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普通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11 18:2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6 09:54
一
人是独特的,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说法。人类中没有重复的人,不管科学发展到什么程度,我都无法相信心理和精神意义上的“克隆”。每一个人都以其独特的品质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他的独特有天赋的成因,又有经验的塑造。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同时又是普通的,亦即,他既是一个区别于任何他人的独立个体,又是属于人类的普通一员。不管我们如何强调人的独特性,都不能忽略、抹杀他的普通性。在一个人的自我意识里,独特性与普通性可以协调共存、相辅相成。但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发展出一种过度的“特别感”,以至于他坚持要永远生活在这种特别感里,拒绝接受自身与生活的普通性质,这反而阻碍他走向独特的路,不能成为独特的人,也不能成为普通的人,最终成了“病人”。
有两种成长环境会滋生过度的特别感。在一种成长环境里,孩子被认为是绝顶聪明的,并且因此享受到许多特别的宠爱,成为关注的中心,受到过度的保护,他的愿望总能得到满足,他的行为可以不顾规则,他的需求就是一切,别人的需求和感受他体会不到……因为在这个环境里他享有特别的感觉,他后来要拼命保住这个“好天堂”;在另一种生活环境中,有过多的“规则”和“道理”,孩子受到忽略,感受不到关爱,出于安全起见,他会放下自己的需求,按“规则”和“道理”去行事,只要做一个符合父母、老师、周围人要求的“乖孩子”。久而久之,他内心的小小自我就如同穿上一副铠甲,为了防御,他失掉了自然,失掉了自发性。在现实环境中,他从来都不敢表达自己的特别需求,只有转向内心去塑造一个夸大的自己,并按这个夸大的自我的要求,拼命追求一个具有特别感觉的“好天堂”。
这时,他们陷入一种基本冲突:他们内心极端要求“特别感”,无法接受自身的“普通性”;他们习惯于过去的成长环境,难以适应现实世界的各种情况。当现实生活逐渐向他们显示其真实性的内容,他们会变得无所适从。他们需要经验去应对生活中的真假规则,而他们所缺乏的恰恰就是经验。这个世界容纳所有的普通人,连最伟大的人也大多时候生活在普通的状态里,而这与他们的期待大不相同,他们必须生活在光彩照人、受人关注的时刻。现实世界总有不遂人心愿的事情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人,需要学会接受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接受某些无法避免的受苦,但对拥有过度的“特别感”的人来说,接受和适应这些是困难的。他们要求快乐,要求每时每刻都是快乐的。也正因如此,他们反而要受许多无意义的苦,即症状的苦。
有两种人会受许多无意义的苦:一是自幼过于被当作特异者看待和对待的人,由于内心里累积了太多非同一般的感觉,他们执意要省略掉自身的普通人性质。二是自幼过于被忽略的人,由于内心里被关注的需求遭受到严重剥夺,他们会拼命追求成为特异者,从而获得补偿。
二
事实上,人性有一个基本的需求:我是特别的。出于与生俱来的不安全感,每一个人生来就希望自己是特别的,被人看为不一般,能够得到特别的关注和照料。我们可以说,这是生命的合理需求;这种需求如果得到适当的满足,便成了心理健康成长的条件。婴儿首先从母亲的眼光里感受到自己非同一般,接着受到不一般的照料,他的安全需求得到了满足,并由此发展出对人对自己的基本信赖,其基本话语是:我是有能力的。这也有利于他在后来的成长中渐渐了解、确认、发展自己的独特性。
在生命早期的某些阶段,发展出一定的特别感可以看作是生命成长的内容,它表现为婴幼儿对特别的要求,即:我是特别的,我要得到特别的对待,成为关注的中心。甚至,环境与他人,都是为了满足他的需求而存在的。他饿了,就会哭叫,然后妈妈就过来满足他的要求。在他的感觉里,他是世界的中心,一切都围绕他旋转,他跟世界的关系是这样的:我走,月亮也走。这时,他到了少儿的魔幻思维期。他的要求会通过魔幻的方式得以实现,他超越于世界之上,可以不顾生活的规则和自然的规律,随意安排万事万物,调遣千军万马。要改变一件事情,不需要过程,奇迹会在一瞬间发生;要达到一个目的,不需要努力,只要找到一个机关或按动一个按钮。他是特别的,他超脱于世界的各种有限,可以幸免于难,永远都不会死,或者死了还会复活。生活中有什么愁烦,他可以做白日梦……在这个魔幻期,一个人的特别感达到了顶峰。但这依然是生命成长的一个自然现象。
