直观地反映数据的波动情况,在此基础上,教科书引进了利用方差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方法,介绍了方差的公式,并从方差公式的结构上分析了方差是如何刻画数据的波动的。随后,又介绍了利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求方差的方法。本节最后,教科书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本章前言中提出的问题,并研究了用样本方差估计总体方差的问题。教科书在最后一节安排了一个具有一定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题学习”。这个“课题学习”选用了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体质健康问题。由于本章是统计部分的最后一章,因此这个课题学习的综合性比前面两章统计中的课题学习更强。为了便于教学操作,教科书根据《中学生体质健康登记表》提供了一个样例。
二、编写特点
1.加强与实际的联系,体现知识的形成和应用
密切联系实际,反映知识的来龙去脉,体现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是本套教科书的一个特点,也是书的一个主要特点。本书各章内容编写时,对于概念的引入,知识的形成等均注意从实际问题出发,体现数学来源于实际,同时又注意将所得数学结论运用于实际,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现数学服务于实际。例如,在“分式”一章中,对于分式概念的引入,教科书安排了几个实际问题,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分式,从而引出分式的概念,体现分式的概念是由于客观实际的需求而产生的;在讨论分式方程时,更是结合实际问题,体现分式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在“反比例函数”一章中,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是通过几个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本章还专门安排了一节“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函数”,突出了反比例函数是研究实际问题的数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22:04

Ⅰ.八年级上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包括一次函数,数据的描述,全等三角形,轴对称,整式五章内容,学习内容涉及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供义务教育八年级上学期使用,全书需约62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第11章 一次函数 约15课时
第12章 数据的描述 约12课时
第13章 全等三角形 约10课时
第14章 轴对称 约12课时
第15章 整式 约13课时
一、内容安排
我们生活在变化的世界中,时间推移、人口增长、财富积累,都是变化的例子。函数就是描述这些变化的一种数学工具。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变量关系,就得到了实际问题的一种新的数学模型,并能利用它解决非常广泛的问题。对于函数的内容,本套教科书是分散安排的,本册安排一次函数一章,八年级下册安排反比例函数,九年级下册安排二次函数、锐角三角函数。这样安排可以使学生不断加深对函数思想的理解。在本册“一次函数”一章,首先让学生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方法。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一次函数的内容。在“一次函数”一章,专门安排“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一节,分别探讨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之间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本章在全套教科书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七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过“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对收集来的数据如何加以描述,就是需要学生在本册继续学习的内容。在“数据的描述”一章,首先让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统计图,包括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直方图,然后使他们学会用统计图更直观、更清楚地描述数据,最后安排课题学习,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用统计图描述数据的作用。
“全等三角形”一章首先让学生认识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给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探索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并运用有关结论进行证明,最后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轴对称”一章首先让学生认识轴对称,探索它的性质。然后让学生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从而能利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在此基础上,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这样,学生就可以从轴对称的角度把握等腰三角形的有关内容。
学生已经知道,可以用字母表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对整式的进一步讨论,将使学生能够解决更多与数量关系有关的问题,加深对“从数到式”这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的认识。在这一章,首先让学生了解整式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学会简单的整式加减乘除运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会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分解因式。这些内容为以后内容,特别是下一章分式的学习作好了准备。
二、编写特点
(一)加强与实际的联系
1.从实际出发引入有关内容
在“一次函数”一章,教科书通过匀速行驶的汽车的行驶里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电影院的票房收入随售出票数的变化而变化,弹簧的长度随悬挂重物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等实例引入变量、常量以及函数的概念。用列表法、图象法表示函数也是结合中国人口统计表、心电图说明的。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则分别由燕鸥飞行、气温变化等问题引入。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变量、常量的意义,结合实例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方法,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一次函数的意义。
统计中常见的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和直方图各有特点,它们可以清楚,有效地表述数据。在“在数据的描述”一章,这些统计图都是结合实际问题说明的:从空气质量问题引入条形图与扇形图,从国内生产总值问题引入折线图,从测脉搏问题引入直方图。这样就使学生认识到统计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
在“全等三角形”一章,教科书从实际例子引入全等形的概念,并让学生举出一些例子。在我们的周围,经常可以看到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易于理解相关概念,也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如,从分析平分角的仪器的原理引入角的平分线的画法。再如,通过确定集贸市场的位置的问题引出“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结论,使学生看到理论来自实际的需要。
从自然景观到微型模型,从建筑物到艺术作品,甚至日常生活用品,都可以找到轴对称的例子,在“轴对称”一章,教科书从实际出发引入轴对称、轴对称变换,使学生具体感受。又如,从海上救生问题引入“等角对等边”的结论。再如,借助将两个含30°角的三角尺摆放在一起的图形,找到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与斜边之间的数量关系。
一些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可以用整式表示,因而在“整式”一章,单项式、多项式的概念是结合实际例子引入的。整式的运算也是类似处理的,例如,由计算机处理运算问题引入同底数幂的乘法,由连锁店销售收入的计算问题引出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由计算机存储问题引入同底数幂的除法,由木星的质量与地球质量的比较引入单项式的除法等等。
总之,本册教科书各章都关注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以有利于学生理解相关的数学内容。
2.运用有关内容解决实际问题
在“一次函数”一章,让学生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某些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例如,运用函数分析耗油量与行驶里程的关系,水位随时间的变化,以及运费、上网费。在这一章,还注重从图象分析有关信息,例如,教科书第11页的观察以及第12页的例2。
在“在数据的描述”一章,用统计图对实际问题加以描述,例如,用扇形图表示各种受教育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利用与直方图有关的图、表解决根据身高挑选参赛选手的问题。这一章还专设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论节水问题,为学生提供利用图表描述数据的实践机会。
在“全等三角形”一章, 用三角形全等说明实际测量方法的道理,例如,测量池塘两端的距离,测量河两岸相对两点的距离,用卡钳测量工件的内槽宽。还安排了利用三角形全等测量旗杆高度的数学活动。
在“轴对称”一章,则在学完轴对称的有关知识以后,让学生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在这一章,还运用特殊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用等腰三角形解决求绳长问题,用等边三角形解决测量中的问题。
在“整式”一章,则让学生用整式运算解决纸盒用料等实际问题。
