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10 19:3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5 16:59
清初,统治者惟恐书院讲学活动会导致明朝遗民反清思想的高涨,故抑制书院教育的发展。顺治九年宣谕:“不许别立书院,群聚结党”。因此,清初的前八十年中各地书院始终处于停滞状态。 万松书院也仅在顺治年间复建了孔氏祠堂。康熙十年(1671),浙江巡抚范承谟重建万松书院,并改名为“太和书院”,书院才开始复苏。及至康、雍、乾时期,统治者对书院教育由禁止转为提倡后,万松书院得以迅速发展,逐渐进入昌盛时期。
清中叶,万松书院经康熙三十一年(1692)、康熙五十五年(1716)及雍正 四年(1726)的三次重修后,规模进一步扩大。又经嘉庆、道光两次修建后,更具名校风采。这一时期,清*对万松书院的支持也是空前的。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圣祖玄烨御赐“浙水敷文” 额,并赐《古文渊鉴》、《渊鉴类函》、《周易折中》、《朱子全书》等典籍予万松书院,浙江巡抚徐元梦建存诚阁收藏,书院也由此更名为“敷文书院”。
雍正十一年(1733),万松书院被敕为省城书院,赐银一千两“以资膏火”。乾隆十六年(1751)三月,高宗弘历初次巡临万松书院,赐“湖山萃秀” 额,并增赐帑金一千两白银。并赐英武殿所刊《十三经》、《二十二史》各1部。当时享有这一殊荣的仅有江宁钟山书院、苏州紫阳书院。此后,弘历五次下江南又五次巡临,对万松书院格外重视。 同时,万松书院愈加重视祭祀活动,一直由孔氏嫡系子孙主持。每年举行春秋两季大祭,每月朔、望日也要拜谒先圣贤哲。祭田祭器经乡绅捐置及*拨给后,也更充裕了。如监驿道黄炳捐置学田,雍正十一年(1733)程元章增置学田,乾隆年间添置大量圣殿礼器。书院的藏书在这一时期亦达到了最富,藏书逾万册。除沿用初期的教学宗旨和学规外,又增设了《孝廉月课章程》、《计开条议章程》,使书院的学规和章程更趋完备。设立严格的考课制度,额定官课、馆课每课的正取、次取及附取名额,以激励学生。至清末,按学生成绩优劣又分超等、特等、一等三个级次,按不同的等级给予不同的奖励。
书院内部构架更趋完善,山长一般由官府委派或士绅公推德高望重的著名学者担任,如齐召南、金甡、潘德园等;聘请进士出身且立品勤学的名仕担任书院教授,如杨绳武、赵石函等;还聘请一些著名学者,如岳麓书院山长万年茂,以及金志章、阮芝生、厉鹗、戴熙等来书院访问讲学。各地学子纷纷慕名而来,“讲席造士甚众”,书院名盛一时,且培养了大批诸如袁枚、祝德麟这样优秀的学生。
清统治者对于书院教育的态度虽然有所转变,但实际上,他们纳书院于官学的轨道,将自由讲学改成时文(八股文)训练,与官学一样,完全成了科举的附庸,是为了笼络江南学士的需要,已完全改变了书院传经讲学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