伴随着这个阶段,一个人同时也在朝现实生活拓进,开始接触和接受世界的普通性,开始在自身发展出一种让生命扎根的普通感。问题在于,某种类型的成长环境可能继续强化那种特别感。例如,一个封闭而单纯的家庭环境,成了父母为孩子创造的天堂,在这里,孩子缺乏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和互动,他只要读书、听话,其它方面都可以得到特殊保护和照顾。为了避免“近墨者黑”,保护孩子的纯洁无瑕,有些父母会把生活中一些适合孩子年龄的真实因素过滤掉、隔绝开来,不让它们渗透到家庭环境中来。在家庭里,在幼儿园,在小学,甚至到了中学,孩子因为成绩好,长得好看,乖顺听话等,总是受人瞩目,他只以自身最光彩的一面与世界发生接触,内心里自然的需求都被抑制下去。他在暗中维护着一个特别的世界,以及置身其中的特别感觉。甚至在相当程度上,他依然生活在一种魔幻的体验中——我是特别的,我与众不同,我一枝独秀……
这些带着过多“特别感”的孩子,到了初中,更多是高中,或者大学时期,开始出现心理困扰。究其根由,是他们内心的那个特别的世界与现实世界发生冲突,他们的特别自我在人际关系中遭受冲击,这给他们造成很大的震动,甚至*性的打击。他们感到困惑,变得暴躁,甚至产生焦虑、强迫、抑郁等症状性的反应。
三
这里举一个案例。求助者是一位高中生,现退学在家,父母带她前来寻求心理咨询。谈及退学的原因,当事人表示,是因为自己很不愉快,“感觉到以前从来都不知道的一个世界”,“好像是另一个世界一样,但我又描述不清楚”。这些话听起来很模糊,但我暗自觉得十分贴切。可以想见,她现在生活的这个现实世界正在冲击、*着她内心保留的那个世界,以及其中那个拥有过度“特别感”的自我。她的这种“感觉”看似偶然——多因某一个现实事件或生活经验,但它总要发生,或早或迟,造成的冲击或大或小,她对冲击的反应或是成长性的,或是症状性的,或是经历症状之后,重新获得成长。但在这时,当事人陷入困惑。她自己并不明白“这个不同的世界是指什么”。她想找到一个答案,但发现自己的思考是“不符合逻辑的”,“胡思乱想的”,“疯狂得连自己都不知道在想什么”,“不想不行,去想,反而更加迷惑了”。谈话过程中,当事人的一个观念或要求浮现出来:“我必须得到生活环境中所有人的喜爱和称赞”。而这种要求缘自她的幼年经验:她小时候可爱得像一个天使,得到所有人的喜爱和称赞。因此,当事人表示,“如果现在得不到,我就受不了”。在生活中,当事人“一遇到困难,我就拼命想小时候”,脑子里经常出现的假设是:“如果一直生活在小时候,就好了”。当事人的父母不知道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以至于她变成这样。在他们的心目中,孩子一直都聪明、美丽、成绩最好、人见人夸……当事人自己更是困惑不解。在面谈过程中,她反复说:“我感觉自己好像少懂了一点东西”。
我问:“那是一个什么东西呢?”
当事人说:“那个东西在社会中,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在很多很多地方,它对我很重要,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我不知道是我少了这样东西,还是这样东西并不存在,只是无意识的。但我又感觉到它的存在,而且,它不是学习知识就可以获得的,一个人读一辈子书,可能还是得不到它。但有些人就有。这种东西,有些心理医生都不知道。它是这个世界上很客观的那种东西。有时候我想它应该是不存在的,但我又不确定,到底是我以前从来都不知道它是存在的,还是它并不存在?我跟同学在一起的时候,发现他们有,但我没有。回到家里,爸爸妈妈问我怎么啦?到底要什么?我就躺在地上哭,说:我说不出来呀。我说不出来呀。”
我问:“你能不能给这个东西起一个名字?”
她说:“我们的语言不够描述它。”
我问:“有没有什么东西跟它是相似的或相反的?”
当事人想了想,勉强说:“就好像和天真是反义词吧。好像就是成熟。”
那次面谈,我们为找到这样一个东西并且给它起了一个名字而高兴。
四
我总想,在我们的自我意识里,除了“我是特别的人”,可不可以同时容纳一个“我是普通的人”?