总之,各章都注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二)留给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
本册内容与七年级两册相比有所加深,各章都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
在“一次函数”一章,先让学生思考反映不同事物变化过程的一些问题,再给出变量,常量的概念。不仅让学生通过式子体会变量之间的联系,而且让学生观察中国人口统计表、心电图认识这种联系,再给出函数的概念。对于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的比较,教科书没有直接给出,而是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结合例子自己思考。而一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则分别通过列出一些函数的解析式,画出一些一次函数的图象归纳得出。
在“数据的描述”一章,相关的内容都是围绕统计问题展开的,例如,分别围绕空气质量问题,国内生产总值问题,测脉搏问题让学生认识条形图与扇形图,折线图,直方图,围绕表示各种受教育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的问题,让学生探究扇形图的画法等等。这样在问题的提出、解决的过程中,师生共同思考,体会和掌握用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方法。
编写“全等三角形”一章时,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节设计了8个探究,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突出体现新教材的设计思想。首先让学生探索两个三角形满足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这六个条件中的一个或两个,两个三角形是否一定全等。然后让学生探索两个三角形满足上述六个条件中的三个,两个三角形是否一定全等,并按如下的顺序展开:
(1)三边对应相等;
(2)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
(3)两边及其中一边所对的角对应相等;
(4)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
(5)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
(6)三个角对应相等。
总的发展脉络是三边,两边一角(包括(2),(3)两种情况),一边两角(包括(4),(5)两种情况),三个角,这样学生容易把握探索的过程。这样的处理也与先给出可判定全等的情况,再给出不一定能判定全等的情况的处理不同,尽量排除人为安排的因素,呈现更为自然。最后让学生将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运用于直角三角形,讨论得出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其中,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不能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又需要学生进一步加以实验探索。
在“轴对称”一章,与轴对称有关的性质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得到的。对于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的关系,教科书是通过让学生画出一些已知点及其对称点,确定对称点的坐标,比较每对对称点的坐标得到的。 对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则是让学生把等腰三角形适当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和角,自己去发现有关的结论。
在“整式”一章,同底数幂的乘法都是通过一些具体计算进而发现规律的。教科书让学生将多项式的乘法法则运用到某些特殊形式的多项式相乘,自己发现规律。反过来,让学生利用乘法公式分解某些特殊形式的多项式,又可以得出分解因式的公式法。
总之,教科书的各章都力图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将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呈现给学生。
(三)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在“一次函数”一章,专门安排“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一节,分别探讨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发现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联系,用函数的观点把互相联系的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统一起来。
在“数据的描述”一章,统计图也是数与形联系的例子。这样,对于收集到的数据加以整理,并用统计图表示出来,就可以使我们直观地了解数据的分布特征和规律,帮助我们从数据中获得信息,得出结论。
在“全等三角形”一章,三角形的画法与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相结合,也就是说,三角形全等条件不是直接给出的,而是让学生画出与已知三角形某些元素对应相等的三角形,画完以后,再剪剪量量,在这个基础上启发学生想一想,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什么条件。这样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实验,就会对相关结论印象深刻。将三角形的画法与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相结合,也比单独讲三角形的画法效果好,单讲容易单调枯燥。
在“轴对称”一章,图形的变换与图形的认识相结合,书先安排轴对称的内容,再安排等腰三角形的内容。这样就可以从变换的角度认识等腰三角形,从而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另外,在本章中安排“用坐标表示轴对称”的内容,也是为了数形结合,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整式”一章,将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安排在同一章,也是加强它们之间的联系。另外,让学生用面积说明乘法公式,可以使学生从数与形的角度把握有关内容,例如,从图形的角度,学生很容易避免的错误。
(四)培养推理能力
在“全等三角形”一章,正式出现证明及证明的格式。七年级两册教科书中安排了一些说理的内容,就是为现在正规练习证明作准备的。要求学生有理有据地推理证明,精练准确地表达推理过程,是比较困难的。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教科书做了一些努力。
1.注意减缓坡度,循序渐进。开始阶段,证明的方向明确,过程简单,书写容易规范化。这一阶段要求学生体会例题的证明思路及格式,然后再逐步增加题目的复杂程度,小步前进,每一步都为下一步作准备,下一步又注意复习前一步训练的内容。特别是在第十三章里,通过精心选择全等三角形的证明问题,减缓学生学习几何证明的坡度。
2.在不同的阶段,安排不同的练习内容,突出一个重点,每个阶段都提出明确要求,便于教师掌握。例如,在“全等三角形”一章,让学生会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证明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从而熟悉证明的步骤和方法。在第十四章与等腰三角形有关的内容中,重点培养学生会分析思路,会根据需要选择有关的结论去证明。
3.注重分析思路,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注重书写格式,让学生学会清楚地表达思考的过程。
4.在与“数与代数”有关的章节安排证明的内容。例如,在“整式”一章,让学生发现一些规律并加以证明(习题15.5第10题及第2个数学活动),或直接让学生证明一些结论(复习题15第13题)。
三、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在本书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良好的个性品质。本书中数形结合的内容较多,如函数和它的图象、数据与统计图、对称点与它的坐标等,要利用这些内容的特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同时使他们具有顽强的学习毅力,充分的学习信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创造的精神。
本书内容蕴含了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观点,蕴含了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如由于实际的需要产生了函数,并使函数的理论丰富和发展,同时这些理论又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而函数、轴对称等内容则生动地反映了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教学中,要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知识内容的展开,用信息技术处理相关内容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本册中,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关注信息技术的应用。
1.用计算机画函数图象
画出函数的图象可以直观地反映变量之间的关系,也便于由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单调性、极值、奇偶性、函数的零点)。与手工计算、描点绘制函数图象相比,利用某些计算机软件可以方便地得到函数图象:只要输入函数的解析式,计算机就会自动生成函数的图象。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函数图象了解更多的函数。
2.利用计算机画统计图
利用计算机软件可以画出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和直方图等统计图。利用计算机画统计图不仅快捷方便,而且画出的统计图标准、美观。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尝试,提高他们的设计、动手能力。
3.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利用计算机软件可以方便地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由此可以观察对称点所连线段与对称轴的关系,使轴对称图形或对称轴的位置发生变化,观察结论是否仍然成立。类似地,可以探索对称点的坐标的特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另一方面,利用计算机可以进行图案设计。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丰富学生学习的内容,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提高教学效率。

