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列举古代两位清官,谏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11 23:48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6 23:33
包拯,于成龙,林则徐……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于成龙 ,字北溟 ,号于山 ,清山西永宁州(今方山县)人 .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终年67岁,谥“清端”、赠太子太保.于成龙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副员,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朝野.
罗城百废待举,首要在于安定社会,恢复生产.于是,于成龙采取“治乱世,用重典”的方法,首先在全城乡建立保甲,严惩缉获案犯,大张声势地“严禁盗贼”.境内初安后,他又约会乡民练兵,甘冒“未奉邻而专征,功成也互不赦之条”的后果,抱着为民而死甚于瘴疠而死的决心,准备讨伐经常扰害的“柳城西乡贼”.在强大的声势下,西乡“渠魁府首乞恩讲和,抢掳男女中只尽行退还”.接着又在全县搞联防,从此,“邻盗”再不敢犯境.在消除内忧外患的同时,于成龙十分注意招募流民以恢复生产,他常常深入田间访问农事,奖勤劝惰.农闲时带领百姓修民宅、建学校、筑城墙.对迁入新居的农家,还亲为题写楹联,以示鼓励.在深得民心之后,他又以刚柔并用的斗争策略,解决了“ 数大姓负势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6 23:34
唐代魏征,唐太宗都害怕的谏官,明代海瑞,明朝著名清官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6 23:34
清官:包拯,海瑞。谏官:魏征,马周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6 23:35
B 试题分析:古代实行监察谏议制度,对*进行监督,对皇帝的过失进行劝谏。包拯的行为体现的是谏议制度。从材料可以看出,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故选B。A项材料并未体现;C项说法错误,材料反映的现象并不在于两人的性格;D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谏议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