问题恰恰就在这里。
我从事心理咨询,时常对此有所感慨。一如,我在青少年辅导中常会使用一个表格,叫完成句子,一共50个短语,让求助者接续完成。其中有些句式反映求助者对魔法的要求,如:“我真想……”后面接续“有奇迹发生”,“我要是……”后面接续“魔术师就好了”,“我妈妈认为我……”后面接续“是一个天才”或“是全世界最聪明的人”等。再如,我带领过一些辅导小组,其中有一个内容是让小组成员进行自我体验:我是一个普通人。但发现,许多人不大容易接受。疑问很多,如:“如果我是一个普通人,这是不是说我不是一个独特的人?”“如果我接受自己是一个普通人,是不是说我接受自己不行?”“如果我是一个普通人,我有什么好的?生活有什么好的?”还有人说:“我根本就做不了一个普通人,普通人有的东西,我都没有,普通人能做到的,我都做不到。我什么都不是,不过是一个病人。”
在某些类型的心理症状背后,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强烈而深刻的欲求:我必须非同一般。但那种欲求不是独特,甚至相反,一个人正是因为不解、不确认自己的独特,反而如此要求特别,要做人上人,做超人,做神,哪怕为此受许多无意的苦,失掉一般人都有的幸福,甚至毁掉自己,也在所不惜。他们并不知道独特是什么。一个如此特别的人,生活在许多普通的人中;一个有着魔幻世界观的人,生活在一个普通的世界里,这就是他们心理困难的实质所在。他们觉得自己非同一般,把生活中那些光彩照人的时刻收集起来,组成内心的圣殿,那里供奉着自己。他们无法忍受自己被看为普通人;他们要立于众人之上,学名人说话,以伟人自比;他们抬举自己,在意自己的面子,在意别人的评价,宁愿牺牲自己的需求,去获得别人的好评。为此,他们越来越失掉自己,看不到,也不能确认自己,更不能活出自己的独特性了。
他们过于追求特别感,拒绝接受普通性,会把太多的精力花在追求“与众不同”,不能接受与众人相同。他们不甘人生中的普通场景和时刻,他们要完美,要受人注目。他们表达,是为了表现自己,为了让人看他们口才有多好,而不是要表达意思或传达感情。他们追求特异的功效,很难接受缓慢的过程。他们要求生活必须怎样,而不愿意自己做出改变。他们如此强烈地要求有特异的表现,以至于自身普通的能力都无法表现出来。他们生活在比较里,看到“不如他们的人”发展得越来越好,而他们自己原地不动,内心里便有了各样的挫伤。他们内心里有太强的追求特别的欲求,反而压抑了内部本来就有的独特的能力。他们要求非同一般的欲求如此强烈,以至于会因着这种欲求,投身于追求在外在条件上标新立异,而不往自己的深处行进,以至于渐渐忽略内在的智慧,流于形式的追逐。
而一个追求独特的人,他首先是自己,首先是普通的自己。
如纪伯伦所说:创造众人的泥土,也是创造我的泥土。但对那些过分追求“特别感”的人来说,创造他们的泥土却是特别的,而不是普通的泥土。
“我是普通人”,我们可以从这个最根本的地方出发,去成长,去成为自己。不管我们怎样实现自己的独特,我们依然是——普通人。
我就是个普通人下一句
11,真不凑巧即便这样我也还算是人哦只是一个用生命去守护重要东西的普通人而已。12,我们只是经历着一个普通人都会经历的事情,然后成长为一个普通人。13,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也会哭,我也会笑,只是我已经学会了不去打扰你。14,我们没人是脚踏七彩祥云的英雄,只是一个喝多了也吐一棒子就倒下...
我是普通人用文言文怎么说
鄙人。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我是普通人,用文言文就是“鄙人”,因为没有官位的古人称呼自己时是“鄙人”,代表是普通人,出身平凡。
“我是普通人”
人类中没有重复的人,不管科学发展到什么程度,我都无法相信心理和精神意义上的“克隆”。每一个人都以其独特的品质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他的独特有天赋的成因,又有经验的塑造。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同时又是普通的,亦即,他既是一个区别于任何他人的独立个体,又是属于人类的普通一员。不管我们如何强调人的独特性,都不能...
(我只是个普通人。?)句号后面还有个问号,表达的什么意思?
在句号之后加上问号。换言之,即是在表述陈述语气之后又转换为疑问语气。简而言之:说者是在作出“我是普通人”的结论后,转而回首深思自己是否果真如此。与:我是普通人……吗? 同效。
我是普通人,会流血,会流泪,会感动,心就算是铁做的,也有软的时候,你的...
最好是举例回答,用事实说话,把你柔弱的人性化的一面拿给他看,让他心服口服,再无话讲。还有就是在这件事上你为什么那么狠心也让他知道,让他站在你的立场考虑问题,等等,实在不行就学红太狼,用平底锅说话。
普通人必备两大技能
这个世界对普通人,其实很残忍的。普通人需要很努力才能继续做普通人,不然就会成为另外20%,比普通人还要惨的失败的人。要想在这个不普通的世界,普通的活着,或者想要生活更好一点,我非常建议大家要让自己具备两大技能。没有之一,也没有其他选项。这两个技能是必须要掌握的,其他技能都可以排在后面...
我是普通人能去美国吗?
普通人还是有机会去美国的。一般申请美国的签证,就是两个途径:1)旅游签证过去2)留学签证过去。无论申请哪种签证,这两类都属于非移民类别签证。签证时,需要向签证官证明自己在国内有很强大约束力,而不会到了美国以后滞留在美国不回国。约束力方面的证明比如:申请人有稳定的工作,申请人的收入状况...
传奇特异功能人孙储琳自述:我不是神仙,我也是普通人!
我,孙储琳,一个曾被冠以“特异功能人”称号的普通人,自述着自己的经历与思考。在与各领域人士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了功能与科学沟通的必要性。我能够用耳朵识字和透视人体的消息,让许多人好奇,我以此表演了许多次,但社会上对特异功能的争论,让我感到委屈与反感。经过努力与学习,我认识到人体科学的...
朋友叫我周总,其实我只是普通人,我该怎样幽默回答他
: 一个人的品行道德 素质涵养是很重要的 你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有一项主流专长 画画运动之类的 要多读书 读古今中外的书 增加知识
我只是普通人,可以读地藏经么,会有什么不好的事情么?
不可能发生不好的事情的,佛菩萨都是众生平等,他的经咒真言,都是加持,常人都可以诵读,这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简称“大慈大悲”