Ⅱ. 八年级下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包括5章,约需61课时,供八年级下学期使用。具体内容如下:
第16章 分式 约13课时
第17章 反比例函数 约8课时
第18章 勾股定理 约8课时
第19章 四边形 约17课时
第20章 数据的分析 约15课时
书的5章内容涉及《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其中对于“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内容,教材在第19章和第20章分别安排了一个课题学习,并在每一章的最后安排了2~3个数学活动,通过这些课题学习和数学活动落实“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要求。这5章大体上采用相近内容相对集中的方式安排,前两章基本属于“数与代数”领域,随后的两章基本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最后一章是“统计与概率”领域,这样安排有助于加强知识间的纵向联系。在各章具体内容的编写中,又特别注意加强各领域之间的横向联系。
一、内容分析
第16章 分式
本章主要研究分式及其基本性质,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分式方程等内容。这些内容分为三节安排。
第16.1节类比着分数的概念给出了分式的概念,类比着分数的基本性质探讨了分式的基本性质,类比着分数的约分、通分介绍了分式的通分、约分等,这些内容为后面两节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第16.2节讨论分式的四则运算法则,教科书从实际问题出发,首先研究了分式的乘除运算,类比着分数的乘除,探讨了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接下去,教科书也是从实际问题出发,采用与分数加减相类比的方法,研究了分式的加减运算,得出了运算法则,并学习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最后,教科书结合分式的运算,研究了整数指数幂的问题,将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推广到整数范围,并完善了科学记数法。本节内容是全章的重点,其中分式的混合运算也是全章的一个难点。第16.3节讨论分式方程的概念和解法,主要涉及可以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教科书从实际问题出发,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分式方程,由此引出分式方程的概念,接下去研究分式方程的解法,教科书采用与学生已有经验相联系的方式,探讨了如何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从而得到分式方程的解的问题。解分式方程中要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并且出现了必须验根的情况,这是以前学习的方程中没有遇到的问题,教科书结合具体例子,对分式方程为什么需要验根进行了解释。分式方程提供了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它具有整式方程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根据实际问题列出分式方程,是本章教学中的另一个难点。
第17章 反比例函数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以及用反比例函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本章是继八(上)“第11章 一次函数”后的又一章函数的内容。全章分为两节:第17.1节反比例函数,第17.2节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全章内容紧紧围绕着实际问题展开,实际问题是贯穿全章的一条主线。
第17.1节主要研究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本节中,教科书首先从几个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出发,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列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从而引进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使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认识经历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接下去,教科书利用描点法画出了函数和的图象,通过探究两个函数图象共同特征,给出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属于双曲线的事实,并进一步得到函数和的图象关于x轴和y轴对称的结论,接下去,教科书又让学生利用这个结论画出函数和的图象,并进一步通过分析画出的这四个函数的图象,得到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第17.2节的内容是利用反比例函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本节中,教科书以例题的方式,给出了四个实际问题,这四个问题基本上是按照数量关系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安排的(依次是圆柱的底面积与高,做工时间与做工速度,动力是动力臂,输出功率与电阻),它们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反比例函数是解决实际问题有效的数学模型。
第18章 勾股定理
本章主要研究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包括它们的发现、证明和应用。全章分为两节,第18.1节是勾股定理,第18.2节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在18.1节中,教科书从毕达哥拉斯观察地面发现勾股定理的传说谈起,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一些以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的关系,发现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从而发现勾股定理,这时教科书以命题1的形式呈现了勾股定理。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有很多,教科书正文中介绍了我国古人赵爽的证法。通过推理证实命题1的正确性后,教科书顺势指出什么是定理,并明确命题1就是勾股定理。之后,通过三个探究栏目,研究了勾股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画出长度是无理数的线段等)中的应用,使学生对勾股定理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第18.2节是研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科书从古埃及人画直角的方法说起,给出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满足,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结论,然后让学生画出一些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的三角形,探索这些三角形的形状,可以发现画出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从而猜想如果三角形的三边满足这种关系,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样就探索得出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此时这个逆定理是以命题2的方式给出的,教科书通过对照命题1和命题2的题设、结论,给出了原命题和逆命题的概念。命题2是否正确,需要证明,教科书利用全等三角形证明了命题2,得到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给出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这在数学和实际中有广泛应用,教科书通过两个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
第19章 四边形
本章主要研究一些特殊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对于特殊的四边形,教科书按照对边之间的平行关系把它们分成两类: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梯形。对于平行四边形,除了研究一般的平行四边形外,还研究了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等几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第19.1节主要研究一般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教科书从实际生活中的图形出发,抽象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得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并对所得结论进行适当的推理证明;作为判定方法的一个应用,教科书通过一个例题得出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第19.2节主要研究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本节是在前一节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这几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教科书首先研究了矩形和菱形,它们都是有一个特殊条件的平行四边形,矩形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菱形是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在此基础上,教科书研究了同时具有两个特殊条件的平行四边形,即正方形,它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特殊菱形,又是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特殊矩形。第19.3节研究梯形,梯形是与平行四边形并列的另一种特殊四边形,它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本节重点研究了一种特殊的梯形——等腰梯形,探究得出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教科书在最后一节,即第19.4节安排了一个课题学习:重心。通过寻找几何图形的重心的活动,了解规则的几何图形的重心就是它的几何中心,体会数学与物理学科之间的联系。
第20章 数据的分析
本章主要研究平均数(主要是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极差、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全章分为三节。
第20.1节是研究代表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本节中,教科书首先给出一个实际问题,通过分析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引进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为了突出“权”的作用和意义,教科书通过两个例题,从不同方面体现“权”的作用。接下去,教科书对加权平均数进行扩展,包括如何将算数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统一起来,如何求区间分组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如何利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求平均数,如何利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的问题等。对于中位数和众数,教科书通过几个具体实例,研究了它们的统计意义。在本节最后,教科书通过一个具体实例,研究了综合利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问题的例子,并对这三种统计量进行了概括总结,突出了它们各自的统计意义和各自的特征。第20.2节是研究刻画数据波动程度的统计量:极差和方差。教科书首先利用温差的例子研究了极差的统计意义。方差是统计中常用的一种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教科书对方差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首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提出对两组数据的波动情况的研究,并画出散点图直观地反映数据的波动情况,在此基础上,教科书引进了利用方差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方法,介绍了方差的公式,并从方差公式的结构上分析了方差是如何刻画数据的波动的。随后,又介绍了利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求方差的方法。本节最后,教科书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本章前言中提出的问题,并研究了用样本方差估计总体方差的问题。教科书在最后一节安排了一个具有一定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题学习”。这个“课题学习”选用了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体质健康问题。由于本章是统计部分的最后一章,因此这个课题学习的综合性比前面两章统计中的课题学习更强。为了便于教学操作,教科书根据《中学生体质健康登记表》提供了一个样例。
二、编写特点
1.加强与实际的联系,体现知识的形成和应用
密切联系实际,反映知识的来龙去脉,体现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是本套教科书的一个特点,也是书的一个主要特点。本书各章内容编写时,对于概念的引入,知识的形成等均注意从实际问题出发,体现数学来源于实际,同时又注意将所得数学结论运用于实际,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现数学服务于实际。例如,在“分式”一章中,对于分式概念的引入,教科书安排了几个实际问题,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分式,从而引出分式的概念,体现分式的概念是由于客观实际的需求而产生的;在讨论分式方程时,更是结合实际问题,体现分式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在“反比例函数”一章中,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是通过几个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本章还专门安排了一节“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函数”,突出了反比例函数是研究实际问题的数学

