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如何通过阿Q形象的塑造来表现悲剧感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11 21:1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25 13:06
鲁迅是如何通过阿Q形象的塑造来表现悲剧感的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它是作者对“沉默的国民”所作长期探索的艺术结晶,也是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集中体现,在阿Q形象中凝集了作者对“国人灵魂”的深刻的剖析和对中国社会变革的严肃的思考。在艺术上,小说以讽刺为主要手段,通过形象自身的矛盾性格的刻划,来揭示民族性格的痼疾——“阿Q精神”,把中华民族的这种“劣根性”加以形象化,把这种历史的社会的“病状”展示给人们,给人们一种沉重的悲剧感。这种悲剧感就是通过阿Q的性格悲剧来表现的。阿Q的性格悲剧就体现在他性格的自相矛盾之中。
阿Q的自相矛盾的性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率真任性而又正统卫道。阿Q迫于生计参与抢劫,回末庄后毫不掩饰,坦白可爱。他受生理本能的支配求食求爱,不受传统道德的约束。可是他的思想里却样样合于圣经贤传,严守男女大防,颇有卫道者的气慨。
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所有末庄的居民,阿Q全不放在眼里,对赵太爷和钱太爷也不表格外的崇奉。他的名言是:“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达到自负自傲的地步。但是一方面,阿Q又能自轻自贱,打败了就轻易承认自己是虫豸而求饶;*赢来的钱被抢走,竟然自打嘴巴。
争强好手但又忍辱屈从。阿Q很爱面子,处处都想胜人一等,这种争强好胜甚至发展到与别人比丑的荒唐地步。但另一方面,阿Q却处处忍辱屈从,他受尽压迫*,却默默忍受着,赵太爷不准他姓赵,打了他嘴巴,他没有抗辩;地保训斥了他一番,他又谢了地保二百文酒钱;他向吴妈求爱,赵太爷趁机敲榨,剥夺了他的劳动和生活权利,他也没有反抗的表示。
狭隘保守但又盲目趋时。阿Q自以为见识高,其实是偏狭,凡是不合末庄老例的,他都认为是错的。阿Q的逻辑是存在即合理,不容任何变革,唯祖宗成法是尊。但阿Q又善于赶时髦,进过一趟城,就鄙笑乡下人没见过世面,夸耀城里连小孩也能“叉麻将”。*党进城,看到末庄的人将辫子盘在头上的逐渐多起来,他也学着这样做。
蛮横霸道而又懦弱卑怯。阿Q欺软怕硬,在比他弱小者面前表现得十足霸道,他被王胡击败,遭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就无端迁怒小尼姑。他受赵太爷*,丢了生计,就把不满发泄到小D身上。但在强者的面前,他又十分怯懦,对于赵太爷和假洋鬼子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被抓进县里的公堂,他的膝关节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了下去。
正是阿Q这种性格的特殊性,包含了作品震摄人们灵魂的力量,阿Q他在现实中到处碰壁,饱尝辛酸,最后竟糊里糊涂地做了示众的材料,不明不白地死在“*党”的屠刀下,而在幻想中,他却是自欺*、自傲自足,这种“精神胜利法”表面上看来是引人发笑的喜剧,但喜剧是和眼泪联系在一起的。阿Q越是获得精神的胜利,读者越是感到悲哀;阿Q越是感到得意,读者就越痛苦。作者由痛苦的深思,转为发笑,而读者则由发笑转入痛苦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