参考资料:无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22:04

初二物理 复习纲要
一、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1Km 103 m 10 m 10 dm 10 cm 10 mm 103um 103 nm
长度的单位换算时,小单位变大单位用乘,大单位换小单位用除
3、正确使用刻度尺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2)使用时要注意
① 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②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的,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
③ 厚尺子要垂直放置
④ 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4、正确记录测量值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1) 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录无意义
(2) 读数时,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5、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不能避免,能尽量减小,错误能够避免是不该发生的
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另外,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也可以减小误差
6、特殊方法测量
(1)累积法
如测细金属丝直径或测张纸的厚度等
(2)卡尺法
(3)代替法
二、简单的运动
1、机械运动
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2、参照物
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1) 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物体不动
(2) 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
3、相对静止
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或它们之间的位置不变,则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4、匀速直线运动
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5、速度
(1)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在匀速直线动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 速度公式:v= S t
(4) 速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 :m/s 常用单位:km/h 1m/s = 3.6 km/h
6、平均速度
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某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叫物体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
求平速度必须指明是在哪段路程或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7、测平均速度
原理:v = s / t
测理工具:刻度尺、停表(或其它计时器)
三、声现象
1、声音的发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间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间
2、声间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声间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2)声间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1) 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2) 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3)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运
4、音调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5、响度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6、音色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7、噪声及来源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地杂乱无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8、声间等级的划分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9、噪声减弱的途径
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
四、热现象
1、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
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
3、温度计
(1) 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 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
(3) 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
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三点
① 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
② 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 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4、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构 造 量程 分度值 用 法
体温计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35—42℃ 0.1℃ ① 离开人体读数
② 用前需甩
实验温度计 无 —20—100℃ 1℃ 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
寒暑表 无 —30 —50℃ 1℃ 同上
5、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6、熔点和凝固点
(1) 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2) 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
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迷熔点相同
7、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8、蒸发现象
(1) 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2)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9、沸腾现象
(1) 定义: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 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
10、升化和凝化现象
(1)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2) 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
11、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五、光的反射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
3、光速
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 3×108 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C,玻璃中为2/3C
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5、光线
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6、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7、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归纳为:“三线一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理解:
(1) 由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叙述时要“反”字当头
(2) 发生反射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处:入射点;结果:返回原介质中
(3) 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度
8、两种反射现象
(1) 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
(2) 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
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9、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
10、平面镜对光的作用
(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像和物的大小 (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
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
1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13、平面镜的应用
(1)水中的倒影 (2)平面镜成像 (3)潜望镜
六、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
2、光的折射规律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抽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理解:折射规律分三点:(1)三线一面 (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4、透镜及分类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
分类:凸透镜:边缘薄,*厚
凹透镜:边缘厚,*薄
5、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如图

6、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如图)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如图)

7、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 距
(u) 成像
大小 像的
虚实 像物位置 像 距
( v ) 应 用
u > 2f 缩小 实像 透镜两侧 f < v <2f 照相机
u = 2f 等大 实像 透镜两侧 v = 2f
f < u <2f 放大 实像 透镜两侧 v > 2f 幻灯机
u = f 不 成 像
u < f 放大 虚像 透镜同侧 v > u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口决一:
“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运像变小”
口决二:
三物距、三界限,成像随着物距变;
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
如果物放焦点内,正立放大虚像现;
幻灯放像像好大,物处一焦二焦间;
相机缩你小不点,物处二倍焦距远。
口决三:
凸透镜,本领大,照相、幻灯和放大;
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
若是物放焦点内,像物同侧虚像大;
一条规律记在心,物近像远像变大。
8、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9、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七、质量和密度
1、质量
(1) 定义: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字母“m”表示。
(2) 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对于一个给定的物体,它的质量是确定的,它不随物体的形状、位
置,状态和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3)质量的单位及换算:
质量的主单位是千克(kg )。常用单位有吨(t )、克(g)和毫克(mg)
1t 103 kg 103 g 103 mg
2、质量的测量
生活中称质量的工具是秤,在物理实验室里,用天平称质量,其中包括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
(1) 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 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② 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③ 估计被测物的质量,把被测物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2)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
①天平调好后,左右两托盘不能互换,否则要重新调节横梁平衡
②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最大秤量
③砝码要轻拿轻放,不能用手拿,要用镊子,以免因为手上的汗而腐蚀砝码
④ 保持天平盘干燥、清洁。不要直接放潮湿或有腐蚀性的物体。
(3) 天平的称量和感量:
每台天平能够称的最大质量叫天平的最大称量,也叫秤量。
感量表示天平所能测量的最小质量数,就是标尺上最小刻度所代表的质量数。
3、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密度。用字母“ρ”表示。
(2)密度的计算公式:
(3)单位:国际单位是kg/m3,实验中常用单位是g/cm3,1g/cm3=103kg/m3
八、力
1、力的定义
(1) 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说明:定义中的“作用”是推、拉、提、吊、压等具体动作的抽象概括
2、力的概念的理解
(1) 发生力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存在,也就是说,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
(2) 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力,受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所以没有施力物体或没有受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
(3) 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没有接触的物体之间也不一定没有力“接触与否”不能成为判断是否发生力的依据。
(4)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①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对力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② 施力物体、受力物体是相对的,当研究对象改变时,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也就改变了
3、力的作用效果——由此可判定是否有力存在
(1) 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运动快慢改变和运动的方向改变。
(2) 可使物体的形状与大小发生改变。
4、力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来表示。1N大小相当于拿起2个鸡蛋的力。
5、力的测量
(1) 工具:测力计,实验室中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2) 弹簧秤的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就越长
6、弹簧秤的正确使用
(1) 观察弹簧秤的量程、分度值和指针是否指在零刻线上
(2) 读数时,视线、指针和刻度线应在同一水平面
7、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8、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
9、力的图示的做图方法
(1) 画出受力物体:一般可以用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代表,球形可用圆圈表示。
(2) 确定作用点: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上,且画在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的接触面的中点,如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不接触或同一物体上受二个以上的力,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的几何中心。
(3) 确定标度:如用1厘米线段长代表多少牛顿。
(4) 画线段:从力的作用点起,按所定标度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直线,用来表示力的大小
(5) 力的方向:在线段的末尾画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6) 将所图示的力的符号和数值标在箭头的附近
10、力的示意图
某些情况下,只需要定性地描述物体的受力情况,不需要精确地表示出力的大小,则可以画力的示意图。
11、重力的概念
(1) 定义: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2) 理解:①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它的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②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12、重力的三要素
(1) 大小:G = mg
(2) 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垂直水平面向下)
(3) 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上。其中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13、合力的概念
(1) 合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
(2) 理解:①合力的概念是建立在“等效”的基础上,也就是合力“取代了分力,因此合力不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另外一个力,它只不过是替了原来作用的两个力,不要误认为物体同时还受到合力的作用。②两个力合成的条件是这两个力须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否则求合力无意义。
14、力的合成
已知几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叫做力的合成
(1)当两个力方向相同是时,其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之和;方向与两力的方向相同
数学表述:F合 =F1 + F2
(2)当两下力方向相反时,其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之差,方向为较大力的方向
数学表述:F合 = F1 — F2 (其中:F1 > F2 )
量 m 千克 kg m=pv
温度 t 摄氏度 °C
速度 v 米/秒 m/s v=s/t
密度 p 千克/米³ kg/m³ p=m/v
力(重力) F 牛顿(牛) N G=mg
压强 P 帕斯卡(帕) Pa P=F/S
功 W 焦耳(焦) J W=Fs
功率 P 瓦特(瓦) w P=W/t
电流 I 安培(安) A I=U/R
电压 U 伏特(伏) V U=IR
电阻 R 欧姆(欧) R=U/I
电功 W 焦耳(焦) J W=UIt
电功率 P 瓦特(瓦) w P=W/t=UI
热量 Q 焦耳(焦) J Q=cm(t-t°)
比热 c 焦/(千克°C) J/(kg°C)
真空中光速 3×108米/秒
g 9.8牛顿/千克
15°C空气中声速 340米/秒
安全电压 不高于36伏
回答者:匿名 5-16 19:23

Ⅰ.八年级上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包括一次函数,数据的描述,全等三角形,轴对称,整式五章内容,学习内容涉及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供义务教育八年级上学期使用,全书需约62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第11章 一次函数 约15课时
第12章 数据的描述 约12课时
第13章 全等三角形 约10课时
第14章 轴对称 约12课时
第15章 整式 约13课时
一、内容安排
我们生活在变化的世界中,时间推移、人口增长、财富积累,都是变化的例子。函数就是描述这些变化的一种数学工具。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变量关系,就得到了实际问题的一种新的数学模型,并能利用它解决非常广泛的问题。对于函数的内容,本套教科书是分散安排的,本册安排一次函数一章,八年级下册安排反比例函数,九年级下册安排二次函数、锐角三角函数。这样安排可以使学生不断加深对函数思想的理解。在本册“一次函数”一章,首先让学生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方法。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一次函数的内容。在“一次函数”一章,专门安排“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一节,分别探讨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之间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本章在全套教科书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七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过“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对收集来的数据如何加以描述,就是需要学生在本册继续学习的内容。在“数据的描述”一章,首先让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统计图,包括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直方图,然后使他们学会用统计图更直观、更清楚地描述数据,最后安排课题学习,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用统计图描述数据的作用。
“全等三角形”一章首先让学生认识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给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探索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并运用有关结论进行证明,最后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轴对称”一章首先让学生认识轴对称,探索它的性质。然后让学生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从而能利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在此基础上,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这样,学生就可以从轴对称的角度把握等腰三角形的有关内容。
学生已经知道,可以用字母表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对整式的进一步讨论,将使学生能够解决更多与数量关系有关的问题,加深对“从数到式”这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的认识。在这一章,首先让学生了解整式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学会简单的整式加减乘除运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会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分解因式。这些内容为以后内容,特别是下一章分式的学习作好了准备。
二、编写特点
(一)加强与实际的联系
1.从实际出发引入有关内容
在“一次函数”一章,教科书通过匀速行驶的汽车的行驶里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电影院的票房收入随售出票数的变化而变化,弹簧的长度随悬挂重物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等实例引入变量、常量以及函数的概念。用列表法、图象法表示函数也是结合中国人口统计表、心电图说明的。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则分别由燕鸥飞行、气温变化等问题引入。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变量、常量的意义,结合实例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方法,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一次函数的意义。
统计中常见的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和直方图各有特点,它们可以清楚,有效地表述数据。在“在数据的描述”一章,这些统计图都是结合实际问题说明的:从空气质量问题引入条形图与扇形图,从国内生产总值问题引入折线图,从测脉搏问题引入直方图。这样就使学生认识到统计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
在“全等三角形”一章,教科书从实际例子引入全等形的概念,并让学生举出一些例子。在我们的周围,经常可以看到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易于理解相关概念,也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如,从分析平分角的仪器的原理引入角的平分线的画法。再如,通过确定集贸市场的位置的问题引出“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结论,使学生看到理论来自实际的需要。
从自然景观到微型模型,从建筑物到艺术作品,甚至日常生活用品,都可以找到轴对称的例子,在“轴对称”一章,教科书从实际出发引入轴对称、轴对称变换,使学生具体感受。又如,从海上救生问题引入“等角对等边”的结论。再如,借助将两个含30°角的三角尺摆放在一起的图形,找到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与斜边之间的数量关系。
一些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可以用整式表示,因而在“整式”一章,单项式、多项式的概念是结合实际例子引入的。整式的运算也是类似处理的,例如,由计算机处理运算问题引入同底数幂的乘法,由连锁店销售收入的计算问题引出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由计算机存储问题引入同底数幂的除法,由木星的质量与地球质量的比较引入单项式的除法等等。
总之,本册教科书各章都关注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以有利于学生理解相关的数学内容。
2.运用有关内容解决实际问题
在“一次函数”一章,让学生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某些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例如,运用函数分析耗油量与行驶里程的关系,水位随时间的变化,以及运费、上网费。在这一章,还注重从图象分析有关信息,例如,教科书第11页的观察以及第12页的例2。
在“在数据的描述”一章,用统计图对实际问题加以描述,例如,用扇形图表示各种受教育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利用与直方图有关的图、表解决根据身高挑选参赛选手的问题。这一章还专设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论节水问题,为学生提供利用图表描述数据的实践机会。
在“全等三角形”一章, 用三角形全等说明实际测量方法的道理,例如,测量池塘两端的距离,测量河两岸相对两点的距离,用卡钳测量工件的内槽宽。还安排了利用三角形全等测量旗杆高度的数学活动。
在“轴对称”一章,则在学完轴对称的有关知识以后,让学生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在这一章,还运用特殊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用等腰三角形解决求绳长问题,用等边三角形解决测量中的问题。
在“整式”一章,则让学生用整式运算解决纸盒用料等实际问题。
总之,各章都注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二)留给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
本册内容与七年级两册相比有所加深,各章都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
在“一次函数”一章,先让学生思考反映不同事物变化过程的一些问题,再给出变量,常量的概念。不仅让学生通过式子体会变量之间的联系,而且让学生观察中国人口统计表、心电图认识这种联系,再给出函数的概念。对于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的比较,教科书没有直接给出,而是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结合例子自己思考。而一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则分别通过列出一些函数的解析式,画出一些一次函数的图象归纳得出。
在“数据的描述”一章,相关的内容都是围绕统计问题展开的,例如,分别围绕空气质量问题,国内生产总值问题,测脉搏问题让学生认识条形图与扇形图,折线图,直方图,围绕表示各种受教育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的问题,让学生探究扇形图的画法等等。这样在问题的提出、解决的过程中,师生共同思考,体会和掌握用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方法。
编写“全等三角形”一章时,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节设计了8个探究,让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22:05

初二物理 复习纲要
一、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1Km 103 m 10 m 10 dm 10 cm 10 mm 103um 103 nm
长度的单位换算时,小单位变大单位用乘,大单位换小单位用除
3、正确使用刻度尺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2)使用时要注意
① 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②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的,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
③ 厚尺子要垂直放置
④ 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4、正确记录测量值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1) 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录无意义
(2) 读数时,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5、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不能避免,能尽量减小,错误能够避免是不该发生的
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另外,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也可以减小误差
6、特殊方法测量
(1)累积法
如测细金属丝直径或测张纸的厚度等
(2)卡尺法
(3)代替法
二、简单的运动
1、机械运动
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2、参照物
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1) 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物体不动
(2) 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
3、相对静止
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或它们之间的位置不变,则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4、匀速直线运动
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5、速度
(1)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在匀速直线动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 速度公式:v= S t
(4) 速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 :m/s 常用单位:km/h 1m/s = 3.6 km/h
6、平均速度
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某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叫物体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
求平速度必须指明是在哪段路程或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7、测平均速度
原理:v = s / t
测理工具:刻度尺、停表(或其它计时器)
三、声现象
1、声音的发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间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间
2、声间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声间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2)声间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1) 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2) 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3)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运
4、音调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5、响度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6、音色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7、噪声及来源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地杂乱无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8、声间等级的划分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9、噪声减弱的途径
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
四、热现象
1、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
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
3、温度计
(1) 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 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
(3) 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
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三点
① 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
② 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 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4、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构 造 量程 分度值 用 法
体温计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35—42℃ 0.1℃ ① 离开人体读数
② 用前需甩
实验温度计 无 —20—100℃ 1℃ 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
寒暑表 无 —30 —50℃ 1℃ 同上
5、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6、熔点和凝固点
(1) 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2) 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
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迷熔点相同
7、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8、蒸发现象
(1) 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2)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9、沸腾现象
(1) 定义: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 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
10、升化和凝化现象
(1)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2) 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
11、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五、光的反射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
3、光速
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 3×108 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C,玻璃中为2/3C
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5、光线
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6、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7、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归纳为:“三线一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理解:
(1) 由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叙述时要“反”字当头
(2) 发生反射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处:入射点;结果:返回原介质中
(3) 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度
8、两种反射现象
(1) 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
(2) 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
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9、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
10、平面镜对光的作用
(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像和物的大小 (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
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
1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13、平面镜的应用
(1)水中的倒影 (2)平面镜成像 (3)潜望镜
六、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
2、光的折射规律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抽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理解:折射规律分三点:(1)三线一面 (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4、透镜及分类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
分类:凸透镜:边缘薄,*厚
凹透镜:边缘厚,*薄
5、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如图

6、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如图)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如图)

7、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 距
(u) 成像
大小 像的
虚实 像物位置 像 距
( v ) 应 用
u > 2f 缩小 实像 透镜两侧 f < v <2f 照相机
u = 2f 等大 实像 透镜两侧 v = 2f
f < u <2f 放大 实像 透镜两侧 v > 2f 幻灯机
u = f 不 成 像
u < f 放大 虚像 透镜同侧 v > u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口决一:
“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运像变小”
口决二:
三物距、三界限,成像随着物距变;
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
如果物放焦点内,正立放大虚像现;
幻灯放像像好大,物处一焦二焦间;
相机缩你小不点,物处二倍焦距远。
口决三:
凸透镜,本领大,照相、幻灯和放大;
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
若是物放焦点内,像物同侧虚像大;
一条规律记在心,物近像远像变大。
8、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9、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七、质量和密度
1、质量
(1) 定义: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字母“m”表示。
(2) 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对于一个给定的物体,它的质量是确定的,它不随物体的形状、位
置,状态和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3)质量的单位及换算:
质量的主单位是千克(kg )。常用单位有吨(t )、克(g)和毫克(mg)
1t 103 kg 103 g 103 mg
2、质量的测量
生活中称质量的工具是秤,在物理实验室里,用天平称质量,其中包括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
(1) 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 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② 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③ 估计被测物的质量,把被测物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2)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
①天平调好后,左右两托盘不能互换,否则要重新调节横梁平衡
②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最大秤量
③砝码要轻拿轻放,不能用手拿,要用镊子,以免因为手上的汗而腐蚀砝码
④ 保持天平盘干燥、清洁。不要直接放潮湿或有腐蚀性的物体。
(3) 天平的称量和感量:
每台天平能够称的最大质量叫天平的最大称量,也叫秤量。
感量表示天平所能测量的最小质量数,就是标尺上最小刻度所代表的质量数。
3、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密度。用字母“ρ”表示。
(2)密度的计算公式:
(3)单位:国际单位是kg/m3,实验中常用单位是g/cm3,1g/cm3=103kg/m3
八、力
1、力的定义
(1) 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说明:定义中的“作用”是推、拉、提、吊、压等具体动作的抽象概括
2、力的概念的理解
(1) 发生力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存在,也就是说,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
(2) 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力,受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所以没有施力物体或没有受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
(3) 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没有接触的物体之间也不一定没有力“接触与否”不能成为判断是否发生力的依据。
(4)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①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对力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② 施力物体、受力物体是相对的,当研究对象改变时,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也就改变了
3、力的作用效果——由此可判定是否有力存在
(1) 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运动快慢改变和运动的方向改变。
(2) 可使物体的形状与大小发生改变。
4、力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来表示。1N大小相当于拿起2个鸡蛋的力。
5、力的测量
(1) 工具:测力计,实验室中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2) 弹簧秤的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就越长
6、弹簧秤的正确使用
(1) 观察弹簧秤的量程、分度值和指针是否指在零刻线上
(2) 读数时,视线、指针和刻度线应在同一水平面
7、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8、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
9、力的图示的做图方法
(1) 画出受力物体:一般可以用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代表,球形可用圆圈表示。
(2) 确定作用点: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上,且画在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的接触面的中点,如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不接触或同一物体上受二个以上的力,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的几何中心。
(3) 确定标度:如用1厘米线段长代表多少牛顿。
(4) 画线段:从力的作用点起,按所定标度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直线,用来表示力的大小
(5) 力的方向:在线段的末尾画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6) 将所图示的力的符号和数值标在箭头的附近
10、力的示意图
某些情况下,只需要定性地描述物体的受力情况,不需要精确地表示出力的大小,则可以画力的示意图。
11、重力的概念
(1) 定义: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2) 理解:①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它的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②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12、重力的三要素
(1) 大小:G = mg
(2) 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垂直水平面向下)
(3) 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上。其中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13、合力的概念
(1) 合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
(2) 理解:①合力的概念是建立在“等效”的基础上,也就是合力“取代了分力,因此合力不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另外一个力,它只不过是替了原来作用的两个力,不要误认为物体同时还受到合力的作用。②两个力合成的条件是这两个力须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否则求合力无意义。
14、力的合成
已知几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叫做力的合成
(1)当两个力方向相同是时,其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之和;方向与两力的方向相同
数学表述:F合 =F1 + F2
(2)当两下力方向相反时,其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之差,方向为较大力的方向
数学表述:F合 = F1 — F2 (其中:F1 > F2 )
量 m 千克 kg m=pv
温度 t 摄氏度 °C
速度 v 米/秒 m/s v=s/t
密度 p 千克/米³ kg/m³ p=m/v
力(重力) F 牛顿(牛) N G=mg
压强 P 帕斯卡(帕) Pa P=F/S
功 W 焦耳(焦) J W=Fs
功率 P 瓦特(瓦) w P=W/t
电流 I 安培(安) A I=U/R
电压 U 伏特(伏) V U=IR
电阻 R 欧姆(欧) R=U/I
电功 W 焦耳(焦) J W=UIt
电功率 P 瓦特(瓦) w P=W/t=UI
热量 Q 焦耳(焦) J Q=cm(t-t°)
比热 c 焦/(千克°C) J/(kg°C)
真空中光速 3×108米/秒
g 9.8牛顿/千克
15°C空气中声速 340米/秒
安全电压 不高于36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22:06

初二物理 复习纲要
一、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1Km 103 m 10 m 10 dm 10 cm 10 mm 103um 103 nm
长度的单位换算时,小单位变大单位用乘,大单位换小单位用除
3、正确使用刻度尺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2)使用时要注意
① 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②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的,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
③ 厚尺子要垂直放置
④ 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4、正确记录测量值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1) 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录无意义
(2) 读数时,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5、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不能避免,能尽量减小,错误能够避免是不该发生的
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另外,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也可以减小误差
6、特殊方法测量
(1)累积法
如测细金属丝直径或测张纸的厚度等
(2)卡尺法
(3)代替法
二、简单的运动
1、机械运动
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2、参照物
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1) 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物体不动
(2) 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
3、相对静止
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或它们之间的位置不变,则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4、匀速直线运动
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5、速度
(1)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在匀速直线动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 速度公式:v= S t
(4) 速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 :m/s 常用单位:km/h 1m/s = 3.6 km/h
6、平均速度
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某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叫物体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
求平速度必须指明是在哪段路程或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7、测平均速度
原理:v = s / t
测理工具:刻度尺、停表(或其它计时器)
三、声现象
1、声音的发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间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间
2、声间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声间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2)声间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1) 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2) 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3)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运
4、音调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5、响度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6、音色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7、噪声及来源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地杂乱无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8、声间等级的划分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9、噪声减弱的途径
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
四、热现象
1、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
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
3、温度计
(1) 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 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
(3) 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
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三点
① 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
② 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 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4、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构 造 量程 分度值 用 法
体温计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35—42℃ 0.1℃ ① 离开人体读数
② 用前需甩
实验温度计 无 —20—100℃ 1℃ 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
寒暑表 无 —30 —50℃ 1℃ 同上
5、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6、熔点和凝固点
(1) 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2) 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
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迷熔点相同
7、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8、蒸发现象
(1) 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2)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9、沸腾现象
(1) 定义: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 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
10、升化和凝化现象
(1)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2) 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
11、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五、光的反射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
3、光速
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 3×108 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C,玻璃中为2/3C
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5、光线
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6、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7、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归纳为:“三线一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理解:
(1) 由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叙述时要“反”字当头
(2) 发生反射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处:入射点;结果:返回原介质中
(3) 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度
8、两种反射现象
(1) 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
(2) 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
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9、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
10、平面镜对光的作用
(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像和物的大小 (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
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
1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13、平面镜的应用
(1)水中的倒影 (2)平面镜成像 (3)潜望镜
六、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
2、光的折射规律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抽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理解:折射规律分三点:(1)三线一面 (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4、透镜及分类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
分类:凸透镜:边缘薄,*厚
凹透镜:边缘厚,*薄
5、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如图

6、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如图)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如图)

7、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 距
(u) 成像
大小 像的
虚实 像物位置 像 距
( v ) 应 用
u > 2f 缩小 实像 透镜两侧 f < v <2f 照相机
u = 2f 等大 实像 透镜两侧 v = 2f
f < u <2f 放大 实像 透镜两侧 v > 2f 幻灯机
u = f 不 成 像
u < f 放大 虚像 透镜同侧 v > u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口决一:
“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运像变小”
口决二:
三物距、三界限,成像随着物距变;
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
如果物放焦点内,正立放大虚像现;
幻灯放像像好大,物处一焦二焦间;
相机缩你小不点,物处二倍焦距远。
口决三:
凸透镜,本领大,照相、幻灯和放大;
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
若是物放焦点内,像物同侧虚像大;
一条规律记在心,物近像远像变大。
8、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9、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七、质量和密度
1、质量
(1) 定义: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字母“m”表示。
(2) 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对于一个给定的物体,它的质量是确定的,它不随物体的形状、位
置,状态和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3)质量的单位及换算:
质量的主单位是千克(kg )。常用单位有吨(t )、克(g)和毫克(mg)
1t 103 kg 103 g 103 mg
2、质量的测量
生活中称质量的工具是秤,在物理实验室里,用天平称质量,其中包括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
(1) 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 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② 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③ 估计被测物的质量,把被测物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2)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
①天平调好后,左右两托盘不能互换,否则要重新调节横梁平衡
②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最大秤量
③砝码要轻拿轻放,不能用手拿,要用镊子,以免因为手上的汗而腐蚀砝码
④ 保持天平盘干燥、清洁。不要直接放潮湿或有腐蚀性的物体。
(3) 天平的称量和感量:
每台天平能够称的最大质量叫天平的最大称量,也叫秤量。
感量表示天平所能测量的最小质量数,就是标尺上最小刻度所代表的质量数。
3、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密度。用字母“ρ”表示。
(2)密度的计算公式:
(3)单位:国际单位是kg/m3,实验中常用单位是g/cm3,1g/cm3=103kg/m3
八、力
1、力的定义
(1) 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说明:定义中的“作用”是推、拉、提、吊、压等具体动作的抽象概括
2、力的概念的理解
(1) 发生力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存在,也就是说,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
(2) 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力,受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所以没有施力物体或没有受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
(3) 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没有接触的物体之间也不一定没有力“接触与否”不能成为判断是否发生力的依据。
(4)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①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对力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② 施力物体、受力物体是相对的,当研究对象改变时,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也就改变了
3、力的作用效果——由此可判定是否有力存在
(1) 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运动快慢改变和运动的方向改变。
(2) 可使物体的形状与大小发生改变。
4、力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来表示。1N大小相当于拿起2个鸡蛋的力。
5、力的测量
(1) 工具:测力计,实验室中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2) 弹簧秤的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就越长
6、弹簧秤的正确使用
(1) 观察弹簧秤的量程、分度值和指针是否指在零刻线上
(2) 读数时,视线、指针和刻度线应在同一水平面
7、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8、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
9、力的图示的做图方法
(1) 画出受力物体:一般可以用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代表,球形可用圆圈表示。
(2) 确定作用点: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上,且画在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的接触面的中点,如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不接触或同一物体上受二个以上的力,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的几何中心。
(3) 确定标度:如用1厘米线段长代表多少牛顿。
(4) 画线段:从力的作用点起,按所定标度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直线,用来表示力的大小
(5) 力的方向:在线段的末尾画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6) 将所图示的力的符号和数值标在箭头的附近
10、力的示意图
某些情况下,只需要定性地描述物体的受力情况,不需要精确地表示出力的大小,则可以画力的示意图。
11、重力的概念
(1) 定义: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2) 理解:①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它的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②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12、重力的三要素
(1) 大小:G = mg
(2) 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垂直水平面向下)
(3) 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上。其中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13、合力的概念
(1) 合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
(2) 理解:①合力的概念是建立在“等效”的基础上,也就是合力“取代了分力,因此合力不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另外一个力,它只不过是替了原来作用的两个力,不要误认为物体同时还受到合力的作用。②两个力合成的条件是这两个力须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否则求合力无意义。
14、力的合成
已知几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叫做力的合成
(1)当两个力方向相同是时,其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之和;方向与两力的方向相同
数学表述:F合 =F1 + F2
(2)当两下力方向相反时,其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之差,方向为较大力的方向
数学表述:F合 = F1 — F2 (其中:F1 > F2 )
量 m 千克 kg m=pv
温度 t 摄氏度 °C
速度 v 米/秒 m/s v=s/t
密度 p 千克/米³ kg/m³ p=m/v
力(重力) F 牛顿(牛) N G=mg
压强 P 帕斯卡(帕) Pa P=F/S
功 W 焦耳(焦) J W=Fs
功率 P 瓦特(瓦) w P=W/t
电流 I 安培(安) A I=U/R
电压 U 伏特(伏) V U=IR
电阻 R 欧姆(欧) R=U/I
电功 W 焦耳(焦) J W=UIt
电功率 P 瓦特(瓦) w P=W/t=UI
热量 Q 焦耳(焦) J Q=cm(t-t°)
比热 c 焦/(千克°C) J/(kg°C)
真空中光速 3×108米/秒
g 9.8牛顿/千克
15°C空气中声速 340米/秒
安全电压 不高于36伏
帮帮我,谢谢,我可以加分的!

我现在初二,物理不是很好,拜托把八年级下册的物理公式总结给我(要详细点),我会加分。(要是有八年级下册的物理复习资料,例如一些定义,我会多加分的!)谢谢。我要的是物理,不... 我现在初二,物理不是很好,拜托把八年级下册的物理公式总结给我(要详细点),我会加分。(要是有八年级下册的物理复习资料,例如一些定...

感谢生命中每一个帮助过自己的人句子摘录(60句)

39.谢谢你,陪我度过迷茫的日子;谢谢你,无聊的时候听听我的废话;谢谢你,在我无助的时候帮助我;谢谢你,我是最好的,最知心的朋友! 40.展开一张叫情感的纸,提起一支叫感激的笔,写写给我生命的父母,写写给我知识的教师,写写给我友谊的同学,写写我一颗热忱,感恩的心。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的精神劳动。

...不知道该唱什么好……能不能帮帮我?我可以加分的~

流行歌曲。通俗歌曲等 如果老师比较爱国,唱红歌也可以 或者他喜欢某个人的歌,就唱那个人的歌

别人说谢谢该怎样回复

一:举手之劳,也累不着,我也愿意帮你。 二:微笑着说:别光嘴上说谢谢啊,得有具体行动,比如可以请我吃饭啊,我也不介意我买单的,哈哈。【这个一般适合异性之间,并且想往下发展点什么的】 三:帮你的同时,我也正好跑跑,活动活动,对身体挺好的。 四:我愿意帮忙的好朋友还真不多,再说了,说不定哪天你又帮上我...

...翻译下面的英语短文。请对着短文把翻译写下来,谢谢。我会加分的.

A farmer found a snake on the ground. It was nearly dead by cold.改为: A farmer found a snake neraly frozen on the ground.I save your life. 改为I saved your life 其中一句可优化为:I saved your life but you bit me in return.我救了你的命可你却反咬一口作为回报 ...

感情问题,好烦,大家帮帮我吧(可以加分)

失恋的时候任何东西都有可能是依靠呀.也是人精神最脆弱的时候 你的安慰会让人误会的...其实就是一个度的问题 ...或许他对你只是无聊时候的陪伴 如果他喜欢你 你也喜欢他 就试试 如果你不喜欢他 就跟他做最好的朋友吧 不分男女的那种

别人对我说“谢谢”我该怎么回答??

别人说”谢谢“,通常是用:“没什么,别客气”、“我很乐意帮忙”、“应该的”来回答。无论别人给予的帮助是多么微不足道,都应该诚恳地说声“谢谢”。正确地运用“谢谢”一词,会使语言充满魅力,使对方备感温暖。道谢时要及时注意对方的反应。对方对感谢感到茫然时,要用简洁的语言向其说明致谢的...

...为什么别人可以看的见我们的聊天的信息,帮帮我,谢谢!_百度问一问

您好,您的问题我已经看到,正在为您查询中,请稍等。[微笑]【回答】你发私信给他人,如果他人没有拿到你的账号或者是手机的话,他是没有办法看到你们的聊天信息的。【回答】所以他很有可能偷偷上了你的账号或者是翻看了你的手机。【回答】

帮帮我!把《让一切随风》翻成粤语谐音歌词...谢谢,加分...

你似北风 吹走我梦 (内次波凤 脆骤偶萌)就让一切 随风 (骤样亚才 脆凤)一个字一个字的打的,希望是你要的那种。拼音如下:fong zong fong zong, sang lue lang fong cui sa liu mong tsi mue guo huei, zou yi sa zong qi ha you zong zong sang tong sang zong sang zong, ...

老哥帮的加分借 我来看别人给我来加分 在我心里加分减分 我爱竞赛网的证书大学能加分吗 什么是帮别人信用加分呀 怎样答题能帮驾照加分 我要加分 如何让老师给我加分 女孩说给我加分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梅艳芳跟成龙演过哪些电影 怎么退定QQ黄钻 2o21年国庆节祝福语(用唯美句子,为祖国献上祝福) 新能源排行榜前十名 荣威新能源iMAX8EV赢在哪里 吃完红心火龙果大小便会变红吗 吃红心火龙果小便红色会持续多久 大红袍花椒种植 重庆大足区能种大红袍花椒吗 湖南适合大红袍花椒的种植吗? 尝试教学法7加权平均数案例分析 关于喝新茶的诗句 用静谧 蕴含 凝聚 勤勉 奇妙无比 别有深意造句200字 ...嗨,我叫小咪,今年25岁” 有类似的搞怪声音、视频,劳驾都给发一下的... 一个搞笑视频,一个骨瘦如柴的男的,拿着脸盆锅盖慢摇。 一个关于希特勒的搞笑视频 废塑料薄膜多少钱一斤 如何养殖田鸡 田鸡是牛蛙还是青蛙,田鸡养殖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小学四年级班主任德育工作总结范文(2) 企业怎么开通视频号 125斤减肥到90爬楼梯可以吗 1995年香港10大中文金曲有哪些? 第26届十大中文金曲的介绍 第25届十大中文金曲的介绍 第16届十大中文金曲的介绍 91玩街机三国节日宝宝的玩法 网友小说 宠物是聚宝袋,小八 一湾碧水的诗句 关于碧水蓝天青山绿树的诗句 哪些方法可以有效预防鸡眼复发 开心一刻校园笑话 三年级阅读美篇怎么做 关于普通电路的原理,为什么火线的电流会流到大地去? 为什么电流可以不断流入地球 长虹PDA301x投影仪参数 论文里的公式要不要倾斜 在英文论文里提到阿基米德定理需要用斜体吗 耗儿鱼怎么做才嫩滑 造纸抄纸消泡剂多少钱一吨? 造纸消泡剂在哪可以买到? 大学生买电脑,Windows系统和苹果系统该如何选择? 乌鸡的营养价值与功效 乌鸡有哪些营养价值和功效 苹果笔记本系统哪方面好,对比windows系统? 有但添加好友时为什么说用户不存在? 有但添加好友时为什么说用户不存在? 我搜索别人显示不存在,但是别人可以搜索到他的这是为什么? 我删除好友后再用添加好友却显示该用户名不存在,是对方把我拉... 天津市二套房新政策 宝昌到北京的长途汽车到